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比较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一中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9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水平、肺功能变化及鼻炎、哮喘记分。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IgE、ECP、IL-5水平和鼻炎、哮喘记分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喷组治疗后肺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虽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吸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由(2.04±0.45)L提高到(2.47±0.54)L,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由(72.73±5.59)%提高到(75.42±5.94)%;FEF25%-75%由1.69±0.52提高到2.06±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FEV,由(2.32±0.56)L提高到(2.76±0.58)L;FEV1/FVC由(73.80±4.17)%提高到(76.04±4.49)%;FEF25%-75%由2.09±0.45提高到2.34±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采用SNK—q法进行两两比较,认为鼻喷+口吸联合组治疗后FEV1与鼻喷组、口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失访9例。结论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经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三种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可以明显缓解鼻炎及哮喘症状,在症状记分和血清学检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观察
【摘 要】
:
目的观察比较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一中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9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水平、肺功能变化及鼻
【机 构】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五官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乌鲁木齐83005
【出 处】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9年4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近25年来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82至1987年和1997年至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发病年龄12—62岁,平均32.1岁;颅内病变与耳部病变均为同侧。耳部病变中,中耳胆脂瘤12例,非胆脂瘤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例。颅内并发症中,大脑颞叶脓肿6例次、小脑脓肿4例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该病在小儿耳鼻咽喉科临床中较常见,是儿童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一般认为,小儿OME的发生与咽鼓管结构和功能不良、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近来也有研究提示胃食管反流是其可能病因。比较本定义于传统分泌性中耳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传
患者女,60岁。因右耳间断性流血水伴听力下降及进行性耳痛2个月于2006年3月10日入院。既往无耳流脓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1℃,外耳道深部有黑色新生物,鼓膜标志不清,颈浅淋巴结及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未触及。CT示颞骨占位性病变,颞骨部分骨质破坏。MRI示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向上累及中颅底硬脑膜。术前于外耳道取新生物活组织检查,
第一个H1-抗组胺药是Anne—MarieStaub和DanielBovet在研究一种药物的肾上腺素能拮抗功能时,偶然发现这种药物同时对豚鼠具有较强的抑制组胺作用。H1-抗组胺药的发现是治疗组胺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不同学者先后合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H1-抗组胺药,按其合成的先后依次为(择其主要者):苯海拉明和氯苯那敏(扑尔敏)几乎同时于上世纪40年代问世;
患者男,64岁,发现鼻尖右侧肿物7年。查体:鼻尖右侧近肤色光滑类圆形肿物,质中,直径约1.5~2.0cm,无触痛,无渗出。患者7年前发现鼻尖右侧肿物,绿豆大小,无疼痛及渗液,当地医院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皮脂腺瘤”。半年后在同一部位又长出类似肿物,且逐渐增大,无疼痛及发痒,无破溃及渗出。2008年1月在我院用高功率CO2激光切除肿物,伤口愈合好,无出血及红肿。病理示:大汗腺腺瘤伴深部局灶性肌腺
例1 男,41岁。听力下降4年,耳鸣,耳闷,反复右侧面部无力3年,入院前4个月再次出现右侧面部无力。专科检查:右侧外耳道充血,鼓膜紧张部充血,光锥消失。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House—Brackmann分级Ⅵ级。声导抗为As型曲线。纯音听阈90—100dB。颞骨CT示:右侧颞骨弥漫性骨质破坏,以颈静脉窝处为著,其内为软组织影填充。右侧骨性外耳道内亦可见局限性突出软组织影。面神经管迷路段扩张,水平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主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约占喉癌的93%以上。虽然目前已经采取将手术、放疗、化疗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式,但由于肿瘤远处转移、局部复发、耐药等原因仍有部分病例因治疗无效而死亡。因此,对喉癌的生物特性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研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