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的,方法是探索的。它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瞄准创新成果,研究的内容强调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会或新科技中的新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允许对他人的研究进行模仿,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对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实验证明、探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开拓精神,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探究学习 实验式的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认识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便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的,方法是探索的。它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瞄准创新成果,研究的内容强调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会或新科技中的新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允许对他人的研究进行模仿,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实验证明、探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开拓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经验和规律的获得离不开实验,实验式的科学探究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所谓实验式的科学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类型:
一、因素型探究
因素型探究是定性地通过实验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弹簧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探究课题所研究的物理量性质往往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的时候多数是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因素型探究步骤如下:
案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或接触面间弹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变吗?
学生假设与猜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滑动摩擦力不同;接触面间弹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积变化,滑动摩擦力可能会变化。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立使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根据学生分组记录的数据,检验出所做假设是否正确,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粗糙程度、接触面间弹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弹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二、规律型探究
规律探究是在明确的目标前提下,通过反复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共性,得到规律,或通过实验得到大量的数据,再找出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函数)关系,得出规律。这类探究在高中物理中占很大比例,有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方法,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试验探究,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课题都属于规律探究。这类探究一般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标,让学生进行猜想或假设,而后引导学生确立研究方法、合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在做好实验的必要准备之后反复实验,认真细心的记录数据或收集信息和证据;然后仔细的分析所记录数据和收集信息、证据,得到结论再提出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类规律探究型教学流程图如下:
案例: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方法。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三个概念及相关知识,直接提出合力,分力之间是否有大小和方向上的关系,关系如何?
学生假设与猜想:学生思考、猜测,教师加以引导。探究时注意;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合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如何表达合力,分力?合力,分力间的关系如何?提醒学生把力的末端连接起来试试?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为了避免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作出力的图示。
分析图示得出结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总之,只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问题、课题、项目为载体,以个性化需求为内容,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发现后再研究,而不是被固定框架所束缚,并且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体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探究学习 实验式的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认识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便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的,方法是探索的。它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瞄准创新成果,研究的内容强调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会或新科技中的新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允许对他人的研究进行模仿,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实验证明、探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开拓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经验和规律的获得离不开实验,实验式的科学探究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所谓实验式的科学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类型:
一、因素型探究
因素型探究是定性地通过实验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弹簧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探究课题所研究的物理量性质往往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的时候多数是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因素型探究步骤如下:
案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或接触面间弹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变吗?
学生假设与猜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滑动摩擦力不同;接触面间弹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积变化,滑动摩擦力可能会变化。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立使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根据学生分组记录的数据,检验出所做假设是否正确,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粗糙程度、接触面间弹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弹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二、规律型探究
规律探究是在明确的目标前提下,通过反复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共性,得到规律,或通过实验得到大量的数据,再找出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函数)关系,得出规律。这类探究在高中物理中占很大比例,有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方法,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试验探究,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课题都属于规律探究。这类探究一般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标,让学生进行猜想或假设,而后引导学生确立研究方法、合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在做好实验的必要准备之后反复实验,认真细心的记录数据或收集信息和证据;然后仔细的分析所记录数据和收集信息、证据,得到结论再提出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类规律探究型教学流程图如下:
案例: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方法。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三个概念及相关知识,直接提出合力,分力之间是否有大小和方向上的关系,关系如何?
学生假设与猜想:学生思考、猜测,教师加以引导。探究时注意;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合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如何表达合力,分力?合力,分力间的关系如何?提醒学生把力的末端连接起来试试?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为了避免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作出力的图示。
分析图示得出结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总之,只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问题、课题、项目为载体,以个性化需求为内容,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发现后再研究,而不是被固定框架所束缚,并且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体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