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学品德课实效性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课多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因而,如何组织好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品德课教学实效成为所有品德课教师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以为,在设计和组织品德课教学活动时,除了根据课标、教材确立好活动目标,注意活动内容外,创新活动形式,使其与活动内容尽可能地完美结合,秀外而慧中,以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提高活动的实效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曾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过两个老师上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我爱读书》这一主题。两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但所采取的活动形式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大为不同。比如,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设计组织了交流名言的活动来帮助同学们懂得为什么要爱读书。A老师采取的活动形式是提出要求后,直接指名读出一条条名言。而B老师则是先让同学们同位互相交流,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要求说出名言的具体内容、出处、名言的意思或读了该名言所获得的启示。很显然,后者的活动实效性更强,一是先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增大了交流面,所有同学都参与了;二是交流时要求说出名言的出处和意思或启示,内容更充实,使说和听的同学都真正明白了每一句名言所表达的意思,获得了启示,增加了积累,培养了能力。而前者只是让交流的同学读了一遍自己知道的名言,可能有些同学自己都不太明白所说的名言是什么意思,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就更不知所云了,因而实效性不强。又如,在本课中,两位老师都依据教材设计组织了推介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好书的活动。活动内容完全相同,都要求推介的同学要介绍最喜欢的那本好书的书名,作者及自己喜欢的理由。但活动形式却完全不同。A老师采取的仍是指名一个个推介,而B老师则别出心裁,搞了个好书推介接龙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先由老师戴上一个龙头的头饰,扮作读书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好书,然后张开双臂“飞”向一个举手的同学,让那个同学站起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完后,拉住老师衣服的后摆,小龙又“飞”向另一个同学,如此一个个地接下去,不一会儿,接成了一条长龙。最后介绍的同学,老师让他戴上龙尾。然后“龙”向大家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都来阅读好书,并向大家介绍看过的好书,让这条读书龙成为一条腾飞的巨龙!活动的形式新颖活泼,而且老师也参与其中,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引导者,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无论是介绍的还是倾听的都兴致高昂,活动效果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与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让同学们更易于也乐于接受,参与兴趣更浓厚,活动的效果当然更好,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更强。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品德课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创新活动形式,使其与活动内容尽可能地完美结合,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首先是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理念、及标准要求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二是要认真学习深钻教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作用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吃透了课标和教材,才能更好地确立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才能依据目标确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更好地组织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肯定是目标不明确,重点全偏移,活动效果差。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鄂教版第七册《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个主题时,因为对课标学习不够,又缺乏对教材整体性的认识,致使教学重点偏移,内容目标没能实现。这个主题下有两个主题活动,一是家乡探寻,二是地图上看家乡。而据教材的整体安排,这个主题的后面还有诸如《家乡的水》《家乡的物产》《家乡的风情》等若干个主题。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地图上看家乡,让学生不仅能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省会城市、地(市、州)、县等,还要通过地图上看家乡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如方位、比例尺、图例等。(课程标准上内容标准中对此的表述是:“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但这位老师上课时却将活动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介绍家乡的物产、风土人情上,并花了整整十五分钟的时间组织了一个让学生制作一张向外推介家乡风景名胜和物产的名片的活动。很显然,这位老师因为没有学习课程标准,也没有对教材进行整体学习与研究,误以为这一课要通过活动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名胜等呈现出来,所以内容与形式都出现了偏差。
  此外,还要多向同行学习,将各学科中值得借鉴的经验用到品德课堂中,还要多看书,多看好的电视节目,多上网查阅,整合各种资源充实活动内容。
  二、细心观察。一是要细心观察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喜好,这样才能确定源于他们生活的活动内容,设计出他们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二是要多观察社会百态、世间万象,将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补充到我们的品德课堂中,使活动的内容更丰富;三是要多看少儿及综艺类电视节目及少儿杂志,将节目及杂志中好的较适宜于组织教学活动的活动形式记下来随时备用。
  三、善于思考。要将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有机结合,还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要根据活动目标,思考选定合适的活动内容,再根据目标和内容,不断地想出新点子,设计出适宜的新的活动形式。思考时,既要大胆又要全面,只有大胆才能不断地有新的想法,只有全面,才能让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实现活动目标。
  四、转换角色。要想使活动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既要像一个活泼大方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那样,有序地组织活动,又要像一个大孩子那样参与到活动中,还要相机引导,适时点拨,也就是要当好同学们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与欣赏者,只要这样才能让实在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形式真正吸引同学们的参与,从而提高整体效果。
  总之,我们只有依据教学目标,让活动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不搞花架子,我们的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一、以趣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设疑布障,以趣激情。如教《金银盾的启示》一文,教师可采用幻灯直观演示的办法,设置诱引学生判断错误的羽毛球拍、脸盆和头梳的局部图。通过正误对
期刊
一、何谓自能读书    1、是以“书”为本。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
期刊
摘要: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握好这一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学生互批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互批;意义;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批,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激发出他们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并努力探索。    一、互批作文的积极意义    1、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批改过程中,
期刊
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
期刊
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好地图用好地图则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而且是文字中无图也在考查学生的地图掌握程度。这些都表明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地图知识都不懂。下面是这几年对地
期刊
一直有人问想给孩子补作文,我也一直没有应承,一则因为作文这个课比较特殊,不如数学英语那样,补补就会马上见效的,再则三五个学生的作文课我还真没有上过,如果上得不好,家长孩子都不会买你的账的,另外,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今年寒假,又有人问,这次是自己学校的老师,都是比自己大的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平时自己都一口一个老师的叫,所以实在是推不过,只好答应下来。  准备阶段,我下了点功夫,到底该怎么做呢,总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
期刊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
期刊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
期刊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一)、“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二)、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