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科学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喜欢讲中西结合,可是在结合之前必须承认它们是很不一样的两样东西,而且有矛盾。科学究竟是什么?中西方人的理解很不一样。科学并不能保证你过上很丰裕的生活,但它可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质的飞跃。有科学的希腊文明也就维持了三五百年,而没有科学的罗马文明却维持了八九百年,中国文明的时间就更久远了。
  科学是我们中国人民很喜爱的东西,中国人一说科学立即觉得是神圣无比的,所以中国人对科学往往非常崇拜,甚至迷信。
  我总体感觉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有误区的,形成误区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不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是来自西方的东西。换句话说,中国不是科学的故乡,所以中国人在消化西方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偏差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很讲实用的民族,这种实用主义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所以干什么事情首先要问有什么用?老师让学生学这个,学生就会问老师学这个有什么用?家长也会问,所有人都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受制于中国近代痛苦的历史遭遇。西方文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人民喜爱的。中国古代把中国之外的国家都看成是蛮夷之国。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人的三大精神支柱。有人总结说,你得意的时候就信儒家,儒家是入世的,要做事情的;不得意的时候你就信道家,你可以退隐山林,纵情山水;如果你绝望了,看破红尘,就可以信佛家。都给你安排好了,你想做什么都有相应的精神资源给你准备着。
  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开始对科学突然变得全民族都崇拜得不得了呢?是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它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我们的国门,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科学是使得西方人强大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的华夏文化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这个考验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我们今天的文化仍然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不知所措。在这个冲击下,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无比信奉。
  我们在学科学的时候,实际上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理解来学的,因为我们觉得科学是强国、强兵、富民的法宝,所以把科学理解成生产力、理解成力量,在中文词汇里很容易把科学等同于科技,把科技等同于技术,把技术等同于生产力、经济效益。总而言之,科学在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普遍的偏差,就是把它看作生产力、是一个有用的东西,可以打人,可以赚钱,可以脱贫致富,所以中国人民心目中标准的科学家形象是钱学森,一来他干的玩意很高深,二来那个东西很有用。它可以造导弹,造火箭,可以打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一种偏见,这个偏见导致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出现问题,我们的基础科学领域始终难以有大的突破。中国人民翘首以盼的诺贝尔科学奖和我们相距还很遥远,过去说穷没钱,现在看来钱不是问题,中国人民不差钱,不差钱的情况下科学还是搞不上去,什么原因?所以我们要从文化上找原因。
  科学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要部分,而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要成分?
  科学不是一个普遍现象,科学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只有西方人的老祖宗—希腊人才搞出科学这么一个玩意,其他的伟大文明,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中国人都没有科学。没有科学不见得文明就不行,有科学也不见得就吃得好、住得好。中国人没有科学,靠技术活得很好,罗马人没有科学,他们靠军事、武力和法律可以活得很好;希腊人科学很好,但是日子过得并不怎么样,最后还是被灭掉了。所以科学并不一定带来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它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现在的西方文化实际上是“两希文化”:一个“希”是希腊,一个“希”是希伯来。希伯来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代表的是信仰和宗教;希腊文化代表的是科学和理性,科学和理性、信仰和宗教构成了现代西方两个不可或缺的支柱。
  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們对宗教不理解,对科学也同样的不理解。宗教先放在一边,我们讲科学,讲科学要从希腊讲起。
  希腊社会基本上不是一个农耕社会,主要出产橄榄和葡萄,种了橄榄和葡萄以后榨橄榄油、酿葡萄酒,拿这两个东西去交换主粮。这个地方深水良港多,适合航海运输。希腊民族总的来说是一个航海的民族,经商的民族。这样一个四方奔走的民族靠什么来构建文化秩序呢?依靠契约。欧洲文化本质上是契约文化。契约意识是欧洲人最深层、最强大的一种意识。唯有契约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欧洲人和中国人比,特别强调规则、准则、法律、法制;他们讲游戏规则,规则一旦颁布、制定,不能够再轻易打破。而咱们中国人不是说没有规则,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它要为人服务,所以在我们这里人总是要高于规则。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是人治传统,不是法治。我们经常打破规则,我们喜欢打擦边球、下不为例,喜欢修改规则。而且中国人似乎认为,墨守规则是智慧不高的表现,是脑筋太死。中国人喜欢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这是我们东方智慧的一部分。
  但是契约文化就要求规则是至高无上的,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就不能变,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宪法》几百年了,几乎不动,要改的话很费劲,要经过好多年的论证,我们这个很容易,我们经常改,我们的立法特别快,但是大家都不怎么守法,越是守法比较难的地方,立法越快,而人家那边立法很谨慎、很慢。
  契约文化会生成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呢?西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预设,他假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只有独立自主的个体才能签约,才有签约能力。你不能找个孩子说你给我签个字,上面写着你欠我一万块钱,后来你找他的家长说你儿子欠我一万块钱,那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为他儿子没有签约能力,他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所以希腊文化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看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不是人,就像我们说你没有爱心、无情无义你就不是人。中国文化里面“人”的反义词是“禽兽”,而希腊文化里面“人”的反义词是“奴隶”,奴隶不算人,因为他没有自由。“不自由勿宁死”我们不理解。   所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误解,在我看来首先是对“自由”的不理解。有人说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是胡来嘛。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由实际上就是胡来,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能太自由了,太自由这个国家就乱了。这是对自由完全不理解的表现。那什么是自由?比如说我饿了,我想吃饭,我走到包子铺前面,一摸兜里没有钱,中国人肯定会说抓起包子就吃就是自由,我饿了我想吃就吃就是自由。这是不对的,你没有钱而去吃它,这是不自由的表现,因为你屈服于肉体的欲望。但肉体并不是你自己的,肉体是暂时的。希腊人发现,要学会自由,首先要奠定所谓的永恒不变的原则,稳定不变的东西才是达成自由的根本。稳定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希腊人称之为理念,这个理念是最纯粹、最绝对、最不变的,而现实中所有的事务都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模仿。
  比如说圆。圆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脑袋是圆的,瓶盖是圆的,可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脑袋其实并不圆,瓶盖也不太圆,有一点点偏,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圆。但是问题是你既然说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完美的圆,那意味着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圆。你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圆,你怎么知道它不完美呢?你一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圆,才知道它不太圆,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成为希腊人很关注的问题。希腊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一个完美的,绝对的圆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在理念世界里。理念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真正的圆是理想的圆,这个理想的圆、理念的圆虽然不在现实世界中,但是它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连说它是圆的都不能说,你既不能说它圆也不能说它不圆。你不知道绝对的东西,就没法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所以希腊人一开始就走上了追求理念的道路,也可以说追求理想的道路,这个道路落实到文化层次上就是创立了“科学”这种人文形式。
  希腊人中间出现了很多讲理讲绝的例子,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的芝诺悖论,他要证明运动不存在。芝诺的运动悖论很有名的,有四个论证:其中第一个论证叫二分法,他说从A点要运动到B点,必须先到达AB的中点,为了到达这个中点,又有中点的中点,这样一来,就没完没了,第一步根本迈不出去,所以运动不可能。
  我们中国人听完之后哈哈一笑,这是什么玩意啊?这不是诡辩吗?我们会说“走两步”试试,走了吗?走了,动了吗?动了。这不完了吗?可是,芝诺会说看起来是动了,可是这些是假象,它不合理。我讲的是道理。你虽然看着它在走动,但这是假象,你把筷子插到水里去,筷子弯了没有?好像是弯了,可是弯了吗?没有啊!拿出来一看还是直的,你看起来是弯的只是一个假象。希腊人提出理念世界,同时也提出表象世界。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理念世界、理想世界、本质世界;一部分叫做表象世界,现象世界,假象世界,所谓追求真理是干什么呢?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希腊人搞出来的。
  而且希腊人道理讲不通会觉得很难过。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对应一个数。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人叫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毕达哥拉斯学派一个叫做希帕索斯的成员发现,一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就不是一个数,它不能表示成两个自然数的比。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们正在海上游玩,他就告诉大家,我有了一个很不幸的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是一个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腰是1的话,它的斜边就是)。大家不信,那怎么可能呢?后來他们就一起证明,结果发现真的是这样的,反复地验证也发现他是对的,在场的人非常悲痛,大家觉得没办法,后来就把那个人扔到海里淹死了。这个事情很奇特,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希腊人都是一帮有毛病的人,不是个数你悲痛什么?但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
  讲理要讲绝,你不讲绝、不讲透是有问题的,所以这是希腊科学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点它是非功利性的。简而言之,它是没有用的。他们相信,科学越没有用就越纯粹、越绝对、越自由,有用的科学都是奴隶们干的事,做皮鞋、盖房子、种稻米,都有自己的知识,可是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而有用的知识都是不自由的知识。有用的意思是说你是在为了别的目的而研究这个东西。你为什么需要这个知识?为了造矿泉水,所学知识是服务于矿泉水的,而不是服务于知识本身的。希腊人认为,你学多了为他者的知识,你就没有自己了。没有自己你就不自由了,不自由你就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学习纯粹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和欧几里德学了两天几何学就问他:“老师,咱们学这玩意有什么用?”欧几里德本来是脾气很好的一个人,一听有人问他这个事,他勃然大怒。“你骂谁呢?我的知识怎么会有用呢?我的知识是完全没有用的。”我们中国人听了这话都笑,这和我们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的古代知识和西方的古代知识一开始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希腊人要研究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搞清楚不舒服。我们中国人无所谓,没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们把科学过分功利化,过分实用化,而忽视了科学的自由精神。缺乏了这个精神,中国的科学是没法走远的。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自由的学术,是自由的知识。
  (摘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反思科学讲演录》一书)
其他文献
2003年4月。  干旱终于结束了。在刚过去的冬季,天空下起了大雪,一直积到膝盖,现在又下了好几天的雨。喀布尔河再次有河水奔涌。春天的河水冲走了泰坦尼克城。  如今马路上到处都是泥泞。鞋子踩上去吱吱响。轿车陷进去动不了。驮着苹果的驴子吃力地拔腿前进,它们的蹄子溅起积在地面的污秽雨水。但没有人抱怨泥泞,没有人为泰坦尼克城哀悼。我们想要喀布尔恢复绿色,人们说。  昨天,铅灰色的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莱拉
期刊
阿来,当代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其第一部長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野画眉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  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
期刊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类是永久性的。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  在当今的时代,那些使你消除旅途疲劳,告诉你许多趣事,为你解决许多问题的文章,虽然集录成册能使你得受益匪浅,但却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著作,因而也不值得悉心研读。   我不想在这里谈论坏书,只想探讨一下为什么好书会有永久与暂时的差异。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暂时性的好书就是那些想告诉别人,而又
期刊
金鸡唱鸣,引来八方来宾。2019年6月27日—30日,第九届江苏书展在位于金鸡湖畔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500多家参展出版单位带来了十多万种出版物,给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书香盛宴。  本次书展以改革开放70周年为主线,以“书香礼赞新中国,阅读追梦新时代”为主题,弘扬主流价值,打造交流平台,引领阅读时尚,建设书香社会。书展同时展现了江苏浓厚的阅读氛围和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本次书展中
期刊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的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
期刊
我曾是少年,在像云一样的日子里,  纤细的事物,在昏暗与映射中依然可见,  奇怪的是,我一寻觅那个记忆,  在今日的身体上就会如此地痛苦不堪。  失去快乐是痛苦的,  宛似温柔的灯光映照在缓慢的夜晚;  那曾经是我,那依然是我,  那时我的影子可谓愚顽。  不是享受也不是悲伤;我只是个孩子  被囚禁在可变的墻壁之间;  故事恰似身躯,玻璃恰似苍天,  然后是梦幻,一个比生命更高的梦幻。  当死神想
期刊
有一种坏习惯,小时候一直改不掉,到了年岁大了,却不用改自己逐渐就没有了。赖床似乎就是。  躺在床上,早已醒来,却无意起来。前一晚平放了八九个钟头的体态已然放够,前一晚眠寐中潜游万里的梦行也已停歇;然这身懒骨犹愿放着,梦尽后的游丝犹想飘着。  这游丝不即不离,勿助勿忘,一会儿昏昏默默,似又要返回睡境;一会儿源源汩汩,似又想上游于泥丸。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
期刊
我曾经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其实,要追究也很难,这样的地方与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的理论性质的概念就都显得虚无了。我真的难以描述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所有的印象都是和杂芜的个人生活掺和在一起,就这样,它就几乎是带有隐私的意味。  不过,在十多年前,我还意识不到这些,或者说,还没有
期刊
1  我只能选用一些最简单而又最有实用价值的语句来学。毫无疑问,没有比“你好”更合适的了。我用汉语读音标上“见多不累”,这就是波兰语“你好”了。练上几遍,便烂熟于心,还能说得与波兰人一样拿腔捏调。  有了“见多不累”这句话,我的胆气壮了许多。从铁组委员会的主席到门卫,见人就是“见多不累”,常常说得人家满脸灿烂。主席办公室的女秘书表扬我平易近人,热情有礼,非常绅士。当然,这只是夸张式的客套。人家也知
期刊
因为我看电影常流泪,所以看见隔座姑娘拿手绢擤鼻子,或是出来颊上留两条泪痕,便比较喜欢她,相信她大概心肠不错。对于哭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为难为情,虽然中西略略不同。先就这中西不同讲讲。  中国人常有君臣“对哭”,有请愿团“跪哭”之事,为西洋所无的。尤其是英国人,他们哭不肯出声,也不肯叫你看见。英国教育最重“人格”,而所谓“人格”大部分是指勇毅、含忍、动心忍性的功夫。英国人动起怒,先把牙关咬紧,一声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