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颐康园印象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xiaoq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冬后的日子一天天冷起来。
  小雪款款走近了,绵绵阴雨往人的心上洒,情绪没有了阳光。混沌的世界里,村庄、街市、河道、田野、树林都在打瞌睡。小车穿行在梦里,我也朦朦胧胧地。
  司机小张叫醒我时,车停在一栋大楼里。
  嗨!这是什么楼!洁净明亮的花岗岩地板,光影倥偬。宽敞的走廊,清明上河图、松竹梅菊、白鹤凤凰奔马等名画以缤纷异彩和形象语言阐释着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张择端、郑板桥、徐悲鸿、克劳德·莫奈等中外名家的才艺精神都在这里抖擞。全景式落地窗,拉幅式山水图案窗帘,天花板吸顶灯,琳琅满目的灯饰,富丽堂皇地点缀着宏大高阔的建筑。浓醉的古香古色,热情的现代派风格,夸张的未来派构想,交融成多角度多层次多姿多彩的和谐情调。
  我的精神为之一震,半个月来的雾霾一扫而光。
  福寿颐康园是由常德市政协委员、法制民宗委兼职副主任杨挥钧先生担纲办起的市首家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是市委、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民生项目。其养老功能覆盖医院、健身、医保、食堂、商务、影院、娱乐、体育、旅游、宗教、老年大学、老年工厂、户外场所和临终关怀等项目。占地25.45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综合养老大楼、居家养老大楼、康复医院大楼三种格局。其新颖、独特的设计和设备领先同行,可容纳1600张床位……在中央大厅里,小张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
  户外冬雨淅沥正好,院长不在家也好,小张可以带我先随便溜溜自由看看。


  院里的白衣天使,一位推着高龄轮椅老人到院内超市去,一位搀扶着佝偻的身子走向医院。她们和我擦身而过。
  忽然前面传来一阵叽叽呱呱的声音,是棋牌室的。几位白头翁围着一张桌子正在观棋论战。一个说马要这样走,一个说应该先走炮,一个说看不到三五步别乱说。锋芒性语言不减少壮爽性的青涩,让执棋人有点手足无措,成了傀儡。
  走过棋牌室,一位老奶奶拉着小张说:“我的事儿忘记了没?”“哪敢呢!”小张说罢,从衣袋里拿出一把剪刀递过去。老奶奶接在手试了试赞道:“这才是正宗剪纸剪刀。”原来老奶奶是位剪纸高手,她剪的窗花、年画颇有名气和卖点。她要发挥余热,要求为养老院培訓剪纸骨干。
  小张刚介绍完老奶奶的故事,手机响了,他要去接一位老人。
  我继续行走在走廊上,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散发着诱惑力。是墨香,悠悠的墨香!我追着墨香往前,进到一个书画室。有位老者正在条桌平铺的宣纸上笔走龙蛇,草行法像。他精力高度集中,没有注意到我来,我屏气敛声地暗自观赏,只见其字横竖撇捺,拟以大道,点钩折提,布以细谨,运笔之老道,就如他们头上的白发,若非久经风霜,积淀年华所能达到,于是禁不住失声赞叹:“好墨宝!好墨宝!”
  听了我的话,他只是随口应付了一句:“哪赶得上周大侠、曹大侠、刘老呢!”说罢,继续运笔,当我是又来串门的同龄。不过,他所说的大侠我知道是常德本土的,一位是周用金先生,他的书法剑拔弩张哆哆气,魔力洞达招招绝,颇得书圣之法而又有新悟,享誉国内外。一位是曹儒国先生,流墨连绵疑游龙,婉转翩跹似迅鹰,兼有欧阳询、赵孟之妙。这两位大家都是关心福寿颐康园且给予了文化支持的人。
  至于刘老是谁?我还陌生。后来在杨院长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一幅落款他大名的字画才知道,刘老就是市委党校的刘普金教授。他的字画为章草风格,书写的是他的诗作:“博爱情深添福寿,养医护保冠颐康。创新理念彰奇绩,‘五老’方针育倔强。”字苍劲潇洒,诗质朴厚醇,渗透着对老龄人、养老院及其养老事业的深情。
  园里老人说,刘老年逾90,是福寿颐康园老年大学的特聘教授。他为霞满天,桑榆不晚,笔耕不辍,余热若蒸,创作了不少诗词书画作品。他把自己作品集《长锋诗书选》送给园里,把《风华正茂》和送给杨院长的那首书法诗作以正楷字体打印出来,赠送给园里的每一位老人。鼓励老人们在福寿颐康园除了幸福地安享晚年,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做,要老有作为,以“为”养寿。
  进入另一栋楼的走廊时,要经过一段十多米长的露天结合部地面。细心勤快的雨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帘幕,我想冲过去,但又犹豫了一下。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声音从雨幕里钻来,让我停止了脚步:“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这是《诗经·郑风·萚兮》,从一个苍老的声音里出来,如心河淌出的血、似梦里飞出的魂,濡进我的感情,是寒冬的温度,是岁月的沧桑。我寻声而望,见声音来处:一付轮椅,一支拐杖,一袭白衣。坐轮椅柱拐杖的,都是苍头老人,那穿白衣的,敢情是陪护女子。他们都背朝我,面向围墙上装有不锈钢栅栏的窗口。窗外,一派疏林,落木飘飘,似乎从远方而来,又向远方而去。远方,模糊在雨雾里,缥缈,深邃。我猜想,念这诗的老人,是失去妻室的鳏夫?是没有孩子的孤人?不然,眼前的景致怎么会触动出如此情绪……
  我正胡乱猜想,又一个嗓门亮起:“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是苏轼悼念他的恩师欧阳修的《西江月》词,被这个嗓音念来,抑中有扬,抑在悼念处,扬在豁达中,颇似苏子情怀,与“萚兮”心结对接起来,对于前者,或是认同,或是同情,或是开脱与劝慰。
  这是精彩的借景叙怀,又是巧妙的对诗解结。其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深在其中。我想他们必有不凡经历,不便掺和他们的感情,只能一旁聆听,神会他们,心敬他们。
  只听苏词念罢,那个女子说道:“老爷爷,还是‘杨柳春风’‘梦’好!到了我们这里,自有杨柳春风梦,自有‘唱和’人。‘倡予和女’?我们与您一起‘唱和’啊!”亲切温柔的语气,是一种孝道春风,也是生出好梦的意蕴。
  “好解!好解!”柱拐杖的老人拍起手来。   “算是吧——极是!”坐轮椅的老人迟钝一瞬,也拍手。
  好一番文化交流,文化是沟通心灵的使者,交流是相通相融的前提。福寿颐康园虽说是养老院,却卧虎藏龙。这龙虎精英,在老人中,也在陪护里。
  我正在内心里感叹着,开餐铃响了。我的手机也响了。
  老人们纷纷向餐饮厅走去,我跟在后面,他们有些是自理老人,拿着自己的碗筷。有些是半自理老人,由陪护员扶持。还有轮椅老人,由白衣护理推着。他们各有各的餐饮区域。
  杨院长等在餐厅门口,等在门口的还有执行院长钦左芬女士、副院长孙惠芳女士、严维贡先生。他们见到我后握手、寒暄,然后向餐厅内走去。
  我们从饭菜橱窗经过,这橱窗有十几个,每个都有几种品类,荤素兼备。老人们拿着餐具,从一个橱窗到另一个橱窗,按口味挑选自己的最爱。不能自理的老人则由陪护员按他们的需要打菜打饭。原来他们吃的是自助餐。钦女士是老人餐饮的主管,她说:“人道众口难调,我们会尽量去调,让老人吃饱吃好。”为此,福寿颐康园特请国家级营养师制定了《老年人科学饮食方案》,配备有十四个荤素水果和粗粮细粮,使不同口味的老人能够按需餐饮。
  第二天,农历节气小雪,但无雪,雨也收场了。阳光煦暖柔和。
  我一早起来,拉开凸出居室的三面拉幅式落地窗帘,站在七楼,放开目光的广角镜推拉摇移,云蒸霞蔚,天地灿烂。这才注意到福寿颐康园的几栋大楼兀然耸立在一个平旷开阔处,临视四野,揽收风光。千顷稻田在她背后留着稻浪滚滚的记忆,百亩芦苇正摇白首。张臂环抱而来的沾天湖、柳叶湖荡漾着碧波,蓝天、白云、太阳、青山争先来湖镜照影。渔鸥、白鹤成群结队地巡回院落合唱生命之歌。太阳山群峰的灵秀,经过柳叶湖度假村绣过来,在福寿颐康园大楼的每个窗口挂起生机勃勃、气象鲜活的画卷。热闹的常德市市井,繁华的紫气送来祥瑞。附近闻名遐迩的湘雅医院、植物走廊、湿地公园、高尔夫球场、“太阳山高速公路”入口,四围辐辏而来,使这个绝佳的位置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景色怡人。
  天意设芳址,德政重晚龄。在这里建养老院颐养老人,就是把老人置身到了仙境。
  早餐后,杨院长挤出时间带我浏览外景。
  在大院正门的广场,我们向升旗台上的三面旗帜行注目礼。这三面旗帜,中央旗杆高擎的五星红旗,昭示着福寿颐康园的信仰和理念。
  五星红旗右首的“院旗”,以红黄为主打,黄色底面衬托着红色“孝”字和圆形图案。从心理学上讲,黄色温和,红色热情。这昭示着养老事业的要求和理想,即“孝”在心中,方能态度温和、内心热情,服务圆满。杨院长如是说。
  左首是“院徽”。天蓝底色衬托着一个颇具创意的“福”字。“福”字的上部是屋面形的天盖。右边的构件“口”意变为“寿”字;下底“田”顶托着“口(寿)”。左边的“示”旁意变为人。“福”字的各个部首含有不同的象征:天盖象征房屋(家庭);“口(寿)”处尊位,象征老人;“田”象征经济基础;“示(人)”立根于“田”,手扶于“口(寿)”,象征对老人的赡养与关爱。四个象征意综合起来,统辖在大圆里,点缀在“蓝天”下,是否形成了一种必然的逻辑?是否从某个角度阐发了中华养老文明的特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人在大家庭里的社会关系,不是普天下的伦理关系与寿辰关系吗?院徽给人的心灵启示不就是“福寿颐康”的宗旨吗?
  顺院内左侧的通道往里走,来到福寿颐康园花园。花园里首抢人眼的是红花岗岩造型的“菊花亭”。杨院长走到“菊花亭”边说,这是以母亲的名讳命名的。母亲的名字带一个“菊”字。
  提到年过六旬的母亲,杨院长油然而生感激与敬爱之情。他说:“母亲不仅慈爱子女,而且继承父德,乐善好施……”


  杨挥均印象最深的是幼小时候的一天,父亲干活天黑回家,端起桌子上留给他的一大碗饭正要吃时,门前来了一个衣衫褴褛、手持脏碗的乞丐,颤颤抖抖地站在暮霭里,年龄看上去不少于70,聋聋哑哑,可怜兮兮。父亲顿生怜悯之心,忙请进屋,坐到桌边,将饭菜分了一半给他。乞丐边吃边流泪。饭罢,乞丐竟然开口说话了。原来,他姓韩,家乡河南遭受旱灾,体弱多病且失去亲人的他衣食无着,只得乞讨延生。他装聋哑是为了行乞方便。他走千家落万户,没少受屈辱,心已麻木,像今天这样请进屋坐在桌边吃饭还是行乞以来的第一次,所以才开口说话。乞丐说完,就要下跪谢恩。父亲连忙扶住说:“你如果愿意的话,就在这里住下。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我们有吃的你也有吃的。”还当场叮嘱小挥钧称他“韩爷爷”。就这样,乞丐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
  父亲后来又引来一位高叔叔。高叔叔也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为生计从慈利来澧县打工,不料坐骨神经病发,后又患上青光眼,丧失了生活能力,父亲扶来家里,延医就药,使他的病情漸渐好转,后又被蛇咬伤,命在旦夕,又是杨家将他送到医院诊治,才得以活命。
  父亲53岁时,不幸因公出事故逝世,丢下孩子和两位义养老人。母亲义无反顾地一肩担起。除照料孩子外,继续义养之责。
  杨院长说,他参军复原不久,来常德创业,母亲鼓励他开拓养老事业。他遵循慈母心愿,在常德柳叶湖畔的万寿村首建了“万寿老年公寓”,接来韩爷爷和高叔叔,同时也接来周围的孤寡老人,母子从此在养老岗位上兢兢业业,艰辛探索,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赢得党政领导和民间团体的大力支持,并且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和专业人才,养老院的规模因此扩大为现在的“福寿颐康园”。
  韩爷爷在他们义养了二十多年后,以九十天年的长寿终于养老院。高叔叔得到良好的调养,身体日渐硬朗,现在还能为院种菜弄饭。
  杨院长说到这里,我想起昨天在和院里的老人、员工闲谈时他们提到过,福寿颐康园的养老态度和服务风格受到杨院长的母亲直接影响。近十年来,杨母总是把院里老年人当自己的父母,全身心地照料他们,特别是对患病或有功能障碍的老人,更是无微不至。现已88岁的胡思远老人,行动不便,杨母一直为他熬药、喂饭、梳头、剪指甲。原常德浦沅机械厂的党委副书记樊哲信老人,在万寿老年公寓已住七年,杨母侍之如父,缝补浆洗,端茶倒水,照料细微。为了照顾91岁的李幺妹老人,就和她住在一起,热天为她打扇(她不能吹空调和电扇),冷天陪她睡觉。下雪把她的双腿抱在自己的怀里。公寓里有老人逝世了,杨母就按民俗给他理发,抹洗,换上新衣新鞋,化上美妆,然后跪地悼念。   杨母除了行动上热情,感情上也亲切。她称呼老人,出口就是“嗲嗲”“婆婆”“爸爸”“妈妈”,那自然的乡音楚调,就是自己爷爷奶奶父母的贴肉亲昵。
  杨母待老的态度和风格首先感染的是杨挥钧。杨挥钧不仅像母亲那样伺候老人,而且将母亲的待老态度上升为院里职工职业素质修养的内容。要求所有职工,包括管理人员,在公司管理层面,是上下级管理关系,但在服务对象层面,就是“孝子”(孝男孝女)。这也许是“院旗”的来由和初衷。
  今天,杨院长在菊花亭前的一番讲述,又令我十分感动。我心里感念: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在我眼前的主人公身上,又增添了“父母之仁以及子女之仁”的内涵和光彩。看来人的善举,并非一念之生,一时所悟,乃基因所承,家风所习。
  走过菊花亭,我细心品味花园的景物,只见银杏摇叶迎寿,松柏劲动长青。
  茶花含苞藏红,菊花芬芳正浓;草甸翠微欲醉,铁树展叶傲风……
  从铁树旁走过时,一位银发老婆婆从我身后插过来,将手里的几块废铁放在铁树根部。我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老人说:“养树!铁树要铁的!”新化口音,声音洪亮,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我问她多大年龄了,她双掌举起,屈下一指:“90!90了!——你是澧县的吧?我在澧县住了八年。女儿在那里当过会计……”老人健谈,性格开朗,思维清晰。她还说来这里三年了,这里是她的家。
  花园里的老人渐渐多起来,他们扭扭腰,伸伸腿,活动筋骨。这里是他们的!
  正要离开花园,眼光忽又落到前面的几块晚霞红花岗岩屏风上。屏风上镌刻着毛主席的书法诗词,分别是《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行草笔法,神灵飞扬,大气磅礴,诗词内容励志昂扬。我想,这些攀登岁月高山的老人们看后有何感想?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生命历程后,在这里“众志成城”,抱团养老,是否仍然是“风华正茂”的今朝“风流人物”?园主人良善,其用意可知矣!
  来到福寿颐康园的围墙。围墙实际上是回廊,回廊的外边是墙体,墙体上有窗子,沿墙一路放着条椅。里边是廊柱。预制件顶棚宽约2米。顶棚上种满蔬菜,在高楼上看回廊,是一条绿色的带子。回廊地面铺着磨砖。有老人在散步,有人坐在条椅上聊天。杨院长说,回廊整体长度490米,此数字涵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的公元纪年内,寓示真正的养老事业起航于新中国的成立,在养老院养老享受的是共产党的福祉。
  整个回廊分为几个区段,每个区段辟有文化专栏。靠大门的专栏是“党建文化”,这里图文并茂地张贴着中国共产党从南湖驾红船乘风破浪驶到“十九大”的全程彩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阶段的彩照。开国元首及以后的几届领袖和核心人物的形象照煊然醒目。
  接着是“养老文化”,宣传的是养老理念、养老常识、陪护风采,以及计生文化。杨院长说,院里老人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十分复杂,失独、鳏寡、瘫痪、失忆、痴呆等等,什么情况都有,办这个专栏,给个交流平台,很有必要。
  目前,他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忠孝文化”“华夏历史”“社会发展”“时代风貌”“诗词文化”等专栏。
  “你知道为什么要辟这些文化专栏吗?”
  “从大处说,就是为了让老人在这‘尺寸’之地,能够放飞思维,横跨几万里,纵涉数千年,阅世览物,激发精神。小而言之,就是诱导老人回溯历史,重温自己走过的路,重振当年拼搏生活与事业的气慨,注入乐观能量,坚定延长生命长度的信心。”不等我回答,杨院长说。
  嗯!精神养老、文化养老!很好的创意。
  “你知道为什么要设这些窗口吗?”
  杨院长又自问自答:“院里乾坤小,外面世界大。你到这些窗口看看!会有什么感觉?”
  什么感觉?沿着回廊依次看窗口,窗外:日光投幻影、蒹葭摇古风、落叶恋故土、枯荷恋雨意、远山入小轩、湖水泊云烟、高楼擎蓝天……一窗一景点,一窗一画幅。人在画中走,人走景物换。窗窗有新意,境界各不同。如果四季看下来,必然是荣有荣的风采,枯有枯的韵味,总是情趣,总是陶冶,这不正是老龄人极其需要的精神营养吗?
  还想继续看下去,却见几付轮椅在我眼前推过,轮椅上的白发和推轮椅的白衣,在金色阳光下相映,和谐成祖孙情。
  他们要去哪儿?突然前面歌声响起:“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男中音,浑厚。杨院长告诉我,这是老年歌舞团的活动开始了。他们在准备元旦节目。福寿颐康园过年过节都会有演出,平时也不定期地开歌舞会。都是老人们自编自演的。老年艺术团甚至还走出院门,走上街头,展现自己的风采。
  前面歌声不断,掌声不断,老人们亮嗓唱他们最喜爱的歌。这些歌,唱自于他们“风华正茂”的年代,已是伴随终生的情感。现在唱来,是对人生美好的珍惜与向往。
  我的手机又响了。执行院长马耀舫先生回來了。我们有约。
  马先生的办公室在5楼。坐电梯上去时,看到电梯内有一张标示牌:1F伊斯兰教、2F佛教、3F道教、4F基督教、5F天主教。心里奇怪,养老院设有教堂?
  马先生告诉我,我们养老,为了尊重和满足不同层面、不同信仰、不同个性、不同经济基础的老人的需要,采取的形式和类型是多元的。目前,我们主要创设了专业化医疗养生养老、医保“农合”养老、职业化福利型养老、义工“储蓄”型养老、独立自由型居家式养老、“祖孙乐”亲情化养老、老年文化型养老、自然山水环境养老、“候鸟式”老人接待中心等方式。
  至于宗教信仰个性化养老,我们考虑的是人的心理规律:人一般在年轻力壮时,总是心力向内,不信天地鬼神,相信凭自己的力量奋斗拼搏可以开辟生活道路。到了70、80,年老力衰了,体弱多病了,渐渐心力向外,开始寻找客观因素安慰自己。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说教可能成为部分老人的选择。对于这些老人,与其局限,不如开放,让他们在一种精神安慰中度余生。也许他们在亲身体验与比较中会获得真知——养老的本真还是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福祉。
  这是一个有创意的尝试。尼采说过,人可以追求虚无,但不可以没有追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宗教脱去藻饰的衣服后裸露的还是哲学。衣服是为“不了解”的人做的。对于“了解”了的人来说,按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就是“解决了”生命的问题。譬如说,道家对生命的阐释是“易”,佛教对生命的阐释是“化”。“化”不是毁灭,而是流动与变易,就如黄金化形塑形一样,物质是不灭的。这一点儒家也同意,儒家“赞天地之化育”,是主张生命“随化任变”的。这不是中国的儒道佛在哲学上的统一吗?至于其他宗教信仰,说生命之生与灭,是轮回在“神赐”与“回归”之间,其实还是流动与变易的问题。如果“了解”了宗教里的生命哲学,不就是“解决了”佛教所认为的对生命不祥的“我执”态度吗?让有宗教意识的老人通过宗教途径了解生命,至少不会消极地停止生命步子,也不会因“我执”而忧虑生命的必然结果。
  由此看来,福寿颐康园试行的这种养老方式,是具有合理性的。
  下午,从福寿颐康园出来时,再次凝视挂在院门口体现他们养老初心和价值理念的牌子:“为社会分忧,帮家庭解困,替子女尽孝,给老人造福。”深深感到,他们的养老境界,已突破物质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在福寿颐康园的养老方式和养老系统里,失独老人可以重享天伦、轮椅老人可以“浏览”天下、失忆老人可以续新“系统”、才艺老人可以再续风采、多病老人可以力争康复、鳏寡老人可以抱团取暖、耄耋期颐可以高攀岁月。老人在这里享受的医养,除了衣食无忧、住行不愁、有病不怕,还能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为、老有所尊。这种养老模式,不能不说是一个人应对老龄,或一个社会对待老龄的优化方式。
  在去车站的路上,再次回看养老院,只见满天阳光,一轮红日挂在楼顶。绿水青山,白鹤歇于老树。有笛音飘来,牵肠挂肚。于是占诗一首:
  朗州最美夕阳红,
  情乐颐康福寿丰;
  得意苍生造化好,
  德昭盛世厚仁风。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座小城,或因水患、或因匪祸,竟在谜一样的“镇遏海曲”中呱呱坠地,分渤海之沧浪,取冀瀛之部分,便成就了沧州。一晃五百年,一晃五百年,一晃就到了现在。因水而漂泊摇曳,因水而生生不息,因水而舒展蓬勃。  水生万物,沧州是临了海也临了水的,九河汇聚注定了移游,大海、河流、鱼、盐,乃至杂技、武术都是游动的符号,渤海、京杭大运河、通京官道加之平畴千里的沃野满是动的态势。沧州始于饶安,历阳信、清池(旧州)、胡
期刊
当落日的余晖即将消逝,青黛色的烟霭已急不可待地笼罩了整个旷野,莽原上的沟沟壑壑顿时模糊起来,宏阔渐沉的夜幕正在徐徐拉开……  此时,田间劳作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拾掇了农具,顶着灰黑的夜色荷锄而归,卸下枷套的耕牛蹄疾步稳地踏走在熟识的小路上。临近村口,房前屋后的树叶随风沙沙作响,牛儿傍着它的主人,三五一搭伙,四六一成行,在暗色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就像皮影儿似的。大人们匆匆进村,行走间夹杂着
期刊
很多年前,就听说百色有个地方叫罗村口。在右江区阳圩镇,往走西边一点,就是云南。  因为工作的缘故,“认识”罗村口已七年有余,但我却没到过这个地方。地处滇桂省区结合部,扼云贵高原南麓,居剥隘河与谷拉河交汇处,西接云南富宁县剥隘镇。群峰连绵,河溪纵横,云贵高原的余脉延伸,位百色市三大地貌分区之中部右江河谷区的剥隘河谷。  百色历史悠久,但交通发展缓慢。据《百色市志》,清百色通往云南仅一条驿道,即从百色
期刊
落花,潺溪,山涧,清明。  十二岁的时候,在乡下,在田间,油菜花映得满眼是金灿灿的世界,心里便觉得暖。玩耍间与伙伴时常跑到玫瑰田去玩,每片玫瑰花瓣,黄的,红的,白的落了一地,用竹扫把一扫就是一畚箕,到后来大家都把扫玫瑰田当作苦差事,扫好之后顺手倒入田边的澄溪中,千红万紫的玫瑰花瓣霎时铺满河面,往下游流去,偶尔我也能感受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忧伤之美。  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花开花落的情境,也许是岁月的
期刊
四十年足够漫长,在岁月的轮回里又极为短暂弹指一挥间,但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  岁月匆匆带走了我的青春,但带不走我对露天电影那深深的记忆,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平时夜暮降临,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只能聊聊家长里短,我们这些娒娒(儿童)也会缠着大人讲故事,而难得一次的露天电影,也是一道精神“盛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家里还没有电视,电影院的票价又贵,是有钱人经常出入的娱乐之地,吾家比上不
期刊
希望成功,希望胜利,希望考取好的成绩,而那希望往往都是美好的,成功并不是想一想便可以实现,但如果一旦有了希望,你便做下去,那希望便会在你的身边安家入户,与你一起欣赏那美丽的风景。  希望如导游,成功是那最高顶峰,成功虽然遥远,但只要心中有了希望,你便在它的指导下走向成功。虽然一路上有嘲笑,有讥讽,还有不解。但这些都是浮云,只要你满怀着希望与坚强,一定会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你会
期刊
每一段时光,每一种经历,每一次相遇,每一个别离,都是人间至美之事,时光游走,催人向前,肆意拉扯中依旧同过往渐行渐远。月台上的身影拼尽全力也抵不过火车飞驰,远去的背影,风干的泪痕,名曰匆匆。我们忙着相遇,忙着相识,忙着离别,忙着开始,却唯独忘了道一声珍重,在人潮中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挟裹着前进,不知去处,不问来路。  生活总是这样,在日复一日里,夹杂着丝丝甜味,如同草莓味的夹心糖,平淡无奇中裹着些小温馨
期刊
余秋雨说,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的确,他们把一个又一个荒僻所在,变成胜景,引得后人爬山涉水去探访那久存心底的故乡。然而,我对汉阴心生向往之情的,大概是一首今人诗作,“山雄水奇秦巴地,最先得知春消息。一夜东风花似海,遍地黄金天下奇。”冲着这首诗,我去了汉阴的双河口镇。  时令正值早春,掠过车窗的群山还没变绿,小河怯生生的,缓缓流淌。然而,毕竟
期刊
在《中国文艺》2005年12月的综合版上,刊有我市作家李靓近作《给幺妹》一文,读罢荡气回肠,令我久久不能释怀,不由得又于当晚多次深读大作。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以眼睛亲近鲜活的艺术生命,抵达诗意浓郁的文心。  文中“幺妹”与作者数十年的情意,在该文中艺术般的涌现,如《给幺妹》一文中所言“二十年的友谊,二十年如烟往事,似潺潺溪水沁润我的心扉,似欢乐曲,轻轻地荡起我心海涟漪……”  作者用她极富抒情性
期刊
春日阳光有了些许温度,可风依然紧俏,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始终不敢尝试与春的对峙。经历了最疼痛最寒冷的冬天,草木该是舒枝展叶的时候了,但似乎仍未从伤痛中扭转过来,在凛冽中依然肃穆着冬日的银灰,严严实实。或许,它们如我一样谁都不愿尝试这种尖锐的料峭,而我,坐在光阴里,寻找斑驳的阳光,来取暖自己。  一定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在那个不大的农村小学里,夕阳安静地伏在西墙上。学生老师大都回家了,校园静悄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