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科学素养是自然学科的重要教学目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如何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着力思考的问题。针对化学学科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转变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实验教学把实验看成知识教学的附庸,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应该大胆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以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养成。以演示实验为例,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进一步发掘实验素材,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海水中的元素——钠》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了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以及钠与水的反应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溶液,静置之后加入一小块金属钠,问此时可能的反应现象”。很多教师往往致力于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明确“钠在水和煤油的界面上上下浮动”这一现象,却忽视了最直观的表现手段——我们只需设计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改变方式,凸现实验的探究色彩
  如果教师有意设计一些错误实验操作,通过演示错误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接体会到错误实验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原因,就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演示过程还原为科学的探究过程。比如将一块较大的钠投入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除出现可以预料的钠在水面很快燃烧、试管口形成白雾、试管内出现蓝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外,试管内还会出现黑色沉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往往表示质疑。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思考得出生成的NaOH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同时在产生热量作用下Cu(OH)2部分分解成氧化铜,所以试管中会出现黑色沉淀。
  3.鼓励思考,秉承可贵的质疑精神
  疑问是求知的前提。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激发钻研创新的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树立起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分析的良好品质。比如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教师分析的是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结果马上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发问:为什么不是氯气的作用,氯气不是也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吗?此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并及时引导思考,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讨论完善思路,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实用而简洁的实验方法:取一瓶干燥氯气,取一片干燥石蕊试纸,一头蘸湿,置于氯气当中。通过观察相关现象,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4.去伪存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去伪存真。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鲜活的事例,比如丰富多彩的化学魔术。化学知识还可以成为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重要武器。比如“神汉捉鬼”,其实不过是在桃木剑上涂上了高锰酸钾而已,所以桃木剑劈中水盆中的清水之后就可以呈现鲜血一样的颜色。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第八中学
  (编辑 李华凯)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心理干预;必要性;情绪;主  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29—01  心理干预在学生情绪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采取心理干预的必要性进行
“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对教研员来说,只有在教研工作中“接地气”,才能使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实效性,富有创新性,才能焕发教研的生命力。  教研“接地气”,就要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研员要以“此生原为读书来,抛书便觉心无着”的理念,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教学改革,引领教研航向;要认真研读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掌握国家教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像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