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霖雪皆春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春花、夏雨、秋霖、冬雪等景物的描绘,分析其中所交融的人物感情,希求得到同道者的认同。自觉得真谛于二三焉,并为此而沾沾然。谨望大家斧正为盼。
  关键词:《红楼梦》;景物;物感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一向注重人的感情 表达。而借助景物描绘以实现,使作品中的人情抒发和景物描绘。而大观园中的春花、夏雨、秋霖、冬雪等四季美景,与此中人物感情的情景交融,更是曹雪芹先生着力渴求的至臻境界。而其中表现出的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妙合无垠,又是那么自然水乳,丝毫不显半分的矫情。
  作者在此不敢如王国维先生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但就《红楼梦》中春雨、夏雨、秋霖、冬雪的景与其中人物的情的“妙合无垠”,决不简单是作者之情和小说之景的撮合,而是作品人物之情和人物所处环境的妙合。以下仅就大观园中 四季不同的情景交融的几处文字略作品味,以求与读客共鸣。
  春光融融,杨柳依依,置身其中,荡漾悠悠之情,古今人物,只要不为春荒发愁者,具多 同此 雅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个富贵闲人,春来之时,正值荷尔萌动,怎会闷坐怡红,空耗一己之春情?他一定要将自己的情种,寻一片沃土,让它萌生。于是他闲步来到一座院门前,顺眼望去,眼前景物是“凤尾森森 ,龙吟细细”。抬眼门上,“潇湘馆”三个大字框入目中。宝玉信步而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轻步窗前,只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作者在此描绘的清幽之景,既是林黛玉侧身的必然之景,也是宝玉将见黛玉的必要之景,更是二人见后诉情的必备之景。试想这样清净的境中,什么情种不能生根?什么情话不能娓娓道来,伏耳倾听?更听那细细的一声长叹,多少情流不能涓涓?多少清寂不能消融?此时此刻,宝玉要落处的情种,黛玉已萌动的心田,还有比和馆中之景的“妙合”,交融的更加水乳的吗?
  以上是春花中的景和情,以下我们再看看夏雨中的事情。夏日中午的大观园,“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午间不休,正是宝玉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常情。他颠到蔷薇花架之下,隔着篱笆,正看到“龄官划蔷”的一幕。看了一会儿,“由于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果然,“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了一陣雨来。”宝玉惊呼划蔷人,自己也被淋得浑身透湿,却毫无所知。这里的景。正是宝玉所需要的景,这里的情,正是宝玉在这种境遇之下,才最适合放纵的情。我们不敢臆测,正值午间的宝玉是去捉知了,还是去生什么别的事情,反正 只要不睡,干什么都成。男孩这样,女孩也这样。正值妙龄的龄官想见贾蔷而不得的相思之情,也只有在“静无人声,花阴合地”的午休时段,来至蔷薇花架之下,把对恋人的思恋之情,通过反复描画“蔷”字 这个痴情的举动予以寄托。读客试想,每描一道“蔷”字的笔画,龄官的脑海,都在编织一幅愿景,勾联一段往情,臆造一种假设,也会很快把这种假设推翻,变成一种不可能。这一幕接一幕的变幻,没有安静的景不行。没有蔷薇花作载体也不行。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最适合龄官来倾诉对贾蔷的痴情。一人痴中划,另人闲中看。一阵夏雨忽至,痴中之人不觉雨打,可以想象,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宝玉此时的毫无所知呢?看着龄官划蔷,宝玉其实是在做梦,他似乎看到龄官和贾蔷幽会时的情景,他似在推测黛玉见不到他 的时候,是否也会像龄官一样痴情?所以才需要一阵忽至的夏雨,让龄官在划蔷中“忘雨”,让宝玉在看划中“忘我”。
  以上是夏雨中的情景交融,以下我们再看看曹雪芹笔下的秋霖。正如春日落花引起黛玉吟念《葬花词》,一抒落寂感情一样,她的《秋窗风雨夕》所表达的慽寂孤凉,也是在秋霖脉脉中浸成。请看第四十五回:“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雨滴竹梢,更觉凄凉。”这是潇湘馆的秋夕,馆外大自然的阴晴不定的景色,正是馆内人物感情阴晴不定的写照,那阴的沉黑的天色,也正是林黛玉心境的底色。这惨淡凄凉之景,也只在惨淡凄凉之人的眼中看出,也只在有深厚秋素之女儿,有别父丧母经历之女儿,有对前路有种种猜忌之女儿,才能孕出的秋意,发而成为《秋窗风雨夕》之章句。试问古今读客,谁能分得出其中那句是景语?那句是情语?因为这实在是景中有晴,情中有景的妙文。
  以上我说的是春花,夏雨,秋霖中的情景交融,以下我们再来品品大观园中众儿女,在白雪红梅之景下的活泼欢快之情的交融。冬日,曹雪芹以一幅“白雪红梅图”来飨的百世读者。宝玉在一个“银装素裹”的早晨走出怡红院,“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中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 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作者在此描绘的大自然的银装素裹,并无二色,实际表现的正是宝玉心境的澄明清澈。一种暂时摆脱了看管和监护之后的轻松。雪映红梅的分外精神,表现的正是妙玉在宝玉心中的高洁风雅。“恰是”中的“恰”字就是明证。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割腥啖膻”、“争联即景”,一系列活泼欢快喜庆场面,表现的正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美少女的萌动的春情。漫天碧白,冻不死腊梅红劲;礼教禁锢,羁不住少女情怀春盈。作者描绘的白雪红梅之景的鲜艳明亮之美,正与美少女们的其乐融融之情“妙合无垠”。白雪是红梅的舞台,红梅是白雪的精灵。白雪红梅是舞台,“割腥啖膻”、“争联即景”是精灵们上演的青春剧情。
其他文献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且具备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所谓“打造”某种文化,实质是人为介入缩短该文化自然形成时间。“打造”一种全新的文化往往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文化源流。把鹤文化“打造”成为齐齐哈尔城市主题文化的提出,是近20年间的事。从目前的状况看,齐齐哈尔鹤文化的源流还没有研究清楚。笔者仅就清代、民国以来齐齐哈尔涉鹤问题进行研究,探寻齐齐哈尔鹤文化的源起及其早期形态,为齐齐
摘 要:《荆棘之城》是英国当代作家萨拉·沃特斯创作的维多利亚三部曲之终曲,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生活在女性主义意识开始觉醒的维多利亚时期,作家通过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和同性恋情的描写,再现了女性主义萌芽时期西方女性权利的缺失,以及女主人公在该时代背景下对自由权利的争取。细读该部作品,通过作家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使读者反观现实社会,赞颂坚强独立的女性品格,在男女平权的道路上不断
摘 要:许莲顺的《无根花》、《谁看见了蝴蝶的巢》、《中国媳妇》书写了90年代末起朝鲜族的中韩跨国经历。作家通过再现朝鲜族的现实生活,刻画了饱受生活之苦的人物形象。从小说的中韩两国空间以及人物形象上,能够分析出对于这些人物而言,韩国是一个继续延续悲惨命运的地方。这体现着作家的中韩跨国书写视角。  关键词:许莲顺;中韩跨国;朝鲜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日本古代借鉴了中国的汉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两国都是用着汉字,但是这其中有一些汉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颜色词就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例子。不论是描述抽象的美还是具体的美,都会用到颜色词。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丰富和文化的不断提高,颜色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就算是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之中,所指的范围也是有差异的。由基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语言本
摘 要:《一个迷途的女人》被公认为薇拉·凯瑟的最值得称赞的一部著作,一经发行就引起了美国评论界的认可。作品中女主人公——玛丽恩·福瑞斯特是如何从一位迷人的太太步入迷途的呢?本篇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索女主人公最后悲剧的成因。第一方面是女主人公玛丽恩·福瑞斯特的丈夫——福瑞斯特上尉;第二方面是玛丽恩·福瑞斯特本身;第三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女性经济地位。  关键词:迷途;社会环境;经济地位  作者简
摘 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一个没落贵族小姐受父亲的影响而开始她扭曲悲惨的一生。本文运用Bowen系统家庭理论来分析艾米丽的悲剧人生,运用自我分化来解释她一系列的行为。艾米丽是整个格里尔生家族的缩影,她曾经试图反叛,但最终失败了。  关键词:Bowen理论;艾米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
摘 要:唐诗以才子的情怀和别致的视角为读者解读了不一样时代与情感。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唐诗,融入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思考,会挖掘出截然不同的思想与深度,这也正展示了唐诗的魅力和生命力:貼近现实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唐诗重个性、重情感、重体验、重文采的特点使得读者难以还原唐诗的本色,体味“遮蔽”在绵绵诗情中的人文情怀,读者当深品其意,把握诗人隐藏其中的情感进而弘扬唐诗精神。  关键词:时代与情感;个性体验
王宗芳 安徽省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  晴朗的天空,  我乘着五月的孤云,  顺着和煦的南风,  向北飘去,  去寻找昔日风光的校园,  去慰问朝思暮想的恩师,  带着我三十年的思念,  带着我三十年的憧憬,  带着我三十年的心愿。  亲爱的老师,  尊敬的恩人,  请侧耳倾听一下吧,  我这个乡音浓浓的声喉;  请睁眼再看一下吧,  岁月的年轮已刻在脸上,  风霜的洗礼,  让我不敢驻足正看。  
摘要:“新移民”的身份给葛亮带来了广阔的视野,而南京和香港的两城生活经验使他更加观照故乡。“家城”南京的生活记忆是抹灭不去的,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他就是“他者”的存在。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来探讨葛亮小说叙事中的“他者”叙事。  关键词:新移民视野;葛亮小说;叙事研究;原乡记忆;“他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48-02
摘 要:马来西亚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底色下,娘惹文化是中馬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本文对“峇峇娘惹”族群的来源及文化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娘惹文化  作者简介:余玉(199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