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君公主墓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戍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舍身为国、远嫁西域的女子是西汉时期的细君公主。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拜谒了细君公主墓。
  细君公主墓坐落在乌孙山系的夏特大峡谷谷口,距夏塔古城约8公里,西接哈萨克斯坦国,北扼奔腾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汉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10米,底径40米,是乌孙草原上规模最大的古墓之一。我站在约5米高的细君公主墓碑前,只见石碑上刻着“细君公主之墓”六个大字。 墓地坐西朝东,十分幽静,四周青草葳蕤,鲜花争艳;依山傍水,气势雄伟,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当年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的动人情景,历史的天空在这里定格了一代公主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西汉前期,中国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当时汉朝处于建国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稳,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和亲”,“冀以求安边境”。然而,匈奴一方面通过和亲,得到了大批财物,另一方面又不断侵扰边境,对西汉进行军事掠夺。到汉武帝时,经过60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为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此远遁漠北,使“漠南无王庭”。
  汉与匈奴之战,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但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与汉朝抗衡。这些国家是匈奴的重要经济支柱,汉朝当时只有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期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乌孙王猎骄靡年老,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 不愿移徙。随之,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年),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乌孙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天马,深得汉武帝的欢心。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汉元封初年(前110~109年),乌孙再遣使“以马千匹”为礼,聘汉家公主为妻,汉武帝选定江都(今江苏扬州)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出嫁猎骄靡。
  刘细君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其父刘建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他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 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细君的母亲以同谋罪被斩。父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不久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稍长,细君即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大公主。可是,她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国破家亡、父母双失的痛苦,多年来,父亲的罪过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因而她总是处处小心、郁郁寡欢。
  元封三年(前108年)的某一天,一纸诏书改变了细君一生的命运。汉武帝命她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这意味着年仅16岁的细君公主今后将永远置身异域。塞外荒凉,颠沛流离,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一旦远嫁就成为永诀。而历史使命已经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只有义无反顾地受命西进。
  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盛装的细君在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恋恋不舍地上了车辇。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一路上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
  


  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纪其 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其中“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吟之令人心酸。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歌载舞。猎骄靡见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亦遣女妻昆莫(乌孙王号),昆莫以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贵)。乌孙国毕竟临近匈奴,离汉室太远,匈奴女后嫁而为左夫人。此时的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自幼长在深闺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对塞外生活的适应。匈奴公主骑马如飞,挽弓射雕,驰骋草原;而在江都富贵之乡长大的细君公主却很不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加之语言不通,与昆莫猎骄靡沟通困难,更有匈奴嫁过来的左夫人为敌,其悲愁艰难可想而知。然而,作为汉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关系着大汉边疆的安宁,于是“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的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每隔一年,汉朝还派使臣带着帷帐锦绣等前往探视。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但身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边陲,满耳只闻异族语言,满眼都是异域风光,只能在梦里见到江都绮丽的南方景色和长安繁华的都市风光,想起自己的身世,感叹命运的悲凉,她常常抱着琵琶,唱不尽幽怨之情。
  细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乐理。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宋·苏轼《宋书达家听琵琶声诗》:“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唐·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郁闷已久的细君公主走出夏宫,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苏夏特河谷。远处,乌孙山巍峨矗立,山中墨绿的塔松、碧绿的青草、 枣红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衬下美丽而生动。河岸上生长着蒲草,蒲草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猛然抬头,一对天鹅由西向东缓缓飞去,撩起汉家公主强烈的思乡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望着天鹅越飞越远,几年的痛苦凝结成诗行一泻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帐篷)为室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ú,天鹅)兮归故乡!”当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后,“天子闻而怜之”,但是为了汉王朝的社稷江山,汉武帝又怎能让细君回来,遂一边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前往乌孙慰问,一边勉励她安心边塞,不负王命。这首《悲愁歌》,如泣如诉,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收入汉诗,被称为“绝调”。因歌词中有“愿为黄鹄”之句,又被称为《黄鹄歌》。
  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年老昏花,但却精明,细君公主的哀怨乌孙王怎能看不出来?按乌孙的礼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为了细君的幸福,也怕将来莫测的变化可能对细君不利,猎骄靡思前想后,决定在自己生前将细君嫁给他的王位继承者、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虽是乌孙国的传统习俗,但在汉族人看来,却是违经背义、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恳求汉武帝,一旦猎骄靡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内心也产生了怜悯之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视眈眈,为保中原安宁,与乌孙的结盟必须坚持下去。于是汉武帝回书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虽然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两年后,猎骄靡病故,由于猎骄靡的儿子早亡,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乡成疾,不久即忧伤而死,年仅25岁,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细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由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骤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又由皇室公主成为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夫人。她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可以说她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个命运多舛的江都才女,香销玉殒于伊犁河畔。每当朔风掠过荒原,发出潮水般的呼啸时,她的芳魂也许会忆起遥远的广陵涛声。也只有在这时,她的“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梦想,才能在意念中得以实现。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沧海桑田,周而复始。如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古乌孙国故地,古乌孙人是伊犁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哈萨克族中至今还有叫“乌孙”的部落。他们主要居住在伊犁河谷昭苏县一带,细君公主的故事在这里流传甚广,被当地传为“民族团结”的楷模。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6月,由细君公主的家乡江苏省援建的汉家公主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位于伊宁市江苏路口,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汉代风格建筑群落。纪念馆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为主线,反映了汉中央王朝在西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几千年来中国历史长河中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2005年10月,新疆国际旅游节开幕之际,国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几经考察,初步考证夏特大峡谷口的乌孙古墓群的其中之一便是汉家细君公主之墓,并立碑纪念,也算是对细君公主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我静静地站在墓碑前,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段苍凉的历史并没有湮灭,而是千古流传。细君公主虽不曾征战沙场、杀敌立功,也不曾著书立说、明典治国,但她以华夏女儿的努力和奉献,以拳拳报国的忠心和热情,依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即使数千载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终难磨灭。
  (题图:细君公主塑像)
  ——————————————
  作者单位:新疆昭苏县委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不仅记录下了绚丽的中国古代文明,而且其书名之奇特,其含义之丰富,为世界文化史所罕见。书名是书籍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与旨趣,
美术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直接作用,它使人更充实和完善。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Art education plays a direct
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国(法治);另一种是专横非法、为所欲为的方法,即以人治国(人治).要法治还是人治,这是任何政治体
摘要:《周易·系辞传》总论《易经》大义,是《易传》中哲理化与思辨性最强的篇章。但是,这并不妨碍其依然蕴含有丰富的经验思维的因素。文章通过对《系辞传》中有关八卦起源、观象制器、大衍筮法、太极、阴阳、道等概念与四种圣人之道、三材之道、居安思危意识等问题的考察发现,《系辞传》也是具有某种经验属性或带有某种经验色彩的。  关键词:《系辞传》;观象;取数;直觉;归纳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根据我国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主要表现为十个方面.
百年潞河,巍巍庠府,含着书香之气,透着自然之韵。这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里有鲜活的生命流动,钟灵毓秀、鸾翔凤集。这里的教育精髓是倡导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唤醒学生内动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与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充满魅力的社团活动是潞河中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潞河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潞河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的叮叮话剧
期刊
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识别与把握关键性成功要素开始rn大凡成功的咨询企业,都能在一些关键性因素方面把握得很到位,或者说它们在这一领域做得超越于竞争对手.从战略视
文学社社刊《潞园》原名《潞河年刊》,1988年,神童作家刘绍棠学长为母校文学社题写了刊名“潞园”,新一代的文学社也因此得名。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潞园文学社有专职教师辅导,多名语文教师参与,又聘请著名作家王梓夫等为校外特别指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学季刊《潞园》给潞园学子提供了驰骋才华的最好舞台。文学社不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在《潞园》上,还帮助才华出众的学生出版他们的作品。20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