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板底下出新闻 只做嫁衣不坐轿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刻,掌声响彻会场。
  7月17日,云南教育报刊社写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校长、专家、作者群英荟萃。
  《云南教育》优秀作者、《玉溪教育》主编、“玉溪市优秀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杨争鸣应邀上台,和与会的160名校长、教师分享了他的精彩讲座——《怎样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引起听者的共鸣,博得满堂彩。
  一身汗水两腿泥
  杨争鸣,是《云南教育》的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作者队伍中勤奋又多产的一位。
  他当过老师,担任过玉溪市教育局局长秘书、玉溪市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玉溪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主任等职。这些为他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基层和师生是每个教育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之根和情感之根。”这是杨争鸣认的“死理”。
  10多年来,他一身汗水两腿泥,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走到基层一线,走进师生生活和心灵世界。他先后深入70多所中小学探访,采访过考察访问玉溪的美国、英国等国官员,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调研玉溪教育时,也能看到他在现场采访的身影。
  在玉溪这片教育热土上,他的足迹遍布村村寨寨、山山水水。
  时间和汗水凝聚成一篇篇有生命力的、讴歌玉溪教育改革发展变化的文字。他撰写的新闻、论文和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有的作品还获得全国、省级一等奖。他撰写的消息、工作通讯、人物通讯等近400篇。如今,他的近25万字的作品《聚焦教育》已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在如溪流一般过去的工作、生活岁月中,杨争鸣奋力舀出一勺勺清水,把这些经历、体会和成长过程,撰写成文与读者分享。这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自信的升华,是人生金秋的收获。
  甘愿年年做嫁衣
  1999年,杨争鸣受命担任《玉溪教育科研》主编。虽然他从事过多年的教育工作,但编辑对于他还是个新行当。选择从事编辑工作,学习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第一要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做到“专”“全”“博”才能胜任。
  为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他认真研读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语文教育发展论》等教育改革的书籍和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的走势,自学了编辑学、摄影技术。在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读本》的学习以及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的同时,他还参加了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举办的全省内部报刊主编人员培训班的学习,通过了《政策法规》、《编辑业务》和《校对业务》的考试,三科成绩优秀,取得了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颁发的内部报刊主编人员上岗证书。
  阅读党报、党刊,收看电视新闻是杨争鸣每天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他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作家蒋子龙对于编辑工作的体会是“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许多资深编辑的感受也是如此,做编辑,非常枯燥,艰辛异常,是帮别人做嫁衣的工作。可杨争鸣认为:做好教育刊物的编辑工作,把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潜心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凝结或渗透在所编辑的教育刊物中,服务好教学,服务好教师,服务好学校,这正是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2002年底,杨争鸣担任《玉溪教育》(2003年起,《玉溪教育科研》与《玉溪教育》“两刊合一”,刊名为《玉溪教育》)主编。他坚信,办好教育杂志对于推动玉溪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办出一流的刊物,甘当“水泥柱里的钢筋”,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
  为了提高办刊质量,杨争鸣虚心听取各方各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玉溪教育〉编辑部管理办法》、《〈玉溪教育〉编辑部规则》、《〈玉溪教育〉编辑部编辑人员守则》,以及《〈玉溪教育〉编辑部四项问责制度》等管理措施。他对原《玉溪教育》进行了改版,增设了“编辑部传递”、“德育天地”、“班主任视角”、“学校管理”、“课改前沿”等10多个栏目。在版面、栏目和内容上都做了全新的设计。
  如今,12年过去了,《玉溪教育》一步步迈上新台阶,从小树苗长成了大树。杨争鸣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在主编这个岗位上鉴定成色、出谋划策、加工润色出一篇篇精品而后推向社会,真正成为教育作品的“助产士”和“护花人”。
  杨争鸣主编的《玉溪教育》5次被评为“全国教育内部优秀期刊”一等奖。他还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会”秘书长、会长。2008年,他被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特聘为“云南省报刊出版评审专家”。在办好刊物的同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工作,参与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撰写过大量的教育科研论文、教育新闻作品,把自己的研究物化的成果送到基层,送到学校,以授课的形式,传授给教师,让教师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玉溪市优秀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玉溪市‘两基’工作先进个人”。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杨曙光) 近日,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在云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标志着该中心正式落户云南。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的10个国家级对东盟国家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是国家级援外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目标是实施农业科技和高等教育“走出去”,为东盟国家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贺信中指出,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落户云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
期刊
《云南日报》消息 近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青团贵州省委、全国32家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国酒茅台·国之栋梁——2012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捐赠、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捐赠、启动仪式上,茅台集团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每人5 000元标准,资助2万名考入二类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为加快推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云南省教育厅与光明日报教育部联合举办“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大家谈”主题征文活动。8月13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新闻发布会在昆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10余家媒体的大力支持。征文
期刊
一、孔子的分类有问题  把作家、学者、媒体人、知识分子等等,都简称或统称为“文人”,实在很扯淡,也很糊涂。比如,你能说顾准先生是文人么?那简直就是亵渎!  文人从来就不是“荣誉称号”。文人相轻,文人无行,也都不是什么好词。所以,要简称,得称“文化人”。最好,是细分。这事孔子老早做过。他老人家的主张,是分为君子与小人。这两个概念,可以区分“品类”,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也
期刊
暑假期间不曾翻书的学生,上学后会在阅读上滞后,形成“暑假滑坡”。  美国中小学的暑假,通常在5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这长达3个月的假期如何度过,是个大问题。和国内不同的是,在美国南部或者中西部地区,很多孩子一放假就被家人“放羊”式散养着,或是去度假,或是参加各种夏令营。  关于暑假作业有无必要布置,布置什么内容,需要布置什么分量,美国的研究者、学校和家长一直存在争议。1998年,《独立学校》夏
期刊
暑假,本该是快快乐乐放松一番,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却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闹心事”。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随着家长对假期补课、上各类兴趣班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逐步放松手头的“缰绳”,却也引发了对孩子们“放野马”后在安全、学习自律性等方面产生的担忧。尤其是面对近日在微博上热转的《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100事》这一让孩子们“就是要玩得开心”的教育理念,更是让不少家长陷入“传统暑期过法”与这一“舶来品”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杨曙光) 近期,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首次特岗教师招聘专场报名会在云南师范大学联大校区举行。招聘会现场,全省79个县6 873个特岗教师岗位虚位招贤,应往届毕业生不约而至,踊跃报名,期盼能圆梦讲坛。据统计,仅昭通市就有800余名毕业生报名。  去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的武鹏飞已在昆明一家实力雄厚的私企工作一年,他说:“现在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错,但不稳定,这次看到昭通市要招1
期刊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歌儿唱到这里,10岁的邓小丽被问及“现在思念谁”。她垂下眼睛一阵沉默,又用左手撑住额头摩挲几下,闭着眼睛,停顿几秒,然后把手撤下笑着说:“没有。”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他们有个共同的称谓:留守儿童。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董场镇的邓小丽出
期刊
日前,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发微博称:高考“状元”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社会预期相差甚远。据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约2 000多名高考“状元”,现在没有一个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罗厅长的“发现”,引起媒体关于“状元”的又一阵热议。  其实,高考“状元”职场表现这一话题由来已久。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经过对1977~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
期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680万人,创历史新高。6月以来,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备受关注。  热门专业就业趋冷、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高学历就业难……记者日前走访上海、江苏、重庆等地高校发现,在总体就业率超过90%的局面下,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值得重视。  报名时热门,毕业后为何就业“趋冷”?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