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J·韦林:一个“局内人”的影像记录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蒂姆·J·韦林(Tim·J·Veling)既是一名社会纪实摄影师,也致力于艺术摄影。蒂姆现居于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城,同时在坎特伯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摄影。他是《时间之地:克赖斯特彻奇城的记录》(Place In Time: The Christchurch Documentary Project)的主创人员,该摄影项目始于2000年,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一系列和他的《立足之地》(A Place to Stand)都曾在2014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
  人与土地是蒂姆创作时关注的核心。在他的作品《立足之地》和《最好的计划》(Best Made Plans)中尤其如此。蒂姆通过拍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将人与社会、经济、环境交织错综的关系呈现出来。这些照片中,有年轻的工人粉刷着房屋,有在城郊超市玩购物车的小孩,这些人可以反映他们身处的环境和文化,而环境和文化也反过来塑造着当地人。
  蒂姆作品中所展示的“风景”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这在他另一组作品《痕迹》(Vestiges)中非常明显。在2010年9月和2011年2月,克赖斯特彻奇城发生了两次地震,后一次造成了185人死亡。这系列作品拍摄于地震发生之后,展现了灾难对环境的破坏。这些荒芜的照片也是当地人心理的写照:空虚,悲伤和失落。
  蒂姆的作品也常常带有自传性质,他喜欢用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拍摄。蒂姆喜欢拍他生活了很久的地方和那些他有真实体会的事情,而不是像游客一样走马观花地捕捉“他人的生活”。在蒂姆拍摄自己父亲癌症晚期的私人影像日记中,从那些亲密而自然的影像,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视角。在这组作品中,父亲的肖像十分触动人心,他的眼神直视着观看者,透露出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这样的照片也许只有身为儿子的摄影师才能捕捉到。
  与蒂姆·J·韦林对话
  你是如何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为什么?
  1999年,我在坎特伯雷大学美术学院读书的第一年接触到了摄影。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用过相机,更没有想到摄影会成为我的创作方式。我小时候身体非常不好,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床上养病,也无法上学,严重时甚至无法出门,更别说旅行或者出国什么的。那时我喜欢看看卡通、打打游戏,以逃避现实,卡通和游戏几乎是我唯一的世界。因此,我变得非常孤僻内向,很难和其他人交流。当我申请进入艺术学校时,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动画师,可以通过动画摄影台、粘土和卡通形象,创造出一个奇妙和快乐的世界来。我对真实的世界感到害怕,希望永远和我脑海中那些熟识的虚构人物生活在一起。
  在我学习绘画的第一年,也需要接触各种不同的艺术科目,包括绘画、雕塑、版画、电影和摄影。在摄影课上,我学习了基本的摄影技巧,课后老师要求我们完成一些街拍人像作业。老师察觉到了我对这项作业的焦虑,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来上大学是为了确认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想挑战自己,对你生活的世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相机去城市广场。接下来的六周,我强迫自己和陌生人交谈。我先给他们拍照,再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接着再去认识其他人,循环往复。
  六周后,我已经拍完10卷135胶卷,大约拍了300个人的肖像,并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也能说出他们是谁,是做什么的。虽然照片并不很好,但我有一种非凡的成就感。我和人们交流,而正是这些人构成了我所在的社区、我的家乡。在那个时刻,我忘掉了卡通和游戏,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
  你的作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我毕业之后,用了很长时间继续学习摄影。我很喜欢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弗兰克和寇德卡的作品,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城市中游走,试图拍下这些大师眼中的“瞬间”。不过这个方法并不管用,因为我和大师们并不处于一个时代和地域,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时,我总是关心风格和元素,对于“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深层思考很少,还不知道自己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没有自己内在的声音。直到我看到一位名叫彼德·布莱克(Peter Black)的新西兰摄影师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移动的照片》(Moving Pictures),这组照片是他在日常生活中透过车窗所拍摄的。我之所以喜欢这组照片是因为他拍摄是的我非常熟悉的人和环境,这让我跃跃欲试。之后我也开始模仿他作品的风格,在我的《红色巴士日记》(Red Bus Diary)中就可以看出来。不过不久之后我就开始寻找自己的视角,构想一个长期的摄影项目。从那之后,我每天都会出门拍照,而积累下来的照片也越来越多,有句话说的好“作品源于努力工作”。
  你怎么理解社会社会纪实摄影?
  我认为社会社会纪实摄影是一个宽广的、可尝试空间非常大的摄影类型,它持续在变化着。
  你认为社会社会纪实摄影是通向真实世界的客观窗口,还是主观的、人为构建的影像世界?
  重要的是需要认清新闻摄影和社会社会纪实摄影的不同。新闻摄影是为了迅速地传递信息,用一种相对直接、客观和接近的方式;而社会社会纪实摄影师,有很丰富的创作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自己的拍摄计划,通过作品自由地传达他们的主观想法。新闻的本质更偏重传播而并非美学,而在进行社会纪实摄影项目时,摄影师有很大的空间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验性的内容更丰富一些,也可以讲述更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故事。
  讲讲克赖斯特彻奇城对你作品的影响吧。
  我关于克赖斯特彻奇城的作品大多是围绕着“家乡”和“归属”这一概念。我不在这里出生,但是我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彼此情感相连,对我来说它就是家。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这里,我在这里进行摄影创作并与整个社区里的人打交道后,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
  和其他新西兰的主要城市相比,克赖斯特彻奇城的摄影教育和艺术氛围并不是很好。我在坎特伯雷大学教学,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扭转这一局面。   回想起2011年克赖斯特彻奇城的地震,摄影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影像可以唤起当地居民的集体性记忆和身份上认同感。游走在克赖斯特彻奇城中,很容易感受到那些无所不在的记忆。
  你希望用克赖斯特彻奇城地震后的影像传达什么?
  在地震之后,有段时间我很想放弃摄影。听起来有点奇怪,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灾难和意外更能启迪人们关于摄影的灵感,但当时我对于媒体不假思索的报道、引导和迎合公众的程度感到震惊,我觉得我无法用相机去拍摄那些身处于痛苦之中的人。
  举个例子,在2011年地震中,我家车库门前出现了一个大洞,地震后过了几天,我和太太在房子外面清理污水和淤泥,有一辆车在我家门前停了下来,几个年轻人打开车窗和车门。一开始我很开心,以为他们是要下车帮助我们,然而他们却掏出了手机拍摄我的太太和我家灾后一团糟的场景。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他们就开车去到下一个受灾场景拍摄。这让我目瞪口呆,要不是当时网络已经断掉的话,我可能会直接把我所有的摄影器材都放在Ebay上卖了另谋出路。庆幸的是,我没有这么做。
  又过了两三个月,我和美国摄影师亚历克·索思(Alec Soth)提起这件事。他曾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被《时代》杂志邀约拍摄新奥尔良的灾后场景,但他拒绝了。他说虽然他曾在那里拍摄过很多照片,但他不想如“局外人”一样去拍摄这样的灾难。我告诉他我在家乡地震后的遭遇和感受,他回复我说,克赖斯特彻奇城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局内人”,如果需要有人去拍摄那里正在发生什么的话,也应该是像我这样的人来做。这些话让我有了继续拍照的勇气,让我觉得,我和那些粗暴的拍摄者并不相同。
  后来拍摄时,我穿了一个特别明显的反光背心,并且只使用三脚架拍摄,让人们都能看到我在光明正大地拍照。当时,整个中心城区都禁止入内。每天我都围绕着警戒线拍摄警戒线里面的场景,希望拍下一些触动人心的画面,我突然感觉自己竟然变成了家乡的“局外人”,我只能眼巴巴地向警戒线里面看去,只是为了看看我曾经习以为常的居住地。后来我集结了当时拍的照片,于是有了《方向》(Orientation)这本书。从那以后,我又做了几个关于余震的长期拍摄项目。这些拍摄项目最后汇总起来,成为了一份档案,它展示了经历时间、不停在改变的城市细节。
  可以给我们讲一下你在父亲癌症晚期时拍摄的经历吗?为什么你会拍摄他?
  我一直都给家里人拍照,我的很多照片也带有自传性质。父亲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家人。需要解释一下,我的父母在我13岁时就离婚了,后来的10年,他们几乎没有说过话,而我一直扮演着“传话筒”的角色。对于父母离异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我却觉得非常不自在,好像被迫过着一种割裂的“双重生活”。
  很多年后,时过境迁。有一天我去看望妈妈,得知她被检查出可能患有乳腺癌,后来我陪她去医院确认检查结果。就在我们走出医院,准备喝杯咖啡镇定一下的时候,却在咖啡厅里遇到了父亲。这之前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但是父亲却凭直觉感到有情况发生。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我妈妈的责任,帮她做饭、打扫、甚至收拾花园。那之后,我的父母又成为了朋友。
  在母亲治疗的过程中,她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并要求我每天给她的日常生活拍照,记录她治疗和恢复的过程。我们一直都怀有信心,相信病情一定会好转。同时,我也把父亲在照顾母亲的点点滴滴拍了下来。一开始我只是想将这些照片作为私人留念,但后来,我们决定编辑为一本书,将自己的经历坦诚地讲述出来,给那些需要的人一点慰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用这些影像传达一个关于家庭纽带的故事,关于爱,家庭和谅解。
  不幸的是,我父亲在2014年10月被查出患有肺癌,他拒绝了任何延长生命的治疗方式。医生预测他只能活三个月,如果幸运的话,他还能看到我女儿出世。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诊断,没有悲伤,只是看着我说他已经准备好死亡。他说看到我结婚生子,并看到我和妻子过得非常幸福,已经很开心了。接下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愿望是能看到他的孙女学会走路。从医院回到车里的时候,我告诉他,我希望为他拍摄一本相册,让他的孙女记住他的样子。
  在我女儿出生一个月后,父亲去世了。经过一段时间平复伤痛,我开始扫描底片——这五个月来,我大概拍了一百卷胶卷。从这些照片中,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父亲是怎样一天一天逐渐衰弱下去的,在经过编排的摄影书中,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这些影像除了记录一个人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也是我家庭一道强有力的精神纽带。照片中,父亲越来越衰弱,女儿一点点在长大,我太太每天下午五点和我一起陪父亲喝啤酒,而我母亲在周围进进出出地帮忙,倾听着每个人的心事。
  2015年3月24日,父亲走的那天,我陪在他身边。他穿着
  最喜欢的蓝色牛仔衣,口袋里放满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合
  影。
  (摄影师网站www.timjveling.com)
其他文献
那里不仅可以找到摄影史上有名的大作、反映历史进程的影像资料,也可以找到拿来即用的创意图片。摄影历史上进入公有领域的照片如浩瀚星海。如今,数字扫描的便捷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传播与分享这些照片比以往更加容易。很多国家级的公共机构,以及对公有领域照片怀有热情的私人都建立有专门的网站或网页,可以让用户打开页面,欣赏到这些属于你我的影像文化遗产。  在制作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公有领域照片之丰富。除了单独
期刊
为什么有摄影师青睐于索尼A系列相机?除了索尼一直不断更新技术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尔·蔡司为索尼所设计的一系列高品质自动对焦镜头,比如独一无二的大光圈“人像神头”Sonnar T* 135mm F1.8 ZA,以及光学素质极高的Distagon T* 24mm F2 ZA SSM。而在摄影师们最常用的16-35mm焦段上,索尼新一代全画幅镜头 Vario-Sonnar T* 16-35mm
期刊
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为何要选择一款手动镜头?这是许多人都曾问过的问题。  更好的手感、更有特色的成像,抑或是单纯的心理偏好?虽然可能永远得不到确切答案,但如果一只镜头能够让人沉浸在拍摄乐趣中,并使拍摄者有所收获,那就值得去试一试。  尽管已经拥有多只手动镜头,中一光学 Speedmaster 85mm F1.2 却是我接触的第一只“国货”。老实讲,拿到这只镜头时是有一点惊喜的。  Speedm
期刊
这两年,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商业摄影师开始抱怨行业不景气,委托任务变少,收入也相应减少。本刊2014年曾采访过的丹麦商业摄影师马丁·迪尔洛夫(Martin Dyrlov)甚至表示,如今的收入还赶不上20年前。不过,我们也看到,最近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广告摄影行业中,他们的成名并非依赖广告商业任务,却获得广告主的青睐。  比如纽约摄影艺术家Collier Schorr,以拍摄青
期刊
七八月份是去草原旅游的黄金季节,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此时正是凉爽宜人的避暑圣地,草原丰盛繁茂,河流水量充沛,无处不在的牛羊、骏马、野花,一切都生机盎然,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意境。此时的锡林郭勒草原更是摄影者的天堂,不管你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甚至是轻装上阵的手机党,都能达到“随手一按皆大片”的神奇境界。  如果想拍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感以及日升日落的风采,西乌
期刊
是否今后不再纯真,  是掌握魔法的代价?  当必须有人牺牲,  是否背离昔日向导。  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就享受冬天,  当我到新的方向。  “科尔的女孩”  就这样长大
期刊
总结这几年外出拍片的经验,一款适合旅行的相机真地需要我们认真去选择。  首先,我肯定会选择单反相机。旅途中的景色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很多时候需要一定运气才能捕捉到。所以可靠性很重要。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无论单反相机的机身,还是可供选择的镜头,都最能满足这个需求。  其次,我比较偏爱28-300mm大变焦镜头,一只镜头可以满足大多数拍摄目的,不会为自己增加负重。当然,变焦镜头也有弊端,主要是成像质量往往
期刊
2013年柯达重组后,宣布主攻B2B市场,但在1月举办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 2015)上,百年老店进入了移动影像产业,带来智能手机产品Kodak Instamatic 5,售价249美元,欲依靠其品牌影响力重返B2C市场。  与柯达合作制造手机的是英国Bullitt集团,Bullitt集团下的全球知名工程机械公司Caterpillar近年进入手机产业,推出过主打坚固性的CAT三防手机
期刊
1958年,我国建国已经9年,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部分人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有了拿起照相机拍照的冲动。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加之美国等国的经济、技术封锁,照相机工业举步维艰。此前虽有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生产过一些照相机,但不是过于简易,就是没能批量生产,不能满足国内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需求。此时,有着较好工业基础的上海市,开始了照相机的研制和生产。  195
期刊
拍摄奢侈品需要创造一个能激发人欲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梦幻伴随着财富存在。奢侈品照片告诉我们什么品牌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它也是人们走进奢侈品牌世界的一扇门。豪华汽车、游艇、高级定制时装、珠宝、高级腕表和其他能够列为奢侈品的商品在照片中能被轻易辨认,虽然每张照片不同,但似乎都有相似的“奢侈品视觉特征”,它能够让你在翻阅杂志或其他出版物时一眼辨认出来什么是高档货,让你不自觉心生好感并憧憬幻想中的美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