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经提出,其时代重要性就充分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召唤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阶段开设的第一门思政课,应当率先承担起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刻逻辑在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内容载体的丰富性和实践需求的现实性.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培养目标,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全过程融入,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效度.
其他文献
面对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原则与方法.全面认识习近平关于网络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必须正确认识其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资源.同时,我们还要从时代性、规律性、人民性、创造性和辩证性等方面深入挖掘和科学阐释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这对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超越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论自然观、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观等片面的自然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所形成的全新理念,为新时代重建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全新视域.在生命共同体这一全新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首先要实现观念领域的变革,其次才能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实践领域的创新.在观念变革上,这一全新视域要求重新理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保护自然与美好生活这三组关系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指向上,这一全新视域为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形成人类文明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