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泛在信息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民族高校图书馆现状和互联网环境的分析,说明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用户对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诉求,传统“人机对话”式服务应向“人人对话”式服务转变,阐述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以及建设它需要的技术支撑,进而提出为用户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民族高校图书馆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族;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海量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的民族高校图书馆,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人机对话”式服务应向“人人对话”式服务转变。由于用户不同的学科背景、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的差异,对于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呈现个性化发展,因此提供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愈发显得迫切和重要。根据用户需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挖掘、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已成为民族高校图书馆目前信息服务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 信息时代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网络环境
  2.1 互联网对民族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它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虚拟空间。 互联网资源的广泛性、交际的互动性、传播的广泛性,使人们的获知场所、获知时间、 获知观念、获知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我国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不禁然已置身于全球网络环境之中。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42.1%,20—30岁年龄段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4%。[1]Internet改变了我们的信息服务环境,为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和选择性。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得以不断拓展,网上目录、数字资源数据库、在线咨询等服务已然成为图书馆之重要工作。
  2.2 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之现状
  民族高校图书馆网站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为用户提供了数字资源(各种数据库)、书目查询、文献借阅、新书通报、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但它作为用户和知识之间的媒介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比如编目后的文献虽然规范性得到了保证,但知识间的隐性关联往往被忽视,人际交互则多是单向推送或查询,用户和馆员之间缺乏沟通,用户和用户之间更无有效交流通道,许多隐性知识信息被消解损失,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中难以有机实现。各馆都设有参考咨询,但参考馆员没有学科分工,主要局限于在馆内被动服务。他们主要凭借对馆藏资源及其布局了解的优势,为到馆的用户提供文献信息帮助,往往读者问什么就答什么,仅仅是一种常规的被动咨询服务。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是“人机对话”模式,最直观最广泛的应用是图书馆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在这种环境下,机器软件完成文档处理而获取信息,如办公软件、浏览器软件等,这种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无法体现信息服务的人性化的一面,用户对其服务很无奈。这种传统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已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图书馆“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由此个性化信息服務方式应运而生,它可以充分体现对用户人性化、知识化的关怀,强调信息服务的针对性、连续性、共享性和专业性。这种信息服务方式一经推出即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3.民族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
  民族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新的信息服务发展趋势和需求,就必需采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技术,Web2.0时代的各种互联网技术为图书馆提供了改进信息服务的契机。
  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即以用户为核心、以个性化选择为界面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搜集、提供方式,是根据用户个性特征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图书馆信息服务。[2]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喜好、使用习惯等个人特征,通过用户自主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3]在目前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和搜索引擎的便利,图书馆信息资源在用户信息来源中的核心地位正在衰减,一方面是图书馆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却是用户获取个性化信息资源越来越困难,因此民族高校图书馆应构建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3.1构建民族高校个人数字图书馆
  个人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个人在图书馆服务器上构建的个人信息空间,设计资源应该涵盖用户所有需要管理的个人数字资源,包括用户认为有价值需要上传到个人计算机上的资源、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类有保存价值的资源、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查询结果(可以包括存储检索式、检索情景)、网络书签、用户的电子邮件、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表、RSS订阅的资源等等。[4]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也可简称为个人数字文库。它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类型,是个人自己所建、供自己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与面向公众的数字图书馆相比较,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规模小;文献信息的加工(如著录、标引等)不需要很规范;它一般存储在自己的微机中,使用时不必上网;数据的进库不必有严格的次序,可以随时进行,随机入库。在软件的支持下,众多的文献多而不乱,一索即得。[5]
  国外图书馆与国内著名大学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实践。我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将馆内数字资源按学科、主题、资源类型等为用户创建一个资源列表,各类资源一般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组织;系统提供用户一个注册账号,用户通过账号登录进入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即可进行自主创建、检索、收藏、标引、在线互动交流和知识分享。
  3.2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3.2.1标签功能   标签是用来标志目标的分类或内容,便于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标的工具。用户可以根据网站的设置,对自己浏览的web网页、数据库、搜索引擎等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标签和链接,并可随时增删。系统定期维护这些链接资源,以保证这些链接的有效性。
  3.2.2定制资源功能
  系统根据用户请求,提供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界面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内容,用户只需选择自己所关注领域及学科的相关数据资源库,系统即可根据用户信息定制请求,系统快速提供资源信息并导引相关信息链接。页面内容的更新应与网络资源更新同步。
  3.2.3信息推送功能
  建立本馆新资源通报、馆内馆际动态、学科前沿、借阅提醒、学科导航等服务板块,以缩短用户网络请求时间,提高网络服务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使网络资源的利用逐步实现个性化和智能化。
  3.2.4信息分享功能
  从“人机对话”实现“人人对话”,通过建立人与人的联系,将有着共同学习兴趣、共同信息需求的用户进行整合,建立交流群,“绑定”与用户共同关注的馆藏上,共同交流,分享学习。这样馆藏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活跃的健康生长体。
  3.2.5支持多媒体全文功能
  数据库容量不限,可建书目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并可外挂文件,实现本地资源检索与外部全文文件(如TXT. DOC. PDF. ZIP. JPG. GIF. MIDI等)无缝挂接。
  3.2.6智能代理功能
  系统通过跟踪用户在信息空间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提供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从而使用户获得满意信息。
  3.2.7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
  个人数字图书馆技术建立在对信息内容本身的概念理解之上,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主动地将相关信息进行匹配,不仅能够帮助用户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将相关信息自动推送给用户,这样用户不仅可以检索信息,信息也可以自动去匹配用户,从而实现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
  3.3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持
  要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必须有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撑。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蕴含海量知识的信息场。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必须有质量上乘的数据库软件。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化,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维护,必须有相应软件的支持,数据库软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数据库的使用功能。
  图书馆与社会网络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以专业性为其主要特征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著者、题名、主题、分类、机构、出版项等编目著录后彼此相接,形成层次性很强的有序系统,从而便于用户利用检索其所需要文献资源。用户与馆员之间通过日常借阅、咨询等服务产生关联,用户和用户之间也因为借阅同一文献或同一类文献形成链接。文献资源、图书馆、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有序循环,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场。社会性软件为图书馆适应这种新的信息服务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
  3.3.1社会性软件之内涵及其思想
  社会性软件内涵包括:(1)首先是个人使用的软件,即个人参与互联网络的工具。个人软件突出了个体自主性参与和创作。(2)它所构建的是社会性网络。(3)是个人自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相比社會网络站点,社会性软件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社会性软件作为提供网上用户间交互服务的工具,可以促进用户社会网络的创建与发展以及网络间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因此它可以独立地服务于用户,也可以依托于社会网络站点这一平台,而社会网络站点则需要依靠社会性软件的支撑,使简单的网络关系有丰富的延伸。[6]
  社会性软件功能的本质是通过其工具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它表明了作为社会性的个人,通过社会性软件,可以构建社会关系,而这样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人们在使用其它软件的时候凭感觉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人们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过程中感觉到或关注的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关联。通过社会性软件来吸引用户丰富自己在图书馆系统内的个人信息,促成已有的信息被利用或在网内流通,这种社会性软件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与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所倡导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不谋而合,信息供需双方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强化,通过软件这个桥梁,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信息的传播与传递更具质量和水准,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与认同更为紧密。因此这种社会性软件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具有前景的。
  3.3.2个人数据库软件和社会性软件例举
  随着web2.0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间的相互渗透与应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和社会性软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应用范围也将日益广阔。
  3.3.2.1个人数字图书馆建库软件WINISIS
  WINISI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遵照增进各国科学文化交流的宗旨而免费提供的信息管理软件。WINISIS有单机版、多用户版、JAVA网络版、中文版等。它是一款技术先进的数据库建立与维护软件。WINISIS既能支持书目数据库、事实与数值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同时也能支持全文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一个软件能同时支持上述三种数据库,这是其它同类软件很少具有的功能。
  WINISIS原本是面向图书馆建立书目数据库而设计的,因而具有优良的专业性能,它的字段是可变长的,可设置重复字段与子字段,每个字段可以有不同的索引方式(索引方式达九种之多),具有截词检索、布尔检索、位置检索、字段限定检索、全库顺序扫描检索等检索功能,有索引词词典(每词之下有文献量)的显示并可据此选词检索,用户可设定和修改检索结果的项目及其次序,对检索结果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并可对全库或命中记录进行ISO2709标准格式的输出与输入。在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如ILAS)下建立的数据库可与WINISIS数据库进行交换数据。   WINISIS书目数据库的这些性能,是至今为止其他软件所不能比拟的。 WINISIS可建立各种规模、包括特大型的数据库。WINISIS软件可建立的数据库数目不限。每个库容量最多可达3000万条记录,每个记录可设置多至1000个字段(描述项)。这种巨大的容量,可以适应数据库不断增长的要求。当前我国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容量最大的一般是百万条或数百万条,可以说, WINISIS的3000万条的容量对于特大型库的建设是足够的。[7]
  WINISIS采用IS02709的国际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库内的数据能与其它系统通过国际标准格式进行交换,从而能与世界数据库建设的主流接轨。这有利于我国与其它国家合作建库。
  陈光祚教授大力推荐WINISIS,他个人即用此软件成功建立了个人知识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
  3.3.2.2社会性软件“E划通”
  社会性软件的运用,国内一些比较先进的图书馆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实例。最具实效的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E划通”。这款软件是一种面向个人和研究团队进行文献调研的免费信息工具。主要用于文献调研过程中科研素材的发现、收集、组织、分享和利用。通过“一键式”(鼠标划词\快捷键)操作将文献调研中所需的服务(检索、摘录、评注、分享等)嵌入到应用“现场”,并将此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片段进行知识化组织和管理。系统围绕具体的研究主题,从文献调研应用入手(研究综述、动态快报、基金申请等),面向文献调研中知识发现、收集、利用全过程,提供集成化文献检索、知识点摘录、标签标注、異地同步、专业词典查找、团队协作、报告制作等工具集。主要功能:知识单元摘录、摘图、文献检索、文献知识管理、团队协作文献摘录、分享个人数据、同步自动构建、文献摘录报告、在线词典查找。这两款软件皆具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求的专业性。[8] 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应用界面,构成个人化的网络工具,用户通过软件的链接可直达本地知识资源数据库,从而进行智能交互,而SNS、My space等社会软件毕竟是大众化社交娱乐软件,专业功能明显不足。
  4.结语
  民族高校图书馆为用户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并嵌入社会性软件,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来说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服务社会化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一个基本发展方向,也是民族高校图书馆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用户信息市场的活跃和不断成熟与完善,民族高校图书馆不可能置身于当前信息社会之外,运行机制要调整,服务功能要延伸,服务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方法、手段亟待创新。这里所说的服务资源不是针对资源本身,而是就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服务选择与新型服务资源的应用这一整体搭配组合而言。任何一个馆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民族高校图书馆只有把握用户个性需求、主动拓展服务范围,才能逐步缩小有限文献资源与无限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使社会化服务之路越走越宽,才能将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这样馆藏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即成为一个活跃的健康的有机生长体,无疑民族高校图书馆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cc03f12866fb84ae45c8dbe.html/2013-4-26
  [2]王翠萍.国内外图书馆My Library用户个性化服务系统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4(3)
  [3]李铮.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变革与创新[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0(2)
  [4]李书宁等.类My Library个人数字图书馆构建方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8(2)
  [5]陈光祚.论网络时代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5(12)
  [6]郑陈律.图书馆SNS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
  [7]陈光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管理软件WINISIS在中国推广的巨大意义[J].情报科学,2003(10)
  [8]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主页[DB/OL]. http://eclick.las.ac.cn/dts20_web/2013-4-26
其他文献
前几天开会,我遇到了以前的同事小刘.小刘四十出头,平时挺注意保养的,可这回见她却脸色发白、无精打采,说话都有些上气不接下气.我问她“怎么了”,她叹了口气说,“孩子最近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