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的健康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学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最终成为文明守纪、精神高尚的合格人才。正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所强调的那样:“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新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之语文教学本身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教师以此作为载体,极有利于美育的施行。当然,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时,要各有侧重、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可重点从语言、意境上把握。
  语言是支撑文章的基石,离开语言,文章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散文的语言纯美睿智,它们都营造了至真至善之美,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咀嚼、品味,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还可引领学生由作品的浅层深入到作品的深层,导之入境,体会作品的意境之美,从而受到美育的教育。
  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古体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壮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唐军守边将士们在西北边塞飞沙走石、雪寒风厉的恶劣环境中豪迈坚强的精神风貌。这里,诗人把“风之狂”写成了可以把“如斗”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大胆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连用,愈显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抓住作品中直观性的语言描写,激发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引导,学生定会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的目的。
  再如,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其代表作《再别康桥》(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读本必修一)中,为了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怀念之情,对诗中的意境可谓是苦心经营、倾心打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柳荫下的清泉魂牵着迷人之梦,寻梦不到,只有别离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相伴。这样就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最后诗人无奈地发出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愁叹,怅然若失之情顿时跃然纸上。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整首诗深邃惆怅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对这类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因时诱导,抓住作品中能打动读者的共鸣点,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走进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的深层,学生定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审美,要抓住作品中的主要因素——人物形象,进行审美。
  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典型丰满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活起来,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作品中的人物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主要表现为外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形象美表现在身材相貌、衣着服饰、体态行为、风度气质等方面,形象美既是自然形成的,又是社会造就的,它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的再现。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死前的木刻式呆滞,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礼教的“异化劳动”对形象美摧残的结果。而现代著名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主人公杨长雄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同情心的外在举动,正是火热的民族斗争熏陶的结果,他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富有民族血性和正义感爱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体现了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形象美,这对于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个人的立身处世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审美,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灵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民、理想崇高、品德高尚、情操美好、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都体现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时代精神。语文新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作品,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忠贞爱情等,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悲喜,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的体现。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里面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蕴蓄着崇高的品质美、境界美和人性美,教师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他们蓬勃向上的追求和正义的感情,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最后,附带说明的是,对于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审美,如说明文教学,要注重其科学美和艺术美。
  例如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课本必修五)这篇说明文具备文章的结构美,而它的制作过程又反映出艺术美,可以说该文是兼有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而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标新立异的观点及其雄辩的逻辑论证上去审美”。
  学习这类应用文,如果教师只从应用文体的角度去教学,就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固有的多种美的形态,形成智育和美育的综合效应。
  
  二、在写作训练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作文训练是培育学生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最好凭借,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愿望,青少年特别强烈。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带有模仿性和尝试性的。这些都是为将来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基础、做准备的。他们的创造欲望主要是一种对美的表达欲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为中学生创造美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的作文和文学创作不一样,是学习运用美的语言去把真实生活中的美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既要指导他们从范文中吸取美的滋养,又要引导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发现“美的眼睛”,汲取“美的源头活水”。另外,还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创造成果”作出审美评价。用美的力量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写作部分的《好奇心》这一命题作文,很多考生在作文里写道:“牛顿由苹果落地触发‘好奇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因为‘好奇心’才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好奇心’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中贯穿的审美追求。”这是在写作训练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典型之例。
  
  三、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应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辨别美丑,区别真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新闻采访,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定能引起他们灵魂深处的震撼。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耳闻目睹了灾区人民和广大官兵所表现出来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炎黄子孙的抗争精神,以及人间的真情、生命的宝贵……当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引导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自然的雄伟坦荡、妩媚恒常、无私多情,去发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的和谐统一,从而领悟到一种自然美。
  语文课外活动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集思广益、正确引导,亲临其境的学生定会在人格和气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完善、升华,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凭借教师美、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这里所说的教师美,绝非指教师的外表美,而是指教师的心灵、行为,以及自身的知识、能力所表现的一种美,可以说,不论是在何种的语文课型中,教师美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佩服。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生动的教学语言、漂亮的板书设计、形象的音乐视听和多媒体演示等去状摹“难写之景”、发挥“不尽之意”,从而使学生从中感受美。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的是,在各种教学手段中,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可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风格,它借助于声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结合运用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手段”,对学生授之以趣、动之以情、导之入境,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美感享受。教师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施行美育渗透的非常有效的艺术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下苦功提高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既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载体而作空洞的理论说教,又不能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借助语文教学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的特点,把审美教育诉诸情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真正地达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目的。
其他文献
“民生新闻”正在传播界卷起一股热潮。党报与民生新闻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党报关注民生新闻是党报性质使然,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民生新闻的选取和报道中党报更有
摘要: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许多学生却因为文化差异造成语用失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语用失误的策略,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用失误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什么是跨文化交
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宣木瓜不同极性成分对食品常见腐败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利用乳酸菌发酵后的宣木瓜制作的低涩饮料在冷藏过程中其
彩色小麦的栽培技术和一般小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其本身的特点。1播前准备及播种⑴在前期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平整土地,适播(根据品种特性浅播3~5cm)促全苗、壮苗。
摘要: 潜意识不易发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潜意识的发现、定义及其与意识的区别入手,然后着重论述了潜意识的价值及如何培训潜意识。  关键词: 意识潜意识培训潜意识    1.引言    潜意识的存在已被公众接受,它很少能够被直接观测,但它却有着巨大无穷的能量,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并培训潜意识才可以充分发挥潜意识,使我们的人
摘要: 元四家山水画是整个元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他们创造的山水画境体现了元人对心灵节操的执守。解析元四家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画面中的虚实,更是画家将自然之境化为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和艺术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元四家山水画虚实精神    元代山水画是继五代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元四家代表了元代文人画,是整个元代绘画的
摘要: 二战后人类在科技的大路上获得极大发展,但是传统的发展观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于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符合人类进步的发展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真善美追求    发展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在古代就有柏拉图、莫尔等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思索;在近代有培根、孟德斯鸠等
目的:观察麦粒灸(双侧足三里、关元、双侧大肠俞)结合中药治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探讨麦粒灸结合中药治疗对患者IL-10、TNF-α相关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
AIM To explore the induc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Solanum lyratum Thumb(ST) on human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SMMC-7721 cells through the mitochondrial pathw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胎儿脐带结扎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围术期产妇寒颤、牵拉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6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