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文献,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2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评价。提取数据资料,采用R软件的Meta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术后早期完全缓解率、长期完全缓解率、症状位于左侧者所占的比例、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者所占的比例、责任血管为单根血管者所占的比例、手术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665例患者。纳入文献质量的中位评分为16分。665例MVD患者中,553例达到早期完全缓解,早期完全缓解率为91%(95%CI:83%~96%,I2=82%)。335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其中298例达到长期完全缓解,长期完全缓解率为87%(95%CI:80%~93%,I2=64%)。665例患者中,症状位于左侧者387例,所占比例为59%(95%CI:52%~67%,I2=67%)。责任血管明确的408例患者中,责任血管为PICA者共292例,所占比例为72%(95%CI:68%~76%,I2=0)。责任血管为单根血管的患者共336例,所占比例为84%(95%CI:77%~93%,I2=82%)。漏斗图和Egger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无发表偏倚。累积Meta分析结果提示,早期缓解率和长期缓解率不随文献的发表年份呈固定趋势变化。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提供了相似的结果。

结论

MVD对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好,术后早期和长期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且轻微,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预后及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17例非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临界值。通过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及其相关因素。结果通过R
肿瘤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分子靶向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趋势,肿瘤的异常代谢状态及靶向代谢药物与肿瘤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靶向代谢药物二甲双胍与多种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等作用。未来靶向代谢药物与抗肿瘤靶向药物联合应用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分选连接蛋白(SNX)家族是一类参与蛋白质分选和转运的功能蛋白,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共发现33个成员参与调节生命活动。SNX家族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并通过分选和转运调控肿瘤活动的关键蛋白,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预后及化疗耐药发挥重要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目的观察甘氨双唑钠注射剂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原发性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6年1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晚期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放化疗,试验组基于对照组加以甘氨双唑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如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可溶性人类组织相容性
外泌体是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均会分泌的膜性亚细胞结构,内含多种特定微小RNA(miRNA)及信号分子,在肿瘤的形成机制、诊断分型以及免疫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外泌体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其内含的miRNA作为分子标记有助于对胶质母细胞瘤等形态学上疑难的肿瘤进行分型,而在肿瘤治疗中,外泌体既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又可以通过自身特性实现新型免疫治疗。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在急性轻型颅脑损伤(mTBI)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84例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mTBI 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0名。所有患者于受伤后7 d内行Rivermead脑震荡后综合征评分(RPQ),所有mTBI患者和5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室管膜瘤是一类起源于脑室壁或椎管的良性肿瘤,在儿童和成年人群中均可发生。其中90%的儿童室管膜瘤发生在颅内,2/3发生在后颅窝。直到今日,手术联合放疗仍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案,但45%的患者预后不佳,仍需新的治疗策略及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展了关于室管膜瘤的发生及发展机制的多个研究,已经确定室管膜瘤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子分型,而且不同亚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差异。随着分子
期刊
脑积水是颅脑创伤后的常见并发症。颅脑创伤后脑积水发病率高、形成机制复杂、临床影响严重,并且干预收效明显,应得到较为细致的临床分析与研究。临床医生要善于通过对神经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并观察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的改变来鉴别、区分脑室扩大的病因,采取适合的手段及时处理正常压力脑积水。获取颅内压相关的颅内压力波动特征参数以及容量代偿指数,来建立脑积水手术指征的决策及预后预测体系是颅脑创伤性脑积水未来的
期刊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的扰动系数对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发生脑积水(脑积水组),67例未出现脑积水(对照组)。采用无创脑水肿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护,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扰动系数、颅脑CT结果、脑积水情况。 结果出现脑积水的17例患者中,8
硬脑(脊)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是目前公认的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于多支供血动脉、多个瘘口及瘘口间相对的空间位置缺乏全面的辨识度。而将具有多支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瘘每条血管的3D影像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对病变的血管构筑、瘘口空间的分布有直观地理解,而且可以优化手术治疗方案。本文报道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和1例寰枕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