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娇娇今年5岁,她在家像只霸道的小老虎,在外却成了胆怯的小猫咪。娇娇在家的时候简直像个“疯丫头”:说话咋咋呼呼,想要什么拦也拦不住,对爷爷奶奶呼来喊去,有时甚至和他们顶嘴。可是一出家门,娇娇就像变了个人:在幼儿园碰到老师和小朋友总是低着头不肯打招呼。有一次,她想玩一只毛绒玩具,但就是不敢去和小朋友商量,最后还是我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次,我们单位开联欢会,大家邀请她表演节目,娇娇怎么都不肯,可她在家明明挺爱表演的。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娇娇妈妈
看了妈妈的描述,娇娇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并不内向(说话咋咋呼呼),娇惯(对爷爷奶奶呼来喊去),同伴的交往能力比较缺乏(不敢和小朋友商量),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表现(怎么都不肯在同事面前表演)。活脱脱一个门背后的小霸王。
那么,门背后的小霸王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关于娇惯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从容易波动发展到逐渐稳定。5岁孩子的情绪情感仍具有易变化、易受感染、易冲动、外露等特点。所以在家中,娇娇会表现出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对爷爷奶奶呼来喊去等行为。
当然,除了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关外,娇惯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隔代教育型:教育观念不一致,给孩子“钻空子”的机会。娇娇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很迁就娇娇,只要娇娇一哭一闹,爷爷奶奶立刻无条件
满足她的要求。娇娇妈妈无奈地说,“有时娇娇要买玩具,我觉得实在没必要买,可她一哭一闹,奶奶就抢着买了。”这种不一致的隔代教育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使孩子觉得只要哭闹,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爷爷奶奶总会保护自己:二是使孩子认为爷爷奶奶对自己是言听计从的,自己可以“指挥”爷爷奶奶。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5岁的孩子已经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娇娇意识到要征得同伴的同意后才能分享玩具。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与他们的语言发展相关。5岁的孩子尚未完全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及足够的社会化语言,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么”、“你的玩具能借我玩么”等等。所以,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困难。
同样的,同伴交往能力缺乏也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时刻陪伴型,以孩子为中心,时刻陪在孩子左右。在家里,几乎所有人都以娇娇为中心,除了对娇娇的各种需要无条件满足以外,还表现为在家总有人陪伴娇娇游戏。当孩子身边时刻有人陪伴时,他们就难以产生寻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而且大人在陪伴孩子游戏的时候总会让着孩子,孩子不需要解决同伴交往中可能产生的任何冲突。长此以往,时刻由大人陪伴游戏的孩子在真正的同伴交往中将变得不会协调、不会商量。所以,尽管娇娇心里很想玩毛绒玩具,但她确实缺少与同伴沟通的经验,所以,她还是把这个难题扔给了妈妈。
唯我独好型:由于血缘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给予过高的评价,如“宝宝最聪明”、“我们的玩具最高级”。这种过高的评价使得孩子自视甚高,失去与同伴交往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与外界接触就少了,他们很难走出去。
关于怯生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怯生实际上与孩子的社会依恋发展是分不开的。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对熟悉的人充满信任感;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对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人效应”,即碰到陌生人时,会感到不自在,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娇娇也是如此,碰到陌生人就不敢表现。同时,5岁的孩子已有了明显的个性特征,他们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霸道、逞强:有的敏感、细心,有的浮躁、粗心。但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很大的变化,具备很强的可塑性。
同样,怯生也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盲目顺从型:不需要孩子说话,家长就会把一切安排好。爸爸妈妈总觉得娇娇还小,什么事情都要帮着她做。这样做实际上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娇娇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她无从着手:二是娇娇失去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她还是会采取跟在家里同样的方式,她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理解她的做法。当家长无形中变成了孩子的“奴才”时,孩子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地位:当家长无条件地供给时,只会培养孩子的贪婪心态;当家长无约束地认同时,只会培养孩子唯我独尊;当家长无节制地给予时,只会培养孩子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孩子在外面也会习惯于将自己躲起来,不去表达,不去交流。
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这里提供一些对策供参考。
及早“心理断乳”。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张简单的“作息安排表”,让他们明白,家庭成员有在一起吃饭、交流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休息、游戏的时候。对于后者,彼此不应该互相干扰,家长鼓励孩子在这一时段自己处理遇到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勇于面对突发事件,善于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具有一定独立能力是孩子走出去的基础。
创造表现的机会。一位妈妈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于安静时,就以自己的事例来鼓励孩子。“妈妈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胆子比你更小,从来不敢跟老师打招呼。但后来,妈妈发现老师可喜欢和小朋友打招呼了,你明天尝试跟老师说说话,老师一定会更喜欢你的。”在引导的同时,妈妈也和老师做好了沟通工作。每次妈妈带孩子去幼儿园时都主动向老师问好,老师也热情地向她们问好。久而久之,孩子渐渐能亲近老师了。这位妈妈总结说,机会是家长为孩子创造的,而不是等待的,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外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往时,一定要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创造锻炼机会。如平时去超市,可以让孩子付钱;鼓励孩子在小区里寻找伙伴一起玩。
多给孩子鼓励和暗示。家长的暗示对孩子很重要,孩子往往是在外界对他的评价中获得经验的。比如,当孩子躲起来不肯跟客人打招呼时,有些家长不但不鼓励孩子,还会为孩子寻找理由,如“宝宝还小”、“我们家孩子就是不爱说话”、“我们家孩子害羞得很”。听了父母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害羞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宝宝第一次和阿姨见面,叫一声阿姨,以后就认识了”,当孩子叫了以后,一定要鼓励孩子“阿姨一定很开心的,以后熟悉了,宝宝一定叫得更响亮”。如果客人也予以微笑和肯定,那么孩子肯定会慢慢把在陌生人前的胆小抛到脑后。每当孩子有一丝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应给予鼓励。
教给孩子交往技巧。一些交往技巧,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如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别人等。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懂得如何和伙伴协商合作,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
对娇娇妈妈说:应该说娇娇并不内向,关键在于要让她从门背后走出来,敢于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首先,要及早心理断乳,不能凡事包办。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话时,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讲话,讲话要得体。带孩子出门时,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叫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和人打招呼,并及时给予鼓励,但千万不要指责孩子,如“你在家里胆子怎么这么大,出来就不会说了呢”,这样做孩子可能会更加反感。至于要问别人借玩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或者对孩子说“第一次妈妈带你去,以后娇娇要学会自己商量”,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借玩具的机会,让她走出这一步。如果在单位同事面前不愿意唱歌,可以先让孩子听别的小朋友唱。孩子是喜欢模仿的,久而久之,她也会跟着别的孩子哼歌,这时,可以及时鼓励孩子,你唱得真好,再响一点,让妈妈和大家听清楚一点……逐步引导她敢于在陌生地方面对陌生人唱歌。
——娇娇妈妈
看了妈妈的描述,娇娇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并不内向(说话咋咋呼呼),娇惯(对爷爷奶奶呼来喊去),同伴的交往能力比较缺乏(不敢和小朋友商量),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表现(怎么都不肯在同事面前表演)。活脱脱一个门背后的小霸王。
那么,门背后的小霸王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关于娇惯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从容易波动发展到逐渐稳定。5岁孩子的情绪情感仍具有易变化、易受感染、易冲动、外露等特点。所以在家中,娇娇会表现出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对爷爷奶奶呼来喊去等行为。
当然,除了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关外,娇惯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隔代教育型:教育观念不一致,给孩子“钻空子”的机会。娇娇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很迁就娇娇,只要娇娇一哭一闹,爷爷奶奶立刻无条件
满足她的要求。娇娇妈妈无奈地说,“有时娇娇要买玩具,我觉得实在没必要买,可她一哭一闹,奶奶就抢着买了。”这种不一致的隔代教育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使孩子觉得只要哭闹,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爷爷奶奶总会保护自己:二是使孩子认为爷爷奶奶对自己是言听计从的,自己可以“指挥”爷爷奶奶。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5岁的孩子已经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娇娇意识到要征得同伴的同意后才能分享玩具。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与他们的语言发展相关。5岁的孩子尚未完全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及足够的社会化语言,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么”、“你的玩具能借我玩么”等等。所以,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困难。
同样的,同伴交往能力缺乏也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时刻陪伴型,以孩子为中心,时刻陪在孩子左右。在家里,几乎所有人都以娇娇为中心,除了对娇娇的各种需要无条件满足以外,还表现为在家总有人陪伴娇娇游戏。当孩子身边时刻有人陪伴时,他们就难以产生寻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而且大人在陪伴孩子游戏的时候总会让着孩子,孩子不需要解决同伴交往中可能产生的任何冲突。长此以往,时刻由大人陪伴游戏的孩子在真正的同伴交往中将变得不会协调、不会商量。所以,尽管娇娇心里很想玩毛绒玩具,但她确实缺少与同伴沟通的经验,所以,她还是把这个难题扔给了妈妈。
唯我独好型:由于血缘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给予过高的评价,如“宝宝最聪明”、“我们的玩具最高级”。这种过高的评价使得孩子自视甚高,失去与同伴交往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与外界接触就少了,他们很难走出去。
关于怯生
●从娇娇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怯生实际上与孩子的社会依恋发展是分不开的。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对熟悉的人充满信任感;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对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人效应”,即碰到陌生人时,会感到不自在,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娇娇也是如此,碰到陌生人就不敢表现。同时,5岁的孩子已有了明显的个性特征,他们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霸道、逞强:有的敏感、细心,有的浮躁、粗心。但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很大的变化,具备很强的可塑性。
同样,怯生也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盲目顺从型:不需要孩子说话,家长就会把一切安排好。爸爸妈妈总觉得娇娇还小,什么事情都要帮着她做。这样做实际上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娇娇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她无从着手:二是娇娇失去了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她还是会采取跟在家里同样的方式,她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理解她的做法。当家长无形中变成了孩子的“奴才”时,孩子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地位:当家长无条件地供给时,只会培养孩子的贪婪心态;当家长无约束地认同时,只会培养孩子唯我独尊;当家长无节制地给予时,只会培养孩子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孩子在外面也会习惯于将自己躲起来,不去表达,不去交流。
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这里提供一些对策供参考。
及早“心理断乳”。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张简单的“作息安排表”,让他们明白,家庭成员有在一起吃饭、交流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休息、游戏的时候。对于后者,彼此不应该互相干扰,家长鼓励孩子在这一时段自己处理遇到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勇于面对突发事件,善于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具有一定独立能力是孩子走出去的基础。
创造表现的机会。一位妈妈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于安静时,就以自己的事例来鼓励孩子。“妈妈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胆子比你更小,从来不敢跟老师打招呼。但后来,妈妈发现老师可喜欢和小朋友打招呼了,你明天尝试跟老师说说话,老师一定会更喜欢你的。”在引导的同时,妈妈也和老师做好了沟通工作。每次妈妈带孩子去幼儿园时都主动向老师问好,老师也热情地向她们问好。久而久之,孩子渐渐能亲近老师了。这位妈妈总结说,机会是家长为孩子创造的,而不是等待的,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外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往时,一定要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创造锻炼机会。如平时去超市,可以让孩子付钱;鼓励孩子在小区里寻找伙伴一起玩。
多给孩子鼓励和暗示。家长的暗示对孩子很重要,孩子往往是在外界对他的评价中获得经验的。比如,当孩子躲起来不肯跟客人打招呼时,有些家长不但不鼓励孩子,还会为孩子寻找理由,如“宝宝还小”、“我们家孩子就是不爱说话”、“我们家孩子害羞得很”。听了父母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害羞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宝宝第一次和阿姨见面,叫一声阿姨,以后就认识了”,当孩子叫了以后,一定要鼓励孩子“阿姨一定很开心的,以后熟悉了,宝宝一定叫得更响亮”。如果客人也予以微笑和肯定,那么孩子肯定会慢慢把在陌生人前的胆小抛到脑后。每当孩子有一丝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应给予鼓励。
教给孩子交往技巧。一些交往技巧,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如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别人等。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懂得如何和伙伴协商合作,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
对娇娇妈妈说:应该说娇娇并不内向,关键在于要让她从门背后走出来,敢于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首先,要及早心理断乳,不能凡事包办。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话时,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讲话,讲话要得体。带孩子出门时,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叫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和人打招呼,并及时给予鼓励,但千万不要指责孩子,如“你在家里胆子怎么这么大,出来就不会说了呢”,这样做孩子可能会更加反感。至于要问别人借玩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或者对孩子说“第一次妈妈带你去,以后娇娇要学会自己商量”,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借玩具的机会,让她走出这一步。如果在单位同事面前不愿意唱歌,可以先让孩子听别的小朋友唱。孩子是喜欢模仿的,久而久之,她也会跟着别的孩子哼歌,这时,可以及时鼓励孩子,你唱得真好,再响一点,让妈妈和大家听清楚一点……逐步引导她敢于在陌生地方面对陌生人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