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者长寿”说起

来源 :健康人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者长寿。”自古至今,勤于书画而获长寿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有数据表明,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是: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而在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都活到80多岁,颜真卿被害时已76岁;明代的文徵明90岁,清代的“四王”平均84岁,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为何“书者长寿”?“寿从笔端来”又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这首先要从中国书画的姿势说起。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云:“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说的就是书写的姿势跟练习气功的心法要訣有异曲同工之妙,“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按这种方法去做,“自然之气机”便流行体内,精神与生理机制协调,真进入这般境界,这又何异于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法”?
  同时,书画本身的美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揭示了书画与养生的辩证关系,证明“书者长寿”的因果。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引起大脑皮质新的兴奋点,使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部分得到抑制,进入休息状态,促使大脑各部分趋于平衡,这样便有利于人体的各个系统正当运转。书画练习及创作可以使参与者愉悦,而精神愉快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健康的激素,调解血液流量与兴奋神经细胞,使大脑受到良性刺激,分泌令人兴奋的激素,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有序循环,故书画家的身体在创作时总是处于良好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许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年至耄耋,甚至期颐之年,仍然健康向上的重要原因。
  当然,历史上也有几个寿命不太长的书画家,如蔡襄、王宠、傅眉、王献之、唐寅、邵弥等寿命都不长。其中王宠、邵弥是因为从小就患有重病,能活到他们那个年纪已经算是长寿了;王献之则因服食丹药,古代的丹药都是硫黄和汞等有毒物质,长期服用严重危害肝肾功能;蔡襄是因为为水利的事操劳过度,唐寅是因为科考之事抑郁满怀,加之贫苦过度。他们不是先天不足,就是后天遭遇严重意外。
  同时,“书者长寿”并不是说写书画就能长寿。《健康报》曾专门做过调查,发现很多练习书画的老人,最终还是死于各种老年病的病情恶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专家指出,原因在于他们所追求的书画艺术是“三伪艺术”:一是急于求成,过于心浮气躁;二是怪力乱神,追求以丑为美;三是练的太少,却又想的太多。要想达到“书者长寿”的目的,就要下苦功夫去剔除自己笔下的“三伪艺术”成分,先进入到书画的艺术世界里,剔除得越干净,就越纯。由此进入到书画的圣殿之后,就要谦虚,保持良好的心态,沉静,享受到纯粹艺术本身的快感,那么就能平衡心态,自然有益身心,长此下去,必定长寿。
其他文献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杀了所有的律师."这是莎士比亚名剧《亨利六世》中的一句台词.当然,莎翁在世的时候别说没有法学院,连美国本身也没有影子.如果莎翁生活在今天的美国,多
期刊
翻开中国近百年的高教发展史,人们总是惊叹着校长的一些重要举措,他们面对现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让后人无限敬仰,特别是在造就人才上他们总是不拘一格.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名扬
马启元不戴眼镜的话,看上去更像一位运动员,高大壮实的身躯,给人有永远使不完劲儿的感觉,只是这力量不是来自肌肉,而是来自智慧,不是用在运动场,而是用在高科技的前沿。
孕育一个小生命,让不少准爸妈喜忧参半,喜的是即将要为人父母了,忧的是如何确保宝宝健康顺利出生。近年来,保胎大军在我国逐年增加,那么哪些孕早期人群适合保胎,中西医结合保胎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