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p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谈一下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从早期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欧洲的中国热潮、印象派画家的东方影响、20世纪西方艺术界的中国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四个部分以历史发展作为线索来逐步阐述各个阶段“东风西渐”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 西方 印象派 洛可可 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更是唯一一个从未间断过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对传入西方丝绸的赞叹到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所展现的东方文明古国、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中国狂潮”再到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中所体现的中国审美意境追求和儒释道思想,都无疑最直观的通过人类统一的语言---艺术,渗透到西方艺术文化里,成为世界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宗白华先生说过“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优点而加以新的创造的。”所以说在当今中西文化相融合的趋势下,不能一味崇尚西风东渐,把握好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根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对中国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当时中国被称为“seres”,是和印度相提并论的一个国家,公元2世纪便有了希腊人关于“seres”国与蚕丝的记录,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的丝绸名声在那时就已经传播在西方世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中,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丝绸和瓷器通过西域开始远销到中亚和西亚,甚至到达了罗马。因此中国艺术最开始传入罗马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丝绸及瓷器图案。公元七世纪欧洲与中国的通道被穆斯林切断,但 “丝绸之路”仍然连接着东西方。12世纪十字军东征用武力重新打通了这条通道,为西方开启了面向东方世界的窗口,也为西方自13世纪起向东方以至于面向世界的商业和文化探索和扩张作了准备。意大利威尼斯不仅在充当十字军军需运输站时积累了通商中国的金钱,扩展了他们的欧洲市场,也刺激了威尼斯开发中国市场的欲望。其中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等人宋末元初到达中国便是一例。他们到达中国后在朝廷供职17年之久,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把见闻和经历通过口述著成了一本传世之作《游记》,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兴趣。为西方人了解东方向往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很大的窗户。所以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 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二、欧洲的中国热潮
   17-18世纪,正值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都处于世界的前列,中国的陶瓷、丝绸、漆器、屏风等艺术品,绘画理论技法、园林建筑式样、等源源不断的开始输入到西方,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时欧洲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十七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后半期,欧洲对东方艺术达到了近乎狂热的高潮,以至于造成一段时间内的艺术与之前的艺术风格迥异,严肃阳刚的艺术逐渐被华美甜腻的风格取代,并在路易十五时期走向成熟,这种纤细精致,华丽繁复的艺术风格和清代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时期被称作“洛可可艺术”时期。我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上的色调及特有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曲线美,刺激着法国的装饰工艺。洛可可艺术在吸收中国丝绸光泽,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特别是在吸收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与漩涡纹样方面,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当时宫内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格的陈设就是例证之一。
   工艺美术方面,欧洲的硬瓷于1709年在德国烧制成功。英国的家具设计和园林艺术都体现了非常强的中国情趣,威廉钱伯斯设计建于伦敦西郊的“丘园”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式庭园的“模仿自然中的无秩序”的典型中国审美特征。陶瓷品的流行导致很多艺术作品中不断出现以中国瓷器作为角色的静物画,如荷兰奥西亚斯·贝尔特的静物画《盛在中国碗里的草莓和樱桃等静物》、荷兰画家彼得·盖里茨·凡·鲁斯特拉腾的《有银灯和茶具的静物》、佛兰德斯画家彼得·布尔的《地球仪和豪华器皿的静物》等。
  三、印象派画家的东方影响
   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画坛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占据统治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国印象主义的产生,证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传统古典主义艺术走到了尽头,印象派画家们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努力挣脱传统绘画的技法、构图、透视等的束缚,并以巨大的勇气克服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众多同行们的嘲讽,在西方艺术史上开辟了艺术革新的道路。“一些美术史家认为,有两个‘帮手’促成了印象主义绘画变革的最后胜利。一个是取代了绘画一部分功能的摄影术,一个就是非常贴近下层和日常生活的日本版画,它启发一些画家打破欧洲的传统程式,大胆剪裁取舍和精心设计画面。”
   日本浮世绘作品线条简练概括,色彩搭配艳丽、纯粹、鲜明,构图不受空间透视和立体的约束,作品中还体现了留白、对比、平涂等许多东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它的这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正好吻合了当时正在苦苦寻找绘画新途径的印象派画家们的渴望。印象派画家们认真研究日本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印象主义的革命精神领袖马奈的作品色彩精练、对比鲜明,而且喜欢用大面积色彩平涂以突出主题,显然采用了浮世绘的浮雕式塑造和突出人物轮廓线的手法。凡·高也发现了日本艺术的魅力,并模仿日本艺术家的作画方式进行创作,他甚至为了追求日本艺术中的鲜亮纯色,前往充满阳光的法国阿尔镇写生,在那里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印象派大师德加的作品构图精练,对人物的安排独具匠心,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感,这些都体现了浮世绘对作者的影响。德加的学生卡萨特,也在作品中描绘了色彩单纯、轮廓线鲜明的人物,他还模仿浮世绘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彩色版画。印象派领袖莫奈的作品《穿日本和服的少女》中,直接描绘了穿着日本和服,手持折扇的女人像。他的风景作品,也有来自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的影响。
  四、20世纪西方艺术界的中国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如果说印象派画家主要在形式和视觉的范围内,在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方面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都只不过是表面形式的学习和借鉴,那么,20世纪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不仅受到东方绘画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技法方面启发,更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强烈冲击,这种更深层次的撞击爆发出了更加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所以英国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教授在谈到东方美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时说到:现代西方艺术的重要发展,与东方绘画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这是人很自然地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这些革命性进展,或多或少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波洛克、克兰、苏拉热等西方艺术家那种存在主义者所具有的出乎自然的画法,与东方禅画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很难说这仅仅是巧合。如果说印象派画家在解决纯形式和纯视觉问题的有限范围内,收到了东方艺术的强烈影响,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禅宗哲学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前卫艺术的作用是几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表演艺术、身体艺术的生发,从而为当代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自由之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铃木大佐在美国船舶禅学以来,美国掀起了一股学禅热,禅宗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对西方的前卫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系统的从铃木大佐那里学习禅宗哲学著作了《佛教禅宗》《中国的<易经>》《寂静》等与东方哲学以及其他与艺术有关的著作 ,从而影响了一批艺术家。“身与物化”“物我同一” 的东方哲学精髓被应用在后现代艺术中,艺术作品从二维平面转移到三维空间,从形式表现转移到艺术家内心过程体验的表现。可以说没有禅宗老庄思想的启发与结合,后现代前卫艺术可以说是苍白无力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大趋势,更是一个东风西渐的过程。不管西方绘画史上有多少画家在多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思想、艺术作品的影响,并表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事实表明这样的影响是不容否定而且不可估量的。西方艺术出现这样“逆自身传统而动的趋势”虽然一方面是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异域文化的刺激影响,这种不同的异域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童炜钢著.《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绘画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版,第11页。
  [2]徐冬先.《明清以来中国文化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J]佳木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报,2009年第3期。
  [3]佟景韩,余丁,鹿镭著.《欧洲十九世纪美术》.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苏利文,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282页。
其他文献
摘要:悲剧作为人类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戏剧形式,一直在娓娓叙述着触碰人类灵魂的故事,彰显着情感和理性的冲撞。《哈姆雷特》是欧洲戏剧文学史上崇高的一部悲剧,复仇故事中闪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光辉。《赵氏孤儿》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故事,带有浓重的道德教化色彩。本文将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秩序与社会秩序。  关键词: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 人性秩序 社会秩序 中西异同
期刊
摘要: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給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期刊
摘要:以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的苗族刺绣为例,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现状,提出一些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 文化内涵 保护    一 、引言   施洞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台江县城北40公里的清水江畔,苗语称“展响”,是施洞镇人民政府驻地,由坝场、塘龙、街上、芳寨、柏子平、天堂六个自然村寨组成。施洞镇历为贸易集散地,经商船只往来不断,商业繁荣,虽然几经历史变
期刊
摘要:公司法在2005年修订后可诉性大大增强,公司参与者间的很多纠纷都可以由法院来进行裁判。但公司法对一些制度仅进行了概括性、原则性甚至宣示性的规定,法院在审理公司诉讼案件时常常无据可依。为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贯彻公司法的精神和原则,明确并统一法律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名义股东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对于平衡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现实生
期刊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高老年人体育活动水平,实现老年人和谐生活是三个国家急需解决的难题。此我们应该积极培育老年体育健身市场,研制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项目,引导老年人进行自我健康投资和健身消费,推动老年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老年人 体育活动 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即环境、资源问题之后21世纪世
期刊
摘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屈辱的条约,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意识日益增强。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定的革命性,但是人数毕竟少,如果不团结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就很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一向重视。农民问题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期刊
摘要:达利《记忆的永恒》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画中的软体钟表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永恒形象。软表是达利灵感爆发的创造,也是他梦的意念的结果,梦中的钟表被弗洛伊德认为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在此软表就具有了女性的意味,而不仅仅是生殖器。钟表的出现表现达利对时间的特殊体验,它被软表的女性意味置换成对生命存在的回归性思考,加上半人形怪物年老又新生的形象,以及怪物所处的故乡利加特港海湾,都透露出个体与更大存在者或
期刊
摘要:舞台表演是演员进行三位一体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作为特殊的创作主体、创作材料,时刻要进行舞台信息的传输与表达,而从人类传播学的角度来观察,在这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演员作为说出台词的创作者,运用台词的内部处理技巧的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人内传播的过程。那么研究人类传播类型当中的人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人内传播的特点以及结合相关心理学创作方法,对于演员更好的处理和运用台词内部技巧有着极为重要的
期刊
摘要: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将其运用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形成了注重"神,情,妙"地绘画新风,由于顾恺之对绘画的创造性发展和深刻的认识,绘画从理论到技法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节奏 气氛 传神    一、 顾恺之时代背景与绘画才能  顾恺之(344—405年),原名长康,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曾任大司马参军。精诗文、通书画、善谐谑,时人称“才绝、画绝、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