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由客观题转为主观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鉴赏评价: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新的考试说明又增加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一点,考查面更广泛。因此,注重平时积累,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学生越来越重要。而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等,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对提高鉴赏诗歌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就可以推断出这首诗为边塞诗,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诗,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
   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地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学生借助诗歌的标题从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今昔的巨大变化,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三、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学生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见流水则可能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可能表达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
   四、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学生应该了解掌握他们的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的情况,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又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再如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再如王维,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
其他文献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可见,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好书面语言,还要学好口头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交更加频繁和扩大,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对中学生的口语进行全面的训练。  一、要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说”起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说”起来呢?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的实情,个别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有机会说。教学是
期刊
现在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信息爆棚,对于文本的解读已经非常到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其运用各项技能的频率很高,程度十分娴熟。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些老师尝试着进行“问题教学”,这对于回归语文本位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促进,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相辅相成 。同时又要求,注重学生对于文
期刊
中国文学在创作上崇尚委婉、隐秀,《周易》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南宋诗人严羽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法,“弦外之音、话里有话”等说法也自古有之,“言不尽意”至今还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然而这里的“言不尽意”,不是忘言,更不是无言,而是没法言说,因为“言”还不如“不言而体会其意境”。   文学作品的这种“言不尽意”为文本解读打开了一扇窗,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师只有
期刊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解读诗歌时,如果教师仅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教师没有感情,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了。诚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广大语文教师多渠道、多层次的探索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础教育界近几年备受追捧的有“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东庐讲学稿”等,他们都重视“先学后导”“展示汇报”等环节。那么,一张“导学案”能否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否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说来,新型课堂有两个最基本的步骤:第一,创建优
期刊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网络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带来了便捷、及时和高效。然而,最近几年,一些负面网络现象的出现抹杀了网络有利的一面,片面夸大了网络不利的一面,面对90后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均是“谈网色变”。   目前,据调查:七成青少年上网目的是为了娱乐,由于电脑游戏容易上瘾,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识别取舍,一些家长又或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自我美读中鼓励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少
期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早在周朝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成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普通话。六十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发布了推普政策,制定了推普方针。八九十年代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统
期刊
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觉得捉襟见肘,事实上就是文言文积累不够,未能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文言句式方法和意义的总结和掌握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