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口传承,一个现代版的“传奇”掌门人史明星的老龙口大战略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孟子敬创建“义隆泉”算起。在大东区珠琳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老龙口已走过了将近三个半世纪,堪称见证沈阳历史的“活化石”。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从军阀混战到伪满乱局,从建国中兴到市场转型,老龙口经历数不尽的生死磨难。
  引为自豪的老龙口渐渐崛起,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当史明星与邹长顺等一班人接手老龙口时,早已不见康熙、乾隆东巡盛京祭祖时那个“大清贡酒”的风采。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保住传统工艺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老龙口人。弹指一挥间,老龙口成功晋级中华老字号、荣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冕省市政府专供用酒……让人惊叹!
  生死时速的11年,老龙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掌门人史明星在“危局”面前又进行了哪些考量?今天,我们来翻阅一个现代版的中国酒界“传奇”。
  明星效應:
  “五朵金花”羞答答地开
  历史跟老龙口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龙口,遇到一个历史的“拐点”。
  跨越新千年的前一年,老龙口门前告急:全厂资产负债率28亿,濒临破产警界线,账面亏损更是惨不忍睹,全线崩盘不可阻挡。
  有关方面调兵遣将,身兼沈阳啤酒厂厂长之职的史明星也毫无选择地赶起了老龙口这“陈旧的马车”(当时对老龙口的评语),这是老龙口有史以来经历的最为严峻的考验。
  即便经历过朝代易主、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孟子敬和他的后人们也能安之若素。但在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波涛中,老龙口这个“陈旧的马车”步履蹒跚。
  此前几易其主的老龙口不能断了香火。
  在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阴影下。老龙口军心极度涣散,人们静待着“这朵金花”破产的消息。
  这似乎是众人预料的结局。
  在沈阳人的印象中,老龙口、双喜压力锅、红梅味精、松陵洗衣机、白山自行车是名副其实的“五朵金花”,沈阳的五张名片。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曾经的“五朵金花”今非昔比,有的花谢羞愧出局,有的余丝尚在但气息不足……老龙口,这个沈阳最老的“老字号”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是进?是退?史明星陷入思索。
  现实留给后来者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时至今日,人们无法理解史明星的心情,甘愿“陷入泥潭”的真正原因。
  1999年9月的老龙口,怎样庆祝自己337岁的生日呢?“那时候的老龙口酒厂账面无资金,库存无原料,职工开不出工资,还得维护老窖、老工艺,资产负债2.8亿元,远远超过破产临界”。
  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告诉史明星和邹长顺,“你们给我坚持三个月就行,然后对老龙口按破产处理吧!”领导的要求,做起来并不难。内心深处矛盾重重破产容易,也不用自己负责任,但老龙口三百多年的历史不就完了吗?好几百名职工为老龙口辛苦一辈子,就那么回家了?
  死易,生难。传承老工艺将难上加难!
  出路虽有两条,好像又“殊途同归”;明智而“退”比“进”显得更为从容不迫;而“进”在别人看来,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回天无术”。最终也是“悲壮而退”。
  当时有人对史明星说,千万不能接手老龙口这个烂摊子。它可是个“龙潭虎穴”,掉进去可就出不来了。但是,史明星这班人就是不服输,接手了不可为而为的老龙口……
  可以想象,当时面对债主们的讨债、破旧漏风的厂房、孤助无援的市场表现、军心动荡的职工,是何种的感受。
  掌门人陷入长久沉思。
  尽管老井龙潭水已显疲惫不堪,但奔腾的泉水从未停止,老龙口的老窑池、老酒海和老工艺,让史明星强烈感受到一种“历史文化价值”担在肩上。
  跑资金、找市场、选良将、安民心……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立刻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奇效:老龙口市场销量止跌后快速回升,从最初的月600万销量,蹦着高地跨入1000万、1300万大关。
  短时间内的迅速走高,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在市场销量打开的同时,老龙口人露出了一张张久违的笑脸。这个“五朵金花”之一的“老花朵”,正在羞答答地静静地开。
  我们更愿称之为“明星效应”。
  时光流逝。“五朵金花”中,如今老龙口一花独放。人们赞叹老龙口掌门人的妙手回春、经营有道时,史明星轻声作答:“我们承担的是一份责任!”
  在史明星心中,老龙口是厚重的。三百多年的老字号企业在中国文化中是难得的“奇葩”、“瑰宝”。“烂在我们手里我们就是历史罪人”!
  如今的老龙口尊享“中华老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如果当时“顺势而为”,这些三百多年来老龙口弥足珍贵的老井、老窑池群、老酒海群、老石磨群早已“灰飞烟灭”,老龙口传统的酿酒技艺也将失传。
  无法估量的损失不仅是它具大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绵长久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心中沉甸甸的,还有老龙口全厂职工的那份期待。
  这是一个现实的责任。“不能让一个职工下岗回家”!掌门人的豪言在当肘“语惊四座”,最终实现了诺言,当然也赢得了“民心”。
  投之以桃,回报以李。老龙口职工实干劲头的精神来源恐怕也就在于此。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老龙口集团董事长史明星第一个向社会表态,“老龙口不裁员、不降薪、不减福利”。此提议迅速在沈阳企业家中达成共识。老龙口这份厚重的责任感也一览无余。
  老龙口倡导的和谐思想,早已达成共识,“有难处大家帮”感动了很多人。这是老龙口腾飞的基石。
  文化遗产:
  留给沈阳人的永恒永忆
  老龙口传统酿酒技艺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创了辽沈企业先河,就是在东北,也是仅有的两家之一。
  放眼中国酒界,与老龙口同享殊荣的茅台、泸州老窖等,早已成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的代名词。
  在申办中华老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史明星就着眼于“唯物史观”的辩证考量: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沈阳。除了一宫两陵、新乐遗址,留给后世的还有什么?老龙口尽管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但她不属于哪一个股东、哪一个企业的,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
  老龙口加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老龙口作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进行老窖发酵,现存地穴式酒发酵窖。历史达三百多年,义隆泉烧锅发酵用的窖子最传统的泥窖。在地下挖个梯形坑,窖池深度2米,长2.5米,宽1.6米,体积约8.5立方米。
  窖墙是用黄泥一层层堆积起来的,堆一层夯一层,将其窖墙夯实。为防坍塌,后来窖子的四周改用钉竹签、缠麻、糊泥,窖池底部和窖帽均用窖泥抹窖,构成了历代传承的酿酒老窖。老龙口老窖一直在连续使用从未间断过,是东北建造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连续烧酒时间最长的老窖池。
  老龙口酒海陈酿。将蒸馏后的原浆酒。按质量标准分别贮存在酒海容器内。 老龙口酒海选用东北地区名贵而又稀有的树种——红松为木材,经传统工艺咬合制成柜状,内壁用猪血、生石灰搅拌成糊,再加桑皮纸裱装。这样制作而成的酒海。容量大约由几百升到上万升不等。装酒后。保持微量透气,但不渗漏。老龙口酒体丰富,香气浓郁,回味悠长。老龙口酒仍继续使用祖传下来的木质酒海贮存,保持了悠久独特的烈柔相容一体的陈酿风格。
  老龙口酒精心调制。三百多年来。老龙口始终如一按照传统的酿造工艺操作,酿造出高品质的老龙口酒,使其具有“浓头酱尾、甘洌爽凈、绵甜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
  老龙口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老龙口历史进行了系统性挖掘、整理。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生产工艺源于师徒心传口授,这一特色酿酒技艺是老龙口人长期的智慧结晶,难以为现代技术替代。
  以举重若轻的超然姿态传承老龙口文化,这令人十分称道。
  站在城市历史的高点,站在中国文化的高点,老龙口的心胸无比开阔。着眼于沈阳历史文化的挖掘、清文化的挖掘、中国传统酿酒技艺的挖掘,成为了重中之重。
  在现实面前,中国酒界还有历史如此之悠久、数量如此之多、保持如此完整,仍在继续使用的老酒窑池群、老酒海群,为中国酒界之罕见。加之仍在使用中的三百多年老酒井,躺在老龙口博物馆里的老石磨群,堪称是沈阳三百多年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老龙口传统酿酒技艺已传承11代,亦是无价之宝。这种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传承,是一座城市的幸事。
  不能不说,这种大局观、“唯物史观”的战略眼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惊险一跳:
  20万商标流拍与10亿酒窖估值
  在老龙口的发展中面临着多种选择。以秦池为代表的中国白酒品牌,掀起攻势凌厉的“商业炒作”风潮。“炒概念”、“炒文化”成为不少品牌的不二选择。
  噪动的市场中,老龙口一直按兵不动,没有卷入这股“商业炒作”运动中。
  是老龙口无诉求点可说,还是无历史卖点可讲?
  当老龙口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产生冲突时,要选择文化价值。史明星站在对历史发展负责的角度认为,过度炒作,会伤害老龙口的文化价值,这亦与老龙口是沈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大局观观念背道而驰。
  当酒界商业炒作之风正盛时,老龙口处于“失语状态”。浮华掠过,老龙口厚积薄发的文化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当年接手老龙口前,老龙口商标被债权人强行拍卖时,20万元标的,竟然流拍。可见,当时的老龙口是何等的窘迫。如今,仅老龙口的54个老窖池群的市场估值已达10个亿,老龙口的品牌价值已不可限量。一边致力于老龙口酒的企业良性发展,一边致力于老井、老窖、老酒海、老工艺的保护,这是史明星的选择。
  神来之笔:“龙吐天浆”新开瑞
  1662年,晋商孟子敬创建“义隆泉”(老龙口前身)时,开启了老龙口3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画卷,进入2010年又有一个新跨跃。
  辽宁省、沈阳市两级政府专供用酒的殊荣放在老龙口的肩上,是对老龙口酒品质的最好奖赏。这也是中国白酒中唯一享受此种殊荣的品牌。
  老龙口又一次站在了时代最前沿。
  史明星认为,老龙口的未来选项是,不仅做大做强,更要做长。只有做长了,做大做强才有价值。这与他的“历史责任”、“城市视角”和“文化取向”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接手老龙口初期,史明星谋求有更多单位“用老龙口酒”接待。一位外企经理语重心长地说:“老龙口的包装和外形要让人喝起来更有面子。”
  那时,老龙口都是低端酒、大众酒,品种单一市场影响力有限。如今,青龙、红龙、省市政府专供酒“三驾马车”成为辽沈礼品酒、商业接待酒的首选。沈阳人用老龙口酒特别有面子。
  老龙口万事俱备,只待“龙吐天浆”。
  然而老龙口却选择了“慢慢做,不急做”。
  史明星倡导“软着陆”,“老龙口就像带病的车奔跑一样,急刹车就会翻”。外界期待着老龙口发展“跳跃式”。有人认为,“这些年老龙口发展太平稳”。
  只有知情人知道,当年的老龙口“伤有多重”。
  老龙口的今天是经过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老龙口的历史责任感、创造性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老龙口精神一直在延续,加上老龙口团队的辛勤工作。将传承着老龙口厚重的历史文化。
  潜龙在渊。
  老龙口传承,这是现实版的一个“传奇”。
其他文献
大学中文系毕业,做了18年科员,却在改革开放后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本身就像一部传奇。   风和景明的一个上午,北京金融街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项怀诚的办公室。   依然是充满磁性的声音,依然是纵论天下的风采,记者面前的项怀诚,睿智而亲切,深邃而诙谐,年近七旬仍一如既往。一件朴素的淡蓝色布衫,使这位半年之前退下来的前任理事长,在雍容儒雅之间,更多了些普通人的平易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