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理当是当今未成年人的精神面貌,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着一些需要努力和改进的空间。
  透视现状,有着这样一些常规表现:
  1、漠视日常礼仪规范,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在现今的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能看到有学生不遵守作息时间、看见老师回避、语言不文明、行为举止粗鲁、衣着打扮追求标新立异、终日沉迷网游、厌学逃学、上课静不下心、作业没心思做、考试作弊……种种现状习惯令人担忧。
  2、爱慕虚荣,缺少诚信。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的负面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经济意识越来越浓,渐渐偏离学习生活的方向,注重吃喝、穿戴、交际……过早地成人化,失去学生应有的淳朴和可爱。随之而来的是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比如有的孩子不愿刻苦学习,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分数,欺骗老师和家长,还有的没有经济实力却又想表现自己,用“善意的谎话”为自己辩解。
  3、少道德自律,知行脱节。
  “2004—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积极健康的,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符。如中小学生都把“诚实”列为第一重要的品行;道德规范中,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公民应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善待动物;拾金不昧;国家危难之时报效祖国哪怕献身。但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面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显现出一定的重个人利益的倾向。看现状,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宽己严人,知而不行,知而不完全行,甚至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
  4、崇尚“自我”,个人主义突出。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中心”,包围在两代人的宠爱中,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自私,对老师对长辈缺少应有的尊重,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5、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
  面对新科技、新信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未成年人接受的信息量较过去大了很多,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不断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课业日趋繁重,父母期望值增高,但是同学之间缺乏沟通,老师、家长的说教或包容导致缺少未成年人自己的思想。做事急于求成,一旦未达目的,不是抱怨就是退缩,缺少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浮躁、偏执或软弱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直接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上。
  这种现状是谁造成的呢?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一味去责怪,而要从我们成人方面思考,反思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症状是否有我们的原因?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思想深处去重视这些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如何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关涉人世的、与每个人的人生直接相关的范畴,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个人“为人”之事的道理和意向、行为的形成不会与生俱有,它要通过教育学习、实践感悟才能逐步确立和形成。
  那么如何进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现在我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在成人阶段之前,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直接,内容更丰富。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通过父母的言行接受社会规则,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灵上,影响他们的人格。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如何看待金钱的作用,在逆境中如何对待得失……都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父母能不能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没有一颗平常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很难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周围群体和社会。大凡个性开朗的孩子,多得益于“乐观父母”的熏陶;举止粗鲁语言不文明往往也受其父母影响;性格偏执暴躁或懦弱的孩子也常常是受父母简单粗暴教育、沟通较少造成。“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容易造就“问题少年”。
  其次,现代家庭构成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两代、三代几口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 对孩子娇宠、溺爱;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家庭出现了,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竞争激烈导致工作压力增加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庭多了;单亲家庭增多也是一种新现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于家庭教育中对应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能由此而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的责任推卸到社会,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不但有“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说法,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然而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众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比如,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现在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却在丧失。据某报报道: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万名中学生中挑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我们经常能听见这样的计算:洗一个碗五毛,倒一次垃圾1元,帮妈妈拖一次地2元……家长主动让孩子把劳动和金钱挂起钩来;还有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成了最低等的代名词。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更有的是用劳动惩罚孩子,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而劳动对塑造一个人的健康人格却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是因为,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珍重亲情、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的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整理房间、洗衣服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却给了孩子一份责任心,一份自豪感,这样的孩子才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热爱生活,体贴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学校教育对青年道德人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现在未成年人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我们该反思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德育教育实效不佳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究其根源,是因为道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或相悖造成的。
  当今竞争意识激烈,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活动空间空前广泛。他们主体意识突出,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也更甚。为回应这种时代的变化,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未成年人的现实生活,帮助未成年人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想法并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考虑他们的兴趣、个体差异。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因为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内容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教材深奥——学生听不懂;德育教育的目标设得虚空,在学校中所接受的价值观无法应付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缺乏感召力;德育教育方法上采用的是灌输方法,教育还是照本宣科,《思想品德教育》《公民》等教材讲完了事——学生被动接受……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理解和参与带来困难。为适应新形势,品德教育必须关注、研究和增补现代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的内容,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引导青年的日常生活,如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如何与人相处,怎样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以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针对未成年人知行脱节的状况,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如果只停留在纯道德的层面上会使学生觉得是“圣人说教”,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小道理”切入。将要求未成年人遵守的道德规范细化:诚信可细分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落实在实处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习,卫生);团结友爱(平等公正对待自己及他人,关心信任他人,不猜忌不揭短,坦诚容让,乐于助人);守纪可细化为遵守课堂纪律(包括上课、听课、下课三部分),遵守集会纪律(包括学生大会,升国旗仪式等),遵守校内公共场所纪律(包括班级教室的卫生,公共财物,宿舍卫生,文明用餐)……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也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从教室到宿舍,从上课到自习,从开会到考试,从用餐到休息等应该有着具体规范,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用直观的典型事例说话:利用“广播站”“读书会”“宣传栏”以及各种学校活动针对某种现象开展评说、讨论,惩恶扬善,使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优良的品质。
  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把正确的道德取向不断灌输到未成年人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青年现象问题的引导,如重视互联网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封堵色情等不健康信息,在社会上发起“放心网吧”,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关注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歌曲、图书的展演展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让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对未成年人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教育。
  其次是优化舆论环境。在培育道德人格时,正确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舆论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会通过个人意识转化为人格的组成部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帮助未成年人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鞭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及观念,褒扬社会中的公正、正义。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如党的生日、青年节等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组织夏令营、去革命圣地参观等活动把教育内容融入生动的课外活动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教育未成年人,让他们并不是仅仅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作评价;在正确的舆论与个人的道德理念发生冲突时,使其道德人格中的自私、狭隘、不稳定逐渐为宽广稳定的道德人格所取代;利用“广播站”“读书会”“宣传栏”等各种学校活动有针对性地使其接受良好道德的熏陶,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其优良的品质。
  除了这三方面的努力,还要加强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自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说明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道德自觉的过程。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向内心世界下功夫,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如果缺乏这种自律,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能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道德教育就会失效。道德人格的培育应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自律精神,需要严于解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自律精神,就会感到混乱、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正确选择。
  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应是多方位的帮助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变性、反复性、渐进性和实践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依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采用正面疏导和因材施教的方针,坚持传授同实践相结合、舆论与自律扬相结合,真正重视并认真进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达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则国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其他文献
结婚以后,忽然发现他有很多小坏习惯,比如在卧室里吸烟,吃饭的时候说笑话,穿着拖鞋上街,衬衫没有熨烫就穿着上班,公众场所不会小声讲话,这些细节贯穿了整个生活,离我理想中的时尚优雅的生活状态相去甚远,我愤愤地指责他庸俗。  他也不恼,笑着反驳,你那样一丝不苟的生活方式我还不敢恭维呢,像做秀一样,看着都累。不化妆不能出门,不洗澡不能上床,我给你端了一杯水,你要说谢谢,弄得我像酒店大堂里的服务生。我陪你去
期刊
从她记事时起,大舅就好像不是这个家的人。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刚被收容所送回了家,和街上的叫花子没有多大的区别。外婆在屋里大声地骂,他蹲在一旁小声地哭,像受伤的小动物。那么冷的天,身上只有一件破破烂烂的单衣。门口围了一群好看热闹的邻居,对着他指指点点。   不多久外公回来,一见他这样子,就跑到门背后去拖了一根扁担出来,劈头盖脸地向他打去。他“嗷嗷”地叫着,却不敢躲闪。爸爸冲上去抢外公手里的扁担
期刊
好人会上天堂,那里没有伤害,也没有离别,那里肯定会有车来车往,也会有人来人往。  愿我们先走的亲人们、朋友们在上面一切都好。    今天去了大姑家。三年前,他们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的二哥)死于车祸。感觉上,这场变故完全改变了两位老人的生活。他们一个变得沉默寡言,一个变得絮絮叨叨。苍老的速度,我都不敢正视。那年二哥刚刚结婚,拉着老板、老板老婆和我的二嫂开车从北京回家,四个人,只回来了三个。  其实,人
期刊
在所有的外国学生中,对中国文化最感兴趣也体会最深的,我认为无疑是日本学生。我班上的宇贺同学造句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亲,反过来,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孩子。”我说,古代是这样的,而现代已经变成相互学习了。要学好真正的中国文化,还是要从古代文化、特别是从文言文入手的。  给东京大学的两个班讲过古诗格律后,我布置了一些练习。其中一项是“续写”。我在黑板上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请学生续写下句。答案
期刊
  
期刊
虽经赵本山力荐,他的徒弟小沈阳仍没上央视春晚,不过网上流传不少他的视频,包袱不断,掌声和笑声也不断。他的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成为比“为什么呢”更好笑的一句话。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固然是一句俏皮话、玩笑话,但细加咀嚼,却让人悟出其中的几分无耻和残忍,不由让人生出几分胆寒和恐慌:“走别人的路”,当然是分享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但不因此感恩和回报,竟然反而要“让别人无路可走”,岂
期刊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但,其实,以这样的体征来判断是不是龙的传人极不准确,比如,日本人、韩国人都如此。所以,以示区别,一定还有别的东西做支撑。比如,文化。  比如,日本的菊与刀,大韩民国的泡菜、影视剧、韩服,中国的龙凤等。中国人爱拿龙做文章,先挑两件近的说。  前些日子,“华夏第一祖龙”风波,整得动静挺大。  投资者的想法相当好。中华五千年文明离不开龙文化,可是至今没有一条物
期刊
笔者是南京人,虽客居京城多年,但对家乡的事还是十分关注的。日前,从《现代快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实在不是滋味,不由发出一声叹息:如今做好事真的那么难吗?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天上午,南京市民魏女士在路过解放南路时,发现一位老太太瘫倒在人行道上,口吐白沫,老花眼镜和毛线帽摔到了一边。面对倒地的老人,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小心翼翼地绕道而去,竟没有一人敢上前搀扶。魏女士犹豫再三,最终找来
期刊
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男同事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同事,于是他每天早晨上班的路上都给她买来两个奶油面包作早餐。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后,那女孩真的被这男人所感动了,于是她就成了他的情人。  三个月时间,每天都给心仪的女人买奶油面包。就是待自己的老婆,怕也不会这样每天坚持的吧。  我刚认识燕儿的时候,大概也是有每天坚持买两个奶油面包的韧劲的,可显然燕儿不是只满足于奶油面包的女孩子,很快我便发现她对于我口袋里那点
期刊
丁竹君,1959年11月生人,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现在是湖北省美术院专职画家,他的画作均以山水为题材,在绘画方面展示出他独特的艺术灵动,给人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兼容之美,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艺术追求的高远情怀。      一、浓烈的金石味加入了人生智慧元素    丁竹君的作品,总是满目颜色扑面而来,触时悟得已其间。读者看到作品时,先是对画作的深藏异矿,值得品味加工。细读来那笔触飞檐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