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老舍的散文语言(节选)
■ 孔庆东
老舍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可与鲁迅、侯宝林等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内的巨匠相媲美。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当然首先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中,但众所周知,没有什么体裁是老舍所不能驾驭的,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他写的杂文仅在抗战前后就达数十万字。不过一是因为被其他方面的伟绩所遮没,二是因为老舍本人那有口皆碑的自谦,所以学界一直对老舍的散文未能在整理和研究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老舍的散文,不仅能从侧面反映他小说的许多风貌,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语言上。
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语言风格的纯朴清新。老舍爱清洁,“生平不讲究吃喝,只爱穿几件整洁的衣服”。办什么事都讲究干净利落,他的文风也是如此。但他的纯朴不同于周作人的淡茶闲酒或俞平伯的缓鼓涩弦,而是如同一位谦恭而亲善的故友,向你讲述他见过的一事一景。这种讲述是完全的口语化,然而又是你所察觉不到的经过了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而决非有意做出一番“质朴无华”的姿态,把别人硬拉入自造的桃花源,去忍受那“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语言折磨,像茅盾所批评的某些青年一样,“朴素到了寒碜的地步”。这种功夫是无人能与老舍匹敌的。
老舍的纯朴不是毫无修饰的。正相反,他的纯朴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修饰上。关键在于修饰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宛如一位打扮得整洁清丽的北京少女,而不是十里洋场的艳装女郎或荒山野岭的愚蛮村妇。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绿》,作者前铺后陈,闪展腾挪,极尽比喻夸张之功,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生趣盎然,脍炙人口。平生笃爱山水的老舍也是写绿的高手,但他的写法与前者就迥然不同,我们看一下他在描写青岛的山光水色的文章里的一个段落: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五月的青岛》)
看了这段淋漓尽致的点染,谁能不爱那“绿”呢?而且必是爱得那么纯朴、洁净、明朗。当代的散文往往由于作者对描写的事物没有真挚的感情,而失去了纯朴。
与纯朴密不可分的是老舍散文语言的简练。白话口语长于细致描摹,而最易失足之处便是繁冗啰唆。徐志摩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散文语言固然有艳美之处,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不承认有其弊病。我国散文历来讲究言简意赅。鲁迅、许地山、叶绍钧等人的散文都有简练之风。老舍的散文语言在简练这一点上同样不逊于他人,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即简练中透着干脆。
对于汉语发展最成熟的支流——北京话,老舍是驾轻就熟的。北京话的特点是:干脆、流利、便当。把这样的语言经过艺术锤炼再显现在文章中,自然就使人一眼看出:这是老舍的。例如他写《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
他写武汉的《轰炸》:
机声远了,你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朗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限于篇幅,不多举例。实际上在一些更长的段落中这种干脆劲儿显现得更鲜明。主要是句子的短小,长句间隔的调配,句式的安排,例如倒装、省略等,这些都要以准确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简陋与残缺了。当代的许多散文能够做到简练,但往往失去了味道。
1.为什么作者说老舍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概述老舍先生散文语言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舍先生語言的纯朴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了朱自清的《绿》,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
年前,我们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的西晋文学家李密故里。
一下车,沿缓坡徐徐而上,就来到了供奉李密神灵的龙门寺。中午的阳光挤透过龙门寺前几棵硕大的桢楠树枝叶的疏隙,照射到铺满苍苔的山岩上,古庙展新颜更显露出几分恬然祥和。转过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据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孝字,名曰:“中华第一孝”。
“孝”,正是龙门山灵秀风景之魂;“孝”,正是龙门山景区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底蕴。
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为武阳(县)九峰龙门人(现属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即丧父,四岁母亲被逼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博览五经,能言善辩。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曾多次出使东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故以“孝”名于乡里。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陈情表》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李密在《陈情表》中,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俩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陈情表》的写作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禁在心里说道:“我们同为陇西氏后人,这也是我们李氏家族的自豪!”我出身于教师之家,喜爱文学的父亲曾给我讲过《陈情表》,苦于是“十年浩劫”中,再加上当时的我又不用功,因而我也只能记得诸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脍炙人口的名句,今天在诸多市、县政协委员的解读中,越发加深了我对《陈情表》的理解,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第三段开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千古绝句。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尽孝”成为人们的思想准则的行为规范;推崇以孝为本,倡导以孝治国,奉行“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思想,源远流长。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彰显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有和谐的个体,才会有和睦的家庭;有和谐的家庭,才会有和谐的群体;有和谐的群体,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1.解释文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李密故里“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为“中华第一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陈情表》一文情与理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你认为“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交代了来到李密故里的时间,来到供奉李密神灵的龙门寺时的状况,进而引出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
B.文章虽有对李密生平的介绍,但重点却放在对《陈情表》内容的叙述上,从而强调了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C.文章通过对李密生平的介绍和对《陈情表》的分析议论,从而得出了“‘孝’,正是龙门山灵秀风景之魂;‘孝’,正是龙门山景区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底蕴”的观点。
D.文章的作者因为和李密同为陇西氏后人,同为李氏家族,因此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就能对《陈情表》中的内容非常熟悉。
E.文章写出了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的独特的感受,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第三段开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千古绝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近几年来,不少红学家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寻找关于红楼的蛛丝马迹,试图去寻找作者的创作源泉来诠释红楼之事,但因个人的经历、观念、趣味的不同,而出现了“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悱恻”,我固然算不上才子,但看见的却也是缠绵悱恻,不过是发生在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的爱情悲剧。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戏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的确,《红楼梦》从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就开始注定了不光是贾、林两者的悲剧,也是贾、林、薛三者间的悲剧。它如同一支深沉委婉的悲剧交响曲,全书大大小小的各类悲剧情节组成各种错落有致的音符,这些悲剧触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基调。
木石前盟使贾、林二人第一次在荣国府见面时,就觉得似曾相识,产生形貌上的吸引;大观园中,他们相识、相爱,成了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贾宝玉最喜在内帷厮混,又会怜香惜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以及她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支持。虽然两人也曾猜忌过,误会过,争吵过,其中既有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冲突,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林把全部眼泪还给贾之说得以证实,我们莫管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还是顺理成章而已。相对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飞鸽传情、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的确达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深度,不管怎样,贾、林二者的爱情始终清如山泉,发自内心。但贾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独行独立,又一次注定他们的爱情只是有花无果的,在那样封建色彩相当浓厚的大家族里,他们的爱情终究是一场悲剧。
我们说贾、林的爱情是悲剧,那贾、薛的爱情不也是一场悲剧吗?薛也是才貌兼具的绝色佳人,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艺术情感中的林相比,她的一言一行合乎当时的社会,合乎当时的礼仪规范。在那个家族人眼里,她是正统的封建女子,她是大家闺秀,将来必是贤妻良母。这使她与贾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不可能长相厮守。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走仕途,尽管她知道这样做会激起贾的反感,将自己推到贾的对立面,使贾的感情天平偏向于林。但在那样的社会,她相信金玉良缘,她甚至抛弃了闺秀的羞耻,有一种近似于未婚妻的责任驱使她这么做。在情与礼中,她认为这么做是她对他的情,也是社会的礼。殊不知,这样又将贾、薛、林三者的悲剧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正因为薛的一言一行使賈府的上上下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便有了一个戏剧性的但并不高明的掉包计使贾、薛二人结合,同时也使全书推向了高潮。林在贾、薛拜堂时泪尽而逝,贾宝玉在知实情后,谋取仕途,最终又回到了他应去的地方。他也只能用这种方式做出最后的抗议,至于贾宝玉为什么要谋取仕途,或许是因为不枉人间此生,或回报这个家族对他的养育之恩,当然,这个对于他们三者的爱情也已不重要了。最终受害的是薛宝钗。
说完了《红楼梦》,我心口有点作痛,发自内心深处的震痛,同时也再一次惊叹于那段千古绝唱的爱情。
《红楼梦》真的不失为一本文学巨著。
1.文中“不少红学家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寻找关于红楼的蛛丝马迹”的“浩若烟海”、“蛛丝马迹”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戏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贾、林二人的一见钟情相对于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达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宝钗才貌兼具,她明知规劝贾宝玉要读书走仕途会激起贾宝玉的反感,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舍的散文语言(节选)
■ 孔庆东
老舍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可与鲁迅、侯宝林等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内的巨匠相媲美。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当然首先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中,但众所周知,没有什么体裁是老舍所不能驾驭的,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他写的杂文仅在抗战前后就达数十万字。不过一是因为被其他方面的伟绩所遮没,二是因为老舍本人那有口皆碑的自谦,所以学界一直对老舍的散文未能在整理和研究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老舍的散文,不仅能从侧面反映他小说的许多风貌,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语言上。
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语言风格的纯朴清新。老舍爱清洁,“生平不讲究吃喝,只爱穿几件整洁的衣服”。办什么事都讲究干净利落,他的文风也是如此。但他的纯朴不同于周作人的淡茶闲酒或俞平伯的缓鼓涩弦,而是如同一位谦恭而亲善的故友,向你讲述他见过的一事一景。这种讲述是完全的口语化,然而又是你所察觉不到的经过了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而决非有意做出一番“质朴无华”的姿态,把别人硬拉入自造的桃花源,去忍受那“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语言折磨,像茅盾所批评的某些青年一样,“朴素到了寒碜的地步”。这种功夫是无人能与老舍匹敌的。
老舍的纯朴不是毫无修饰的。正相反,他的纯朴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修饰上。关键在于修饰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宛如一位打扮得整洁清丽的北京少女,而不是十里洋场的艳装女郎或荒山野岭的愚蛮村妇。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绿》,作者前铺后陈,闪展腾挪,极尽比喻夸张之功,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生趣盎然,脍炙人口。平生笃爱山水的老舍也是写绿的高手,但他的写法与前者就迥然不同,我们看一下他在描写青岛的山光水色的文章里的一个段落: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五月的青岛》)
看了这段淋漓尽致的点染,谁能不爱那“绿”呢?而且必是爱得那么纯朴、洁净、明朗。当代的散文往往由于作者对描写的事物没有真挚的感情,而失去了纯朴。
与纯朴密不可分的是老舍散文语言的简练。白话口语长于细致描摹,而最易失足之处便是繁冗啰唆。徐志摩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散文语言固然有艳美之处,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不承认有其弊病。我国散文历来讲究言简意赅。鲁迅、许地山、叶绍钧等人的散文都有简练之风。老舍的散文语言在简练这一点上同样不逊于他人,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即简练中透着干脆。
对于汉语发展最成熟的支流——北京话,老舍是驾轻就熟的。北京话的特点是:干脆、流利、便当。把这样的语言经过艺术锤炼再显现在文章中,自然就使人一眼看出:这是老舍的。例如他写《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
他写武汉的《轰炸》:
机声远了,你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朗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限于篇幅,不多举例。实际上在一些更长的段落中这种干脆劲儿显现得更鲜明。主要是句子的短小,长句间隔的调配,句式的安排,例如倒装、省略等,这些都要以准确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简陋与残缺了。当代的许多散文能够做到简练,但往往失去了味道。
1.为什么作者说老舍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概述老舍先生散文语言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舍先生語言的纯朴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了朱自清的《绿》,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
年前,我们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的西晋文学家李密故里。
一下车,沿缓坡徐徐而上,就来到了供奉李密神灵的龙门寺。中午的阳光挤透过龙门寺前几棵硕大的桢楠树枝叶的疏隙,照射到铺满苍苔的山岩上,古庙展新颜更显露出几分恬然祥和。转过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据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孝字,名曰:“中华第一孝”。
“孝”,正是龙门山灵秀风景之魂;“孝”,正是龙门山景区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底蕴。
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为武阳(县)九峰龙门人(现属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即丧父,四岁母亲被逼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博览五经,能言善辩。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曾多次出使东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故以“孝”名于乡里。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陈情表》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李密在《陈情表》中,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俩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陈情表》的写作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禁在心里说道:“我们同为陇西氏后人,这也是我们李氏家族的自豪!”我出身于教师之家,喜爱文学的父亲曾给我讲过《陈情表》,苦于是“十年浩劫”中,再加上当时的我又不用功,因而我也只能记得诸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脍炙人口的名句,今天在诸多市、县政协委员的解读中,越发加深了我对《陈情表》的理解,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第三段开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千古绝句。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尽孝”成为人们的思想准则的行为规范;推崇以孝为本,倡导以孝治国,奉行“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思想,源远流长。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彰显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有和谐的个体,才会有和睦的家庭;有和谐的家庭,才会有和谐的群体;有和谐的群体,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1.解释文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李密故里“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为“中华第一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陈情表》一文情与理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你认为“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交代了来到李密故里的时间,来到供奉李密神灵的龙门寺时的状况,进而引出高崖上那个石刻遒劲的红色“孝”字。
B.文章虽有对李密生平的介绍,但重点却放在对《陈情表》内容的叙述上,从而强调了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C.文章通过对李密生平的介绍和对《陈情表》的分析议论,从而得出了“‘孝’,正是龙门山灵秀风景之魂;‘孝’,正是龙门山景区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底蕴”的观点。
D.文章的作者因为和李密同为陇西氏后人,同为李氏家族,因此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就能对《陈情表》中的内容非常熟悉。
E.文章写出了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的独特的感受,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第三段开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千古绝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近几年来,不少红学家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寻找关于红楼的蛛丝马迹,试图去寻找作者的创作源泉来诠释红楼之事,但因个人的经历、观念、趣味的不同,而出现了“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悱恻”,我固然算不上才子,但看见的却也是缠绵悱恻,不过是发生在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的爱情悲剧。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戏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的确,《红楼梦》从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就开始注定了不光是贾、林两者的悲剧,也是贾、林、薛三者间的悲剧。它如同一支深沉委婉的悲剧交响曲,全书大大小小的各类悲剧情节组成各种错落有致的音符,这些悲剧触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基调。
木石前盟使贾、林二人第一次在荣国府见面时,就觉得似曾相识,产生形貌上的吸引;大观园中,他们相识、相爱,成了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贾宝玉最喜在内帷厮混,又会怜香惜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以及她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支持。虽然两人也曾猜忌过,误会过,争吵过,其中既有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冲突,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林把全部眼泪还给贾之说得以证实,我们莫管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还是顺理成章而已。相对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飞鸽传情、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的确达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深度,不管怎样,贾、林二者的爱情始终清如山泉,发自内心。但贾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独行独立,又一次注定他们的爱情只是有花无果的,在那样封建色彩相当浓厚的大家族里,他们的爱情终究是一场悲剧。
我们说贾、林的爱情是悲剧,那贾、薛的爱情不也是一场悲剧吗?薛也是才貌兼具的绝色佳人,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艺术情感中的林相比,她的一言一行合乎当时的社会,合乎当时的礼仪规范。在那个家族人眼里,她是正统的封建女子,她是大家闺秀,将来必是贤妻良母。这使她与贾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不可能长相厮守。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走仕途,尽管她知道这样做会激起贾的反感,将自己推到贾的对立面,使贾的感情天平偏向于林。但在那样的社会,她相信金玉良缘,她甚至抛弃了闺秀的羞耻,有一种近似于未婚妻的责任驱使她这么做。在情与礼中,她认为这么做是她对他的情,也是社会的礼。殊不知,这样又将贾、薛、林三者的悲剧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正因为薛的一言一行使賈府的上上下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便有了一个戏剧性的但并不高明的掉包计使贾、薛二人结合,同时也使全书推向了高潮。林在贾、薛拜堂时泪尽而逝,贾宝玉在知实情后,谋取仕途,最终又回到了他应去的地方。他也只能用这种方式做出最后的抗议,至于贾宝玉为什么要谋取仕途,或许是因为不枉人间此生,或回报这个家族对他的养育之恩,当然,这个对于他们三者的爱情也已不重要了。最终受害的是薛宝钗。
说完了《红楼梦》,我心口有点作痛,发自内心深处的震痛,同时也再一次惊叹于那段千古绝唱的爱情。
《红楼梦》真的不失为一本文学巨著。
1.文中“不少红学家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寻找关于红楼的蛛丝马迹”的“浩若烟海”、“蛛丝马迹”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戏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贾、林二人的一见钟情相对于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达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宝钗才貌兼具,她明知规劝贾宝玉要读书走仕途会激起贾宝玉的反感,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