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进行《三维设计(UG)》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归纳出相关职业标准对三维设计技能的要求,提出了《三维设计(UG)》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办法,并指出对接后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最后阐述了这项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 教学改革 U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9-02
采用CAD的目的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管理水平等。人在设计零件时的原始冲动是三维的, 因而只有三维设计才是真正意义的CAD。创建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不仅仅是为了造型,正确的模型应当为以后的许多使用准备好充分的数据和参数驱动的可能,如:设计的修改和调整、虚拟装配、力学分析、运动分析、数控加工等,必须有许多相关知识的协助才能完成。[1]三维CAD设计和数字化制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三维实体建模能力,是数字化设计和生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2]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机械CAD》教学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操作技能型的必修课。[3]尽管到目前为止,该课程的名称尚未统一,授课所采用的三维软件也不尽相同,但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三维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集成系统,其各项功能还在不断完善中,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4]我院自2005年起开设《三维设计(UG)》,选用UG软件作为讲授对象,讲授内容主要为“用户界面与基本操作”、“草图设计”、“特征建模”、“基准平面和基准轴”、“体素建模和布尔操作”、“空间曲线”、“曲面设计”、“零件虚拟装配”及“工程图绘制”等,一般设置52学时(28学时讲授,24学时上机)另加一周实习。
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应用课程(绘图设计)教学侧重于软件各个命令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割裂了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应用,学生学习效果差。[5]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因此2010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了专业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6]本文就探讨《三维设计(UG)》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改革情况。
1.与《三维设计(UG)》相关的职业标准对三维设计技能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国家职业标准641个。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需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资格等级共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并制定有不同的工作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对应着高级工。[7]与我院开设《三维设计(UG)》课程的四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20多个,其中涉及三维设计技能的职业标准有4个: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模具设计师,对照这4个职业标准中高级(三级)层次对三维设计技能的要求,可以归纳出在职业岗位中所要求的三维设计技能为:模型数据交换、草图绘制、三维零件建模、曲面造型、数控车编程、数控铣编程、程序生成与传输、强度分析及装配建模,如图1所示。
2.《三维设计(UG)》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容
为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在坚持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鉴定文件要求,调整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使《三维设计(UG)》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起来。但是,高职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其课程结构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生长,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而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规范性要求。[8]因而,在将课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时,要坚持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对授课知识点和案例做恰当调整。对知识点的选取,应把职业标准对三维设计技能要求的知识点加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弱化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中未提及的知识点;对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删减原来使用的与实际工作应用脱节的或者对知识点技能点解释比较冗长的案例,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关于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模具设计师的技能题中适合的例子,另外加入三维软件原厂培训和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培训试题中适合的例子,对接后课程知识点和授课案例的调整情况如图2所示。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后的课程教学
《三维设计(UG)》课程属于技能操作型的课程,要强化教师直观演示和学生反复操作练习来实现学生对三维设计技能的掌握,进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改革是为教学效果更符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因而,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引入企业生产中应用三维设计的情境,形成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多种教学方法协调使用的教学过程。在理论教学部分,采用讲授法,让学生领会“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技能操作部分,先采用演示教学法,基于三维CAD软件的演示教学法[9]即教师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具体例子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方法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简明化、形象化教学,让学生学会基本掌握各命令的使用和建模思路,然后采用“练、学、练”案例操练法,根据给出的例子,学生先自己操作,遇到问题时请老师进行指导,再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整个例子的建模,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对相应命令有机组合地并灵活熟练地运用;在整周实习时,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10]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周的实习内容分为几个项目,其中稍大些的项目还可以分为几个小项目,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选自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的或企业生产中的典型的例子,并设置企业设计制造产品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产应用的情境下完成项目。《三维设计(UG)》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4.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后的课程考核 在《三维设计(UG)》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调整以后,对该课程的考核办法也进行了调整,力求课程考试对学生三维设计技能考核与企业工作实际中对这些技能要求的评价效果一致。首先,将学生的该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调整为:平时表现(10%)+课堂操作(20%)+课程实习(20%)+考试成绩(50%),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其次,由教研室与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以及UG软件原厂培训中心联系,将课程考试的内容与培训考证的试题内容作对接调整,学生只参加一次课程考试,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培训中心要求的就有资格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对接。
5.结论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三维设计(UG)》进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改革,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我系10级开设《三维设计(UG)》课程的班级中,有70%以上学生取得由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或UG原厂培训中心颁发的UG(中级)证书、并有9位同学在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江苏赛区)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学们在加工中心(高级)技能考证中零件三维设计部分都做得比较好,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多个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三维设计技能掌握较好。
参考文献:
[1]陈伯雄 三维设计是CAD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00(08):11~13.
[2]杨道富,孙五继 国际职业需求与三维CAD教学改[J] 革教育与职业 2005(01):55~56.
[3]桂艳 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之实践[J] 科技资讯 2008(10):188.
[4]文少波,邬春芹 “UG CAD”课程教与学[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1):120~121.
[5]朱晓川,谢英星 《UG绘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10):58~59.
[6]鲁昕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 教育与职业 2011(07) :23~28.
[7]李居参,李晓东 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双证书”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 2005(03):1~5.
[8]谢红勇 略论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7):136~139.
[9]王江涛,申明倩 基于三维CAD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16~20.
[10]徐国庆. 职业教育原理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课程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 教学改革 U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9-02
采用CAD的目的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管理水平等。人在设计零件时的原始冲动是三维的, 因而只有三维设计才是真正意义的CAD。创建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不仅仅是为了造型,正确的模型应当为以后的许多使用准备好充分的数据和参数驱动的可能,如:设计的修改和调整、虚拟装配、力学分析、运动分析、数控加工等,必须有许多相关知识的协助才能完成。[1]三维CAD设计和数字化制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三维实体建模能力,是数字化设计和生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2]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机械CAD》教学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操作技能型的必修课。[3]尽管到目前为止,该课程的名称尚未统一,授课所采用的三维软件也不尽相同,但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三维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集成系统,其各项功能还在不断完善中,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4]我院自2005年起开设《三维设计(UG)》,选用UG软件作为讲授对象,讲授内容主要为“用户界面与基本操作”、“草图设计”、“特征建模”、“基准平面和基准轴”、“体素建模和布尔操作”、“空间曲线”、“曲面设计”、“零件虚拟装配”及“工程图绘制”等,一般设置52学时(28学时讲授,24学时上机)另加一周实习。
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应用课程(绘图设计)教学侧重于软件各个命令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割裂了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应用,学生学习效果差。[5]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因此2010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了专业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6]本文就探讨《三维设计(UG)》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改革情况。
1.与《三维设计(UG)》相关的职业标准对三维设计技能的要求
目前,我国有国家职业标准641个。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需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资格等级共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并制定有不同的工作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对应着高级工。[7]与我院开设《三维设计(UG)》课程的四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20多个,其中涉及三维设计技能的职业标准有4个: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模具设计师,对照这4个职业标准中高级(三级)层次对三维设计技能的要求,可以归纳出在职业岗位中所要求的三维设计技能为:模型数据交换、草图绘制、三维零件建模、曲面造型、数控车编程、数控铣编程、程序生成与传输、强度分析及装配建模,如图1所示。
2.《三维设计(UG)》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容
为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在坚持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鉴定文件要求,调整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使《三维设计(UG)》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起来。但是,高职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其课程结构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生长,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而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规范性要求。[8]因而,在将课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时,要坚持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对授课知识点和案例做恰当调整。对知识点的选取,应把职业标准对三维设计技能要求的知识点加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弱化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中未提及的知识点;对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删减原来使用的与实际工作应用脱节的或者对知识点技能点解释比较冗长的案例,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关于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模具设计师的技能题中适合的例子,另外加入三维软件原厂培训和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培训试题中适合的例子,对接后课程知识点和授课案例的调整情况如图2所示。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后的课程教学
《三维设计(UG)》课程属于技能操作型的课程,要强化教师直观演示和学生反复操作练习来实现学生对三维设计技能的掌握,进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改革是为教学效果更符合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因而,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引入企业生产中应用三维设计的情境,形成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多种教学方法协调使用的教学过程。在理论教学部分,采用讲授法,让学生领会“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技能操作部分,先采用演示教学法,基于三维CAD软件的演示教学法[9]即教师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具体例子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方法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简明化、形象化教学,让学生学会基本掌握各命令的使用和建模思路,然后采用“练、学、练”案例操练法,根据给出的例子,学生先自己操作,遇到问题时请老师进行指导,再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整个例子的建模,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对相应命令有机组合地并灵活熟练地运用;在整周实习时,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10]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周的实习内容分为几个项目,其中稍大些的项目还可以分为几个小项目,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选自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的或企业生产中的典型的例子,并设置企业设计制造产品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产应用的情境下完成项目。《三维设计(UG)》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4.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后的课程考核 在《三维设计(UG)》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调整以后,对该课程的考核办法也进行了调整,力求课程考试对学生三维设计技能考核与企业工作实际中对这些技能要求的评价效果一致。首先,将学生的该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调整为:平时表现(10%)+课堂操作(20%)+课程实习(20%)+考试成绩(50%),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其次,由教研室与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以及UG软件原厂培训中心联系,将课程考试的内容与培训考证的试题内容作对接调整,学生只参加一次课程考试,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培训中心要求的就有资格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对接。
5.结论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三维设计(UG)》进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改革,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我系10级开设《三维设计(UG)》课程的班级中,有70%以上学生取得由国家信息化培训中心或UG原厂培训中心颁发的UG(中级)证书、并有9位同学在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江苏赛区)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学们在加工中心(高级)技能考证中零件三维设计部分都做得比较好,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多个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三维设计技能掌握较好。
参考文献:
[1]陈伯雄 三维设计是CAD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00(08):11~13.
[2]杨道富,孙五继 国际职业需求与三维CAD教学改[J] 革教育与职业 2005(01):55~56.
[3]桂艳 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之实践[J] 科技资讯 2008(10):188.
[4]文少波,邬春芹 “UG CAD”课程教与学[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1):120~121.
[5]朱晓川,谢英星 《UG绘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10):58~59.
[6]鲁昕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 教育与职业 2011(07) :23~28.
[7]李居参,李晓东 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双证书”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 2005(03):1~5.
[8]谢红勇 略论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7):136~139.
[9]王江涛,申明倩 基于三维CAD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16~20.
[10]徐国庆. 职业教育原理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