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共空间的罚与教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和自觉并非从天而降,而需要各方面的引导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热门话题。其实,公共空间禁忌是个复杂的话题,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们来看看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
  许多国家在维護公共空间禁忌时,会采取罚款、甚至比罚款更严厉的措施,显得毫不手软。比如荷兰,在安静的公共汽车、列车和地铁车厢里是不允许大声打电话、接电话的,如果在列车的“安静车厢”接电话,可能被罚款55欧元,倘在公共汽车上使用手机,而被司机认定干扰了自己的注意力,或被其他乘客投诉“可能干扰司机注意力、影响乘客安全”,就可能被课以80-120欧元罚款。
  但在很多国家,“以罚代管”从整个公共空间禁忌管理范畴上看,仍然是少数的、局部的。且即便在实行罚款的地方,也存在着争议和反复。
  如在英国,许多舆论、公众对各地市镇当局繁琐、苛细的罚款则例感到不便,认为不尽合理。不少人指出,这种细如牛毛的罚款对规范公共空间禁忌行为固然有所帮助,却也给行政执法部门带来巨大压力:严格执法吧,要管的事和人实在太多,不但疲于奔命,也会造成公共开支的大幅上升,并影响对更严重社会问题的管理;网开一面吧,有法不依,岂不是比无法可依更糟,一旦规范、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在更多国家、城市、场合和范畴,公共空间禁忌的维护和遵守,依靠的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公众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对公共道德的自觉遵守。
  如在许多城市,“按信号过马路”已成为习惯和默契,即便刚上学的孩子也知道不能在红灯时过马路,更不能随意乱穿马路;开门时让女士先行、主动替后面的人扶门,这些“公共空间惯例”根本不成文,但在很多地方是约定俗成的;在不少城市,公交车辆上并无明文规定不得吃东西、不得大声喧哗,但大多数人却能自觉遵守;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国家,很多野营、野炊的场所平时根本看不见什么管理人员,但人们往往也能自觉遵守“规矩”,不吸烟、不饮酒,结束活动时将所产生的垃圾清理干净。
  道德和自觉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养成,而需要各方面的引导,许多国家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
  首先,要通过各种公共规则,让遵守公共空间禁忌规则者感到处处方便、事事顺利,而不遵守“规矩”者则处处别扭、寸步难行。
  如按序排队,“窗口”服务人员对“加塞”者都会“另眼相看”,让他们非但不能“超近”,反倒成为最后一个获得服务的人。
  其次,设法让违反公共空间禁忌规则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迫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许多发达国家城市都规定“行人路面优先权”,不管行人是否违反交规,公共车辆都需让行,但这些城市也同时规定,如果违规的是行人,一旦因不可抗力果真出事,行人自己要承担全部责任。
  再如针对公交逃票者,不少国家并不主要依靠罚款,而是通过个人信用系统“扣分”的方式进行约束,在信用社会,一旦个人信用分数被压低,申请各种贷款、报考各种资格证明,都会处处碰壁,弄不好违规者就会买不起房、开不起车、上不起学,如此一来,谁想图一时方便,就不得不多掂量一下了。
其他文献
摘要:情感教学,主要是要求老师从学生的情感方面为突破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用积极的情感状态去鼓励学生,当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营造出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效率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教育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學校教育注重对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