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效应”考验社会定力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则寓言故事中,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变成“咕咚来了”的惊恐。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最近在成都、廣州等地,“砍人”传言引发的“咕咚效应”,同样很是值得深思。
  有心理学者分析,一个传言唬得不少人撒腿就跑,这种行为属于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越是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越需要有关部门保持定力、镇静施策。不实传言“遇真即化”,密织公共安全防护网,用事实击碎传言;迅速提供权威信息这颗“定心丸”,用真相跑赢谣言,就能有力遏制“咕咚效应”蔓延。在成都,“街上砍人”的网帖出现半个小时内,当地公安部门就用官微辟谣,使公众情绪逐渐平复。
  另一方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现象也不容忽视。三人成虎,一旦没有冷静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邪不胜正,假不成真,最可怕的是自乱阵脚。不要听风就是雨,把得住方向、守得住底线,我们的社会才会有足够的定力,才不会有“咕咚来了”的恐慌。同时,对那些故意制造谣言的人也要坚决打击。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陈久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有8年的上山下乡经历.1978年进入上海豫园和今天大不一样,他只是在商场里卖家电,做采购.到了1985年,他已经成熟为一名经理.他的能力显现于这样一个事实
1919年12月,罗家伦作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前往上海展开学生团体串联;不料想,在美丽的黄浦江畔,罗家伦竟然就此邂逅了张维桢,引出了一生的爱情传奇。  那是当时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一次集会,罗家伦虽然貌不惊人,但是,他是当时名声远扬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更是在当时大学生中间争相传阅,这篇简洁而慷慨的宣言激起了全国学生的爱国热情。罗家伦一出现,就在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激情澎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暂付款发生额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资产中存在着一个不合理的现象——暂付款所占比重过大。作为高校资产的一部分,如何有
那年,她20岁,像春天枝头上新绽的桃花,鲜嫩而饱满。她自小学戏,在剧团里唱花旦,嗓音清亮,扮相俊美,把《西厢记》里的小红娘演得惟妙惟肖。他32岁,和她同在一个剧团,是头牌,演武生,一根银枪,抖得呼呼生风。  台上,他们是霸王和虞姬;台下,她叫他老师他教她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功,一板一眼,决不含糊。她悄悄拿了他的戏装练功服,在料峭的寒风里搓得满头大汗,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旗帜一样飘扬着,她年轻的心,也
物业管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只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的行业在中国也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这个行业处于一种争议很多、问题很多的行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和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圈的构建和整
目前已经证实谷氨酸(glutamate,Glu)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递质[1]。然而 ,谷氨酸在耳蜗信息传递中作用如何呢?过去的电生理实验、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 及分子生物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