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校园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劳模精神的德育价值,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育人资源,为校园德育工作提供有效载体和精神动力。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中,引导青少年学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劳模精神;校园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关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重视劳动教育,文件的发布对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校园德育中的综合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在校园形成重视劳动,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精神的良好氛围。
  1 劳模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1.1 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是指劳模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身上所承载与彰显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到当今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具有显著和强烈的时代导向。在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首次采用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24 个字,将劳模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和完整表述。从此开始以后,在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会议中,都采用这24个字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
  1.2 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当中的优秀代表,是人们对爱岗敬业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加强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和学习,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政治凝聚力、经济提升率和社会文化示范性,产生强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2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价值
  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应当深刻认识到,把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敬业作为劳模精神的最显著特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内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阐释和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政治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在社会中很好地营造了崇尚和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氛围,对弘扬劳模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和重要手段
  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经历的相似性等,公众易于对劳模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于行。劳模先进事迹的传播,劳模身上折射出国家愿景、国家使命和社会核心价值以及公众情感,形成了对社会广大民众的辐射。
  纵观不同时期劳模的构成,劳模评选制度在与时俱进,与各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价值导向密切相关。劳动模范所承载的劳模精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当前社会中仍存在投机取巧、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此外,随着网络直播野蛮式爆发增长,部分直播内容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劳模精神体现了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的强大的推动力。
  2.3 增强校园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仍存在劳动意识不足、进取意识不够、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部分学生对于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低下,劳动的德育价值不能够较好被重视和落实。对此,应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有力的措施。应努力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与劳动模范面对面交流、从真实情景中去感受劳模精神的内涵,在聆听劳模故事中成长,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劳模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青少年学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劳动模范,因其职业特点,更熟悉教育规律,更能够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3.1 学校和教师增强劳动教育意识
  学校和教师应增强对劳模文化育人理念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劳动教育意识。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深刻认识劳动无论对于实现个人梦想还是中国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对体力劳动的认识偏差,公正客观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职业平等观念、劳动无贵贱的劳动观。在校园德育过程中确立劳模文化育人理念,积极组织校园各类劳动育人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培育青少年学生劳动精神,使其真正领悟劳动的不易和价值,从而尊重劳动。
  3.2 整合育人资源,挖掘劳模精神资源
  学校可积极挖掘校园所在地市劳动模范育人资源,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劳模文化育人模式。与劳动模范的工作单位的密切合作,建设能够鲜明体现出劳模精神与劳动价值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例如,可在劳动课或教学实践周,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劳模的工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认识和领悟劳动模范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把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通过各类课程教学宣讲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报、阅览室、校園网和公众号等载体,整合育人资源,增强劳模精神的校园德育实效。   3.3 積极探索和开展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活动
  3.3.1 建立劳模育人基地,增强学生劳模精神认同
  积极建立劳模育人基地,充分发挥劳模工作室、劳模馆等“第二课堂”的功能,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和学习劳模精神。使学生了解到劳模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事迹,感受劳模力量,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加强将劳模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打造设计出能够体现劳模精神的校园宣传栏或展馆等,使劳模精神融入青少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3.2 开展情景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劳模精神
  在校园德育过程中积极开展情景现场教学,把与劳模相关的故事、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做成案例或改编成不同艺术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探索采用“历史场景再现”“舞台模拟” “虚拟实践”等多种形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去感受劳模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奋斗激情。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深厚的劳动情怀。
  3.3.3 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在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学校可组织开展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讲座,组织青少年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对劳模精神的认识和领悟;充分利用主题党团日活动和德育课程开展教育活动,邀请劳模到学校做专场报告,指导学生成立以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社团等,以劳模的成长精彩故事和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向学生讲述劳模奋斗故事。以劳模故事诠释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展现劳模工匠的风采,让学生感悟劳模的榜样力量,从而达到增强校园德育的实效。
  4 结语
  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中,积极发挥劳模精神育人价值,结合实际探索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引领青少年学生深刻领悟劳模精神,科学客观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理论内化为中国梦奋斗的动力。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3]于桂荣.历史观、价值观、政治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习近平关于劳模和劳模精神重要论述中的哲学思想[J].沈阳干部学刊,2019,(10):17-20.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均采用交易与核算紧耦合的处理模式,本文针对该模式弊端,提出现代银行新核心业务系统交易与核算松耦合的概念。由此引出会计引擎的处理模式,分析其优点,并通过对其设计原理、功能架构的描述,介绍会计引擎在银行业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业务系统;会计引擎;交易与核算分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
摘 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入研究,持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为我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基于两点论与重点论哲学方法,从推进法制和建设、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的、先富与后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两手把握思想等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综合论证。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哲学方法作为根本基础,坚持两者的统一,对在实际工作中看问题以及办事情提供理论支撑。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职业教育转型、高水平高职学校快速建设发展时期,作为职业教育有力支撑的教材管理改革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本文从高职院校当前教材建设的问题现状出发,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及机制创新角度入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推动教材建设向内涵式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现状;对策  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指
摘 要: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成员,由于物质条件约束,使其与周围同龄人相比,形成了一些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成为高等学校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延安精神是我党革命时期在延安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本文旨在论述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及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延安精神;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
摘 要:我国未来短期人口发展以老龄化为主要变化趋势,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在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对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养老政策进行梳理,基于三元分析框架对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从国家、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分析,以现有共性问题为基础对相关政策发展提出可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福利多元主义;医养结合;养老政策;三元分析  1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应对会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进行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本文探索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
摘 要:医院和医保的协同发展是“三医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合理、改革路径不明晰、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采取支付方式和价格改革、建立责任共同体、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手段促进医院和医保的协同发展,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助力改革,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  关键词:三医联动;医院;医保;协同发展  0 引言  所谓“三医联动”,就是医保体制改
摘 要: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厘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管理策略,对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有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多元化、基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在人员安全意识、安全行为;设备物料的存储、流动、维护;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产教双方可以从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