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吴昌硕田黄印章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8595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长邺是吴昌硕的孙子,书画艺术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十年动乱时期,数次被抄家,造反派将其祖父吴昌硕、父亲吴东迈珍藏的字画和金石及二位先辈的作品抄走。仅吴昌硕的手迹、字画等被抄走的就有数麻袋之多,卖给废品回收站,作为废纸处理。眼睁睁看着祖父、父亲毕生心血如此被毁,当时吴长邺真欲言无语,欲哭无泪!造反派又将吴昌硕极珍贵且喜爱的十二方田黄印章抄走。这十二方田黄章是元价之宝啊!俗语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这十二方田黄,又是萝卜丝田黄,更是稀世之宝,甚至有“一两萝卜丝田黄十两金”的说法。之后,长邺先生对此田黄印章日思夜想,始终不能忘怀,不知到何处去寻找,心情十分沉重。粉碎“四人帮”后,他心头之念又浮现在脑际,四处打听,但毫无音讯。
  想当年,长邺母亲生病住院动手术需要大笔费用。虽说祖父留下的一些字画很值钱,却不忍拿它去变卖。而母亲生病又急需一笔巨款,怎么办?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长邺先生的同学、上海正泰橡胶厂董事长刘汉麟伸出了援助之手,慷慨地为长邺母亲支付了近千元的医疗费用。在那时这是一笔大数目啊。母亲出院后,父亲吴东迈可犯了愁,家中除字画外,拿什么还人家的巨款?当时字画并不值钱,他父亲最终捧着一盒田黄印章来到刘汉麟家。刘汉麟大吃一惊,连连摆手,对吴东迈讲:“我怎能要你祖传之宝。”可吴东迈执意把印章留下,说等我有钱的时候再来取吧。无奈之下,刘汉麟只好收下,并说:我就代你保管。
  岁月似流水,吴长邺的父母相继作古,这盒祖传之宝还在刘家保险箱沉睡着。刘多次催促去拿,可吴长邺怎么好意思呢?“文革”浩劫时,刘汉麟生怕吴家祖传之宝有失,有负重托,急忙将印章送回吴长邺家。此时吴长邺才重见了祖传宝物。不久此盒印章也被抄走了。吴长邺平反后,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这十二方田黄印章。1974年,厂领导找他去,掏出一百元钱给他,郑重地对他说;“你家被抄的印章已经卖给了文物商店,得了一百元钱,全数交给你。”吴长邺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想去追查下落,几经奔波,毫无结果。有消息说,印章被张春桥送给江青了;还有人说,康生花了几元钱买了一大堆物品里就有这些田黄印章……他迷惑了,不知该如何办?这时,吴长邺想到了一位至交,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程国瑶。程是黄克诚同志的老部下,当年跟着这位老领导受尽委屈,深知人间甘苦。老程讲,靠你个人难以查实,你可以写信给上海市纪委,请他们出面查一查。吴长邺茅塞顿开,听从老程的建议,写信给上海市纪委,信中附去了厂里给他的那张一百元收据复印件。不到半月,对方来函,说已委托文管会处理这件事,请他同文管会联系。接着吴长邺会同市纪委一位姓晏的女同志、文管会的金阶平同志又一次开始对田黄印的追寻。他们从查文物商店的账目人手,可文物商店的账目堆积如山,翻查的结果,未见田黄印的踪迹。他们奇怪收款收据从何而来?于是又去文化局,得到的回答是,在那年月文物商店属商业一局管辖。于是又冒着酷暑到商业一局,查了该局十余年的账册。他们一本本地翻寻,惟恐漏掉一笔,真如大海里捞针一般。终于找到了!账册上记得明明白白,吴昌硕的田黄印已卖给外商了。此时的吴长邺愣住了,如此珍贵的艺术瑰宝,竟然流到了海外,炎黄子孙谁不心疼?细心的老金却发现了一句话,账目上注明买主付了的钱退了回去。线索没断,他再四处寻找知情者,终于有人道出了实情。当时海关人员认为,吴昌硕的田黄章系国宝,不能卖给外商,故进出口公司把钱退还给人家。吴长邺听了此话,眼睛一亮,希望与感激一起浮现在苍白的脸上。经上海市纪委与文管会联合同海关联系,很快有了回音:田黄印章已由海关上交给国家文物局,他们采取这个稳妥的办法是怕国宝再次流失。上海市纪委与文管会再次联合出面,发函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得讯后,根据线索,派出专人同老金、小晏,在七八十个大箱子中小心翼翼地逐箱翻寻,终于找到了这十二方田黄印章。这也许是昌硕先生地下有灵,不许此印章流向海外的结果吧。于是在一次庄严的会议上,吴长邺领回了那日思夜想的先祖遗宝。此时有人在背后议论,吴长邺发大财了。他们都很清楚,近年国家收购吴昌硕的一幅四尺中堂就出价几万元。国外的出价更高。何况是稀有的田黄印章。但是十二方田黄章在家只过了一夜,次日,吴长邺就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吴昌硕纪念馆,供千万同好仰慕观赏。此十二方田黄印章的特点是莹澈、细腻、通灵、凝脂,总重量为十四两四钱。
  吴长邺先生之后又分别向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西泠印社、上海吴昌硕故居纪念馆、浙江博物馆捐赠了不少字画。如此拳拳爱国之心和博大胸怀,怎不令人折服、崇敬。
其他文献
1939年下半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前线步步进攻,而且从空中对中国内地狂轰滥炸。全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浴血奋战。可是国民政府中的高官,却在此时竞相以祝寿为能事,多方征集祝寿、称颂功德的文字。  当年的7月和9月,分别有人派人或写信要求马一浮写祝贺军政部长、军委参谋总长何应钦50寿辰和行政院长孔祥熙60寿辰的文章。马一浮很不高兴,予以严词拒绝。在给要求为何应钦写祝寿文字的军事委
2005年底,居于沪上的丕谟兄的妻子姜玉珍送来12封钱君致洪丕谟的信札影印件,读来颇为感动。一代艺术大家钱君与素有“江南才子”之称的洪丕谟均为我好友。钱君老1998年8月2日作古,丕谟兄205年5月22日谢世,见物思人,能不悲伤?!  他们的信札大部分书于1973年至1975年间。那时“文革”接近尾声,钱君老刚从上海奉贤“五·七”干校“改造”回来,上面对其审查尚未结束。人道是未解冻的春寒有时要
通过应用动量方程,假定其它水力要素不变,计算分析支流与干流不同汇流比时,支流入汇角度对交汇处上下游水面线的影响趋势和程度。
近日从报纸上看到今年81岁的全英华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博士到上海来参观世博会的消息,不由想起2007年8月出访英国在单声先生伦敦寓所拜访的情景。那天他赠送给我一本自费印刷的回忆其父单毓华的纪念册,读后感到书中记载的单毓华与汪精卫关系的文字颇有史料价值。  单毓华(1883——1955),号眉叔,字枚叔,清光绪九年癸未五月二十日生,祖籍江苏泰州。少时聪明过人,十三岁应童子试,县、州、府均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