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应质与呼吸道感染易感性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应质与呼吸道感染之间有密切联系。呼吸道感染是特应质进展为变应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特应质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感染后症状较严重,持续时间较久。其可能机制在于特应质儿童,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存在以上皮细胞屏障功能下降和干扰素分泌不足的天然免疫缺陷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占优势的获得性免疫失衡。另外,哮喘等特应质儿童还存在异常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定殖及潜伏感染现象,使特应质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特应质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往往存在感染性炎症和变应性炎症并存现象。因而在处理特应质儿童呼吸道感染时要重视抗变应性炎症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革兰阴性(G-)杆菌感染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21 561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的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G-杆菌培养结果,包括普通病房21 246例和315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后转入呼吸科的患儿标本,同时将患儿分为普通病房组和ICU组,比较2组病原菌构成,动态观察细菌药敏变化。结果呼吸
目的探讨乙烯利对子代雄鼠睾丸组织病理及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45日龄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乙烯利组,再选取同龄健康雄性大鼠与之合笼交配。每日分别以不同浓度乙烯利水溶液或9 g/L盐水对各组雌鼠灌胃,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继续灌胃。子代雄鼠7日龄及14日龄时分别从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处死。取睾丸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变化;采用末端转移酶标记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转归等资料,探讨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特点,以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新生儿内科病房收治的229例败血症患儿,按起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分布、并发症及转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后手足口病(HFMD)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EV71感染后HFMD且血S100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异常的患儿132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左卡尼汀组,常规组(66例,男32例,女34例,中位年龄2岁2个月)予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左卡尼汀组(66例
EB病毒作为儿童常见的病毒病原,其感染可引发儿童肿瘤、免疫相关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我国儿童EB病毒感染的比例高,原发感染年龄早。其发病主要与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基因缺陷密切相关。临床EB病毒感染除与儿童肿瘤和免疫相关性疾病相关外,引起的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更值得关注。
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病程早期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部分患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特征改变不典型,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低,最终增加了鉴别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难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技术被提出,现主要介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脑脊液乳酸及有关免疫层析法、聚合酶链反应、二代测序在诊断及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中的最新进展,为疾病的早期
患儿为6岁女童,主因"4 h内发作性抽搐4次"入院。入院时患儿主要表现为偏侧惊厥持续状态、发热、意识障碍,意识好转后查体发现其惊厥侧肢体偏瘫。入院时初步考虑病毒性脑炎。但入院后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未见异常,脑脊液免疫抗体及病原高通量测序未见异常,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合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广泛水肿,考虑特发性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IHHS)。调整抗癫痫药物为苯巴比妥后,惊厥发作明显减少。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Posa)在预防和挽救性治疗儿童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Posa预防或挽救性治疗的IFI患儿18例。以每例患儿诱导化疗或巩固治疗阶段的每个Posa疗程作为1例次,共统计55例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为10个月~14岁,中位年龄7岁;男36例次,女19例次。急性髓
早产是威胁母婴安全的全球关注性问题,在可能导致早产的诸多因素中,绒毛膜羊膜炎(CAM)是最常见的原因。CAM可在胎儿体内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影响胎儿肺脏成熟、引起胎儿肺脏结构重塑,影响肺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影响早产儿出生后的肺部疾病患病率,甚至对早产儿远期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围生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