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选准联系点,启动思维
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就必然给理解新知识造成困难。所以,在学习新知时,学习要选准与新知密切联系的原有知识基础,从而启动思维,主动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例如,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我根据有关知识,设计了3道联系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吸取了哪些思想?(2)它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不同?(3)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何进步作用?通过以上新旧知识联系,铺路搭桥,启动思维,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后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本质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民主的、进步的,有利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这样珠珠串连,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历史网络,又可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想象力,拓宽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引回历史现状,形成历史表象,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以便学生更好地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长征的经过时,我把“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几个重要经过写在黑板上,让几个学生结合电视剧《长征》、地图及自己的想象讲讲长征的全过程,然后点出这些过程刚好体现了红军长征中克服的各种艰难险阻,即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的分裂危机、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极度匮乏。这样长征精神也从中折射出来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三、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
好奇是每个中学生都具有的天性,教师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在课堂中创设既适合积极思维,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起他们的兴奋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围绕问题动脑筋,且动到点子上。例如:在讲到“大跃进”运动这一难点时,我特意上网搜到了1958年的《人民日报》,并在课堂上读了《人民日报》中关于“大炼钢铁”及“农村汇报粮食亩产12万斤”的报道,再让同学看“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都拉不动”的画,最后让同学说说对这些事的看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抢着发言。一个同学说:“哗,一个萝卜千斤重,真是一个奇迹。”另一个同学说:“全民大炼钢铁真是一个壮举啊!这说明‘大跃进’运动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但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一致认为:大炼钢铁劳民伤财,粮食亩产12万斤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我们应该吸取这个经验教训。上述问题由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因而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深受教育,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步入人生提供一些借鉴,真正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作用。
四、寻找对照点,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能使学生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这一优秀的思维品质,善于寻找问题的对照点,然后围绕这一对照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努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课堂氛围,以使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辨别、探索中,提高各种思维品质。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科技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本上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再引用鲁迅的话:“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然后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相反却在欧洲结出划时代意义之果?从中揭示了什么问题?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由于这些材料和问题对照点鲜明,学生的思维很快从这些对照点发散开来,说出了很多独特见解,对此我都一一给予分析,肯定其可取之处。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过程中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会大大提高,这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五、设计迁移点,深化思维
“鉴古知今”、“以古论今”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能够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认识问题的深刻所在。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迁移性问题设计的最佳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例如,讲“南京大屠杀”可联系东史郎提问:“东史郎为什么要站在中国人一边来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日本最高法庭为什么又要判东史郎有罪?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等等。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教育提高。这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
(本文于2009年荣获泉州市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
一、选准联系点,启动思维
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就必然给理解新知识造成困难。所以,在学习新知时,学习要选准与新知密切联系的原有知识基础,从而启动思维,主动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例如,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我根据有关知识,设计了3道联系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吸取了哪些思想?(2)它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不同?(3)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何进步作用?通过以上新旧知识联系,铺路搭桥,启动思维,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后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本质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民主的、进步的,有利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这样珠珠串连,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历史网络,又可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想象力,拓宽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引回历史现状,形成历史表象,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以便学生更好地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长征的经过时,我把“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几个重要经过写在黑板上,让几个学生结合电视剧《长征》、地图及自己的想象讲讲长征的全过程,然后点出这些过程刚好体现了红军长征中克服的各种艰难险阻,即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的分裂危机、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极度匮乏。这样长征精神也从中折射出来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三、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
好奇是每个中学生都具有的天性,教师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在课堂中创设既适合积极思维,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起他们的兴奋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围绕问题动脑筋,且动到点子上。例如:在讲到“大跃进”运动这一难点时,我特意上网搜到了1958年的《人民日报》,并在课堂上读了《人民日报》中关于“大炼钢铁”及“农村汇报粮食亩产12万斤”的报道,再让同学看“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都拉不动”的画,最后让同学说说对这些事的看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抢着发言。一个同学说:“哗,一个萝卜千斤重,真是一个奇迹。”另一个同学说:“全民大炼钢铁真是一个壮举啊!这说明‘大跃进’运动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但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一致认为:大炼钢铁劳民伤财,粮食亩产12万斤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我们应该吸取这个经验教训。上述问题由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因而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深受教育,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步入人生提供一些借鉴,真正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作用。
四、寻找对照点,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能使学生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这一优秀的思维品质,善于寻找问题的对照点,然后围绕这一对照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努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课堂氛围,以使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辨别、探索中,提高各种思维品质。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科技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本上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再引用鲁迅的话:“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然后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相反却在欧洲结出划时代意义之果?从中揭示了什么问题?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由于这些材料和问题对照点鲜明,学生的思维很快从这些对照点发散开来,说出了很多独特见解,对此我都一一给予分析,肯定其可取之处。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过程中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会大大提高,这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五、设计迁移点,深化思维
“鉴古知今”、“以古论今”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能够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认识问题的深刻所在。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迁移性问题设计的最佳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例如,讲“南京大屠杀”可联系东史郎提问:“东史郎为什么要站在中国人一边来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日本最高法庭为什么又要判东史郎有罪?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等等。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教育提高。这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
(本文于2009年荣获泉州市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