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路在思想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给我推荐楚渔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我用了三天时间边读边思,不仅将该书读完,也有了一些想说几句的冲动。
  该书的最大优点在于新和实。就新而言,除了图文并茂的新形式和语言朴素的新风格等表面新意之外,最有价值的是作者讨论问题选取的新角度和得出的新结论,因为这是最能引起读者思考的东西。该书的实,主要体现在作者立足现实,面对实事,敢讲实话。
  大凡关心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人,都会思考一个残酷但不争的事实: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自近代以来总是遭人欺辱,落伍于先进民族?于是就有了如该书所列的各种答案:封建专制、儒家文化、封闭体制等。该书作者另辟蹊径,从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入手去寻找致弱的病根,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思维模式的致命弱点是概念模糊,思维方法混乱而僵化,本质特征是实用主义地谋略名利,而非西方文化那种理性主义地热爱智慧。
  对于作者的上述根本观点,我表示原则上赞同。作为哲学工作者,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和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因有“实”无“虚”,有“用”无“本”,所以就有了所谓的“文史哲不分”,成了有“术”无“学”的谋略之谈,有“思考”无“思想”的只言片语。我们知道,在西方语言中,凡能被称为“学”的,很多都以“-logy”作为词尾,而这个“-logy”源出于希腊人的logos,我们音译为“逻各斯”。在希腊人那里,logos的本义虽是“言说”或“话语”,但它不是乱说,更不是胡说,而是要守规则、讲道理,理性地说出一些名堂来。研究言说规则和道理的学问,就是逻辑学,它由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和反驳等构成,早在约2400年前就由亚里士多德(只比孟子晚出生一年)创立了。也正是这位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探因求真的知识进行了分类,于是,就有了分门别类的各种“学”。
  “学”之所以成其为“学”,就在于它不是就事论事地发只言片语,而是要探本溯因地建一套普遍有效的言说体系。这个体系就叫理论或思想。“思想”不同于“思考”的根本之处在于“思考”可以是随意的、零散的、个别的,而“思想”则是专门的、系统的和一般的,所以,人人都能“思考”,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具有“思想”。
  正因为“思想”是体系性的东西,要想具有,就非常辛苦,不仅需艰辛探索,还得日积月累,更重要的,必心无旁骛,经得起物欲诱惑,耐得住清贫冷寂,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思辨本身作为最大的幸福。
  或许正因如此,我们聪明透顶的中国人,就不愿或不屑去做这份抛却功名利禄、不计实际功效、追求虚无缥缈的苦差事,也就自然地形成了有思考而无思想的传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受制于各种指标的支配,满足于形下诸器的增长,计较于实用功利的得失,所以,就更无思想的闲暇与地位。其结果必然是,我们贡献给祖先和世界的,只有可以衡度的有形财富,没有不可计量的无形思想;我们与列强比拼的硬实力确实上升了,但软实力却真切下降了。明白了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这个似乎不可理喻的事实:西方的某些大学,仅一个学校就能出几位乃至几十位诺奖得主,而我们一个人口数和知识分子量皆居世界第一的国家,竟然从没一位公民获此殊荣(意味深长的“和平奖”除外)。
  闲扯了这么多,就以下面的结论打住:一个人若想成强者,可以无思想,一个民族如欲为强国,必须有思想,所以,中国的出路在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草原风韵》中的散文诗共38章,在题材、立意上包罗万象,在内容、写法上博采众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表达出诗人对于城市和乡野的无限眷恋。细细品读,可以从文中观览历史悠久的景点,领略积淀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刚柔并济的诗文中,体会女诗人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讴歌。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风韵》;散文诗;内蒙古风情    初识蔡丽双博士,缘于笔者2009年参加的“‘蔡丽双杯’祖
期刊
摘要:蔡丽双博士是近年来香港文坛乃至华人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才女诗人,2010年底丽双博士将其在内蒙古草原游历时所作的诗、文、歌词结为《草原风韵》诗文集,以其洒脱的意境、炙热的情怀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副绵延辽阔的草原胜景。其中第一辑——歌词展现出的连珠妙语和跌宕节奏可以说是丽双博士文风的代表。本文以诗人在歌词中隐含的叙述身份和笔尖流淌的高洁情怀为切入点,对《草原风韵》中的歌词之美进行一番阐述。  关
期刊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期刊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历久弥香。其中Andy形象的成功塑造激励着人们,哪怕身处囹圄,也能用智慧与毅力开拓出自由的新天地,从而实现“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使个体得到真正的救赎。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Andy;形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通俗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佳作。影片描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涉嫌杀害妻子及妻子的情人,在
期刊
摘要:在众多大牌导演云集的好莱坞,大卫·芬奇有着鲜明独特的导演风格,黑色贯穿其电影的始终,他总是借着暴力与血腥来质问社会、拷问人性。《搏击俱乐部》上映时,有人骂他是法西斯导演,受尽抨击;可十年后的《社交网络》却让他成为了主流导演,受尽褒扬。本文从这种转变出发,立足于大卫·芬奇的经典影片,分析大卫·芬奇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传记电影;转变    大卫·芬奇是个从主流到
期刊
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刷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与技术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蕴于技术设计的发端、创造、实现、应用过程中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对技术设计价值体系进程起支配和引导作用的价值原则、尺度、观念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设计领域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日益频繁、多元、复杂,这不仅是当代技术设计中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技术哲学和价值哲学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技术价值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系统完善,还有助于确保
摘要:司汤达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反映了其生活的年代,其代表作《红与黑》的影响尤为巨大,可以说已跨越了国界,被翻译到许多国家,不同的文化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同一文化体系下在不同时期内,其阐释的差异也特别巨大。《红与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时间里,经历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其于连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变迁    法国19世纪前期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
期刊
摘要: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无论在亲情上还是对待事物的感情上,都呈现出悠悠的情谊。他将个人性格渗透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为含蓄而清新的艺术人格。  关键词:儒雅;敦厚;情谊;艺术人格    一般来说,多情人总有点儿玩世不恭或情感纠葛,但朱自清是不一样的,在他的抒情散文中呈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多情人形象。他自
期刊
摘要: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由于其超强的编选者阵容而成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成果总结,并且具有了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写史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大系》几十年来的研究现状,呼吁现代文学史写作者应该秉持实证的精神和求异的思维。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文学史;实证;求异思维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年轻编辑赵家璧主编的
期刊
莱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和服从辩证法为主线,剖析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从而探寻解决途径。本文集中于分析这个辩证法的第二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服从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莱斯完全认同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主张,同时继承了马尔库塞关于虚假需求的理论,即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从外部强加于人们身上的需求则为虚假需求。在比基础上,莱斯对需要及相关词汇进行了区分,指出不应划分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对传统的三种需要模式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模式无法解决高集约度市场下人们面临的需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