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对立走向辩证统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曹保平,虽21世纪之初才开始进行电影的拍摄,但他的五部作品曾斩获国内外多个奖项。经他之手,两年之内就捧出了四位中国影帝,他也由此被冠之以“影帝制造机”的美誉。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曹保平一直坚持自己为所拍摄的电影写剧本。同时,他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副教授,为学生讲授影视编剧课程。曹保平努力扮演着导演、编剧、教授三种不同的角色,他的电影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视听风格,更着力于探索人性的善恶、戏剧性与纪实性以及严肃与幽默共生的思想意蕴。在这看似一个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中,体现的却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组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散发出感性与理性的光辉。
  一、 善举与恶行的二元对立
  由于对人性探索的偏爱,曹保平往往将故事放置于犯罪、悬疑、侦察、警匪的叙述框架之内。他认为,只有当人物处于险象環生的危难关头,将对象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才最能凸显出人性的复杂与幽深。他所导演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都具有掺杂着善恶、正反两种因子的复杂性格。他尽量避免塑造性格简单划一的扁平人物,而是着力刻画性格复杂双面的圆形人物。纵观其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影片中没有十恶不赦的大反派,亦没有毫无缺陷的烂好人,在人物内部往往是善与恶纠缠、坚硬与柔软并存。
  首先,曹保平塑造了一批形象复杂、但同时真实可感的犯罪嫌疑人,其代表人物有《李米的猜想》中的毒贩方文、绑架犯裘火贵与裘水天,《烈日灼心》中的强奸、杀人犯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以及《追凶者也》中的偷车贼王友全和杀手董小凤。值得注意的是,固然这些罪犯无一从法律的制裁中幸免,得到了其应有的结局,但曹保平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并未将重心放在人物结局的讲述上,而是放在了驱使罪犯犯罪和赎罪的心理机制及行为之上。《李米的猜想》中的方文利用农民工赚钱的急切心理,迫使他用身体当转运毒品的工具,从中牟利。而在这肮脏罪行的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他对女友李米的深沉爱恋。他想要出人头地获得女友父母的认可,成为毒贩以后,他以失踪的男友身份与李米偶遇,却为保护她而狠心拒绝相认,然而背地里却默默在城市的角落中关注着女友的一举一动,最后把赚来的钱送给了李米作为生命的最后礼物。《烈日灼心》中的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为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行,七年以来一直照顾被遗弃的小女孩,并在各自的生活中当上了乐于助人、热情善良、见义勇为的好公民,即便真相大白,他们不是真正的凶手,但他们还是选择接受法律审判,选择死亡,为的就是给小女孩一个无忧无虑和干净的未来。《追凶者也》中的小混混王友全纵然改不掉偷鸡摸狗的坏习惯,但他在女友面前展示出的却是最柔情的一面;杀手董小凤残忍无情、杀人如麻,但他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攒钱买房,和心爱之人在城市之中有一个他们的家。
  人性体现着人的道德性。曹保平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探求人性与道德,拨开人物的表象,深入内在本质,他在不违背“杀人偿命”的法律准则基础之上,指出了人犯罪的内在动因。他将镜头聚焦于乡村或城市边缘的小人物,关注出租车司机、汽修工、民工、村民在极端生存环境和遭遇下的挣扎与扭曲,完成了对底层社会和复杂人性的真实呈现,体现出对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视角。正如电影《烈日灼心》中的台词说的那样:“对和错每个人心里都有,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在复杂多变的当下社会,我们并不能用简单的“善与恶”“美与丑”二元对立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人性,它们有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对冲突,并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相互依存。
  二、 戏剧与纪实的交相辉映
  曹保平谈到对剧本选择时曾说:“我一直喜欢那种有强烈冲突、有张力、好看的故事,至少别人拿到剧本,能被吸引,能一口气看下去,这是个标准。”[1]同时他也表明,“我的故事提供一个巨大的戏剧张力,而我又特别希望演员表演的时候,能在这个巨大的戏剧张力的情景下呈现一种自然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的状态。”[2]“我是希望在戏剧化的情节构架里,呈现出纪实性的表演状态。”[3]由此可见,曹保平特别强调电影的故事性,他也擅长于将人物置于戏剧化的冲突之下,来增强剧本和影片的可看性,但他同时又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细节上能呈现出某种纪实片的质感,对摄影、演员、场景的要求可谓严苛。戏剧性与纪实性两种风格在他的电影中交相辉映,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与魅力。
  曹保平电影的戏剧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扑朔迷离、充满悬念的剧情上。电影一般都是围绕一个错综复杂、悬念重重的案件展开,观影者只能不断去猜测凶手到底是谁。导演在镜头的衔接、情节的设计上故意造成一种悬念,然后通过情节内容的不断丰富,抽丝剥茧地为观众解开谜底。其次,戏剧性还体现在正反两种力量的对抗上。无论是《光荣的愤怒》中熊家四兄弟和的对垒,还是《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中的警匪交战,亦或是《追凶者也》中的被误认为凶手的宋老二与真正凶手董小凤之间的博弈,影片中的人物始终处于你追我赶之中,营造出了一种紧张刺激的气氛。再次,戏剧性也有赖于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巧合。《李米的猜想》中,与毒贩接头的人从天桥上掉下来,“恰好”就砸到了方文的车上,后来毒贩“恰好”就上了李米的出租车,再后来方文又从桥上掉下来,“恰好”就掉到了李米的身边;《烈日灼心》中,伊警官的妹妹“恰好”与哥哥要抓捕的罪犯认识并相爱。最后,影片叙事的转折也是戏剧性的表现。《狗十三》中,原本爱护狗狗的女孩李玩,因成长感到大人世界的虚伪与残酷,不得不违心在酒桌上吃下狗肉;《李米的猜想》中,李米的男友并未失踪而是隐匿于城市的角落,走上了贩毒的不归路;《烈日灼心》中,真正的凶手并不是三兄弟,而傻子陈比觉也只是在装傻。这种结局的反转,是带有强烈戏剧感的元素。即使电影聚焦的是小人物,但曹保平仍然拍出了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的效果,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恐怖、残忍的戏剧气氛和心理感受,并用凶杀、死刑等残忍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但不可否认的是,戏剧性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客观现实之上,否则将无法在事实基础之上站住脚,更无法以合情合理的逻辑说服观众。曹保平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其电影中,仍有大量细节,才形成了影片整体上的纪实风格。在拍摄方式上,导演常常采用长镜头和手持摄影,运用更加生活化的叙事手段,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将观众带入影片之中,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场景的设置上,曹保平往往习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在边陲云南,也要求演员尽量使用当地方言,地域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在演员选取上,除了由于商业化的考量需要选用明星演员来担任主角,曹保平更擅于选用非职业演员,用他们未经雕琢的演技,来加强电影的纪实性。   三、 严肃与幽默的平衡中和
  曹保平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年龄划分上属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却与 “第六代”导演的整体风貌迥乎不同。“第六代”导演如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贾樟柯等,倾向于拍摄个人化的成长故事与青春追忆,影片大多是迷离的、缥缈的“地下电影”与“独立电影”风格。曹保平却更多地聚焦于社会,追问社会中法律与人性的关系、犯罪的本质、公平与正义以及底层人物在极端冲突中的生存状态,话题大多沉重而且严肃,将法律、犯罪、人性等问题深度解剖给观众看,在其思想上造成震撼。视听风格上,影片的色调也以深色为主,整体风格庄重肃穆,较少配乐。电影的严肃性,首先体现在导演对法律、犯罪等严肃话题的关注。在《烈日灼心》中,导演借影片中伊警官之口表达自己对“法律”的看法:“法律的权威不可动摇。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没有对错,这就是人。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强制性的修养。”这是导演关于法律与人性的深度思考。电影的严肃性,还体现在导演对底层叙事的偏爱。曹保平从未以城市中光鲜亮丽、衣食无忧的男男女女作为刻画对象,而是将目光投向隐匿于社会边缘的、蝼蚁式生存的人们,反思其生活境遇和心灵震荡。
  在娱乐至上的当下社会,电影市场中获得更多观众青睐的是惊心动魄的科幻动作片、以怀旧感伤为主旨的青春片、消费大众笑点的喜剧片以及兼具时尚与情感的小妞电影,人们或许已经不再为严肃题材的电影买账,曹保平却从创作之初就深度关注法律、犯罪、公正、人性、底层生活等严肃的主题,此类话题较为沉重,付诸于人的心灵,并且往往引人深思。但是,对此类型影片的坚守,在当下娱乐化和感官化的电影市场中是非常冒险的尝试。
  为不至于过度与大众视野产生审美距离,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处境,曹保平选择在电影中加入幽默成分,一幕幕黑色喜剧式的诙谐,让电影在表达上更有层次,不仅仅为电影增加了看点与笑料,更让人在这种黑色幽默的背后感受到电影摄人心魄的力量。综合考量电影的市場接受度和观众喜爱度,重视商业化因素,不一定要丧失掉思想性的表达,商业化和思想性这二者并不矛盾。“我觉得社会批判不是电影应该有的功能,以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为前提,都成不了好电影。所以批判一定不是《追凶者也》这部电影的目的所在,我认为这个片子能够放大的就是黑色喜剧的部分。”[4]曹保平在《追凶者也》中,设置了许多笑点,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物的夸张变形。比如,自诩为“五星杀手”的董小凤,吹嘘自己多年来万无一失,却错杀了目标,犯案后,他在路边偷了一辆车主是朋克青年的摩托,头戴夸张的牛角头盔,身着机车皮衣,大摇大摆逃离案发现场;后来他在和王友全追赶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头卡到轮船的栏杆缝隙中没法动弹……这一幕幕都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最初筹拍《李米的猜想》时,曹保平想把故事发生地点定在新疆喀什,他想突出的是边疆光怪陆离的城市风貌,他所追求的是荒野与神秘的结合,更能突出导演黑色幽默、乡村荒诞的创作意图。
  作为国内黑色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曹保平仅凭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就被称为当下电影市场中“叫好又叫座”的导演。近日,他的新作“灼心系列”第二部《她杀》宣布杀青,这无疑又是一部充满悬疑、同时又能直抵人心深处的力作。长期以来,曹保平用他的创作实践着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之道,他的电影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又突出情节的曲折和情感的幽邃,呈现着复杂的人性。他的作品屡次给中国电影界带来惊喜,这都归功于其电影中辩证存在的善恶矛盾、戏剧性与纪实性、严肃主题与幽默元素,合力构成了一个多元丰富、协调统一、动态交融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黄式宪,尹鸿.《李米的猜想》导演访谈[J].当代电影,2008(18):38.
  [2]曹保平,吴冠平.商业电影:资本与智慧的博弈——曹保平访谈[J].电影艺术,2008(5):88.
  [3]曹保平,谭政,张雨蒙.谋求主流商业片的风格化表达——《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访谈[J].电影艺术,2015(6):85.
  [4]曹保平,吴冠平.过与不过的边界——曹保平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5):19.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原乡人》在台湾作家钟理和同名小说基础上,以钟理和不平凡的一生为线索,反映了抗战期间台湾客家人面对日寇铁蹄,不怕牺牲回归原乡j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原乡情结。正如作者所说:“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体现台湾、大陆一家亲,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关键词】  《原乡人》原乡情结  电影《原乡人》是台湾大众电影公司1980年摄制的,导演李行,摄影陈坤厚,编剧张永
[摘要] 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作为越南电影的一面旗帜,用自己独特的镜头影像打破了以往美、法电影中越南贫穷、落后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柔美与残酷并存的越南。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1993年)、《三轮车夫》(1995年)、《夏天的滋味》(2000年)中,通过电影中所蕴含的理想成分与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感受到陈英雄透过自己的电影镜头对于故国越南所表达出的特殊情感。  [关键
西方文化所共尊共拥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神话与两部非说教性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奥德赛》更是以其波澜壮阔的史诗叙事,将有着英雄与人的共性的奥德修斯在英雄主义与人文主义等两个层面分别建构得立体饱满有血有肉,同时,更将英雄与人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向世人昭示着英雄性与人文性的相契与相通。  一、 英美文学与影视艺术改编中的英雄与人的共性  (一)西方式英雄与人表达的标准范式  众所周
大卫·林奇,这个世界电影史上的鬼才,一向以黑暗阴郁的电影图像和主题的游移难懂著称。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无逻辑、非理性的荒谬感,而难以把握确切的题旨。从导演的个人背景来看,1946年出生的林奇成长于西方20世纪前赴后继的非理性思想的浪潮之中,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代表思想都对林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对人的感官直觉的侧写,演化出了林奇电影中种种诡异的意象和风脉。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
[摘要] 面临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的电视媒体顺势诞生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为主旨的电视节目,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以其即时无预知的观点火花碰撞,展现不同文化的异同,让受众足不出户知天下。各领域全球化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并融洽相处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一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电视谈话节目 《文明之旅》  do
[摘要] 动画具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也为符号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研究对象。粘土动画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声音等众多表现手法。《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粘土动画富有英国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影片在探索动画符号的象征意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文精神传播等方面为中国动画的创造和动画象征符号的运用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粘土动画 《超级无敌掌门狗》 符号 中国动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再次成为焦点,尤其是长征题材备受推崇。但由于长征题材与电影艺术存在着介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间的隔阂,所以对于长征题材的影像转化面临诸多症结。对这些症结的处理,电影《我的长征》之镜像表达基本够格。本文也基于此,从叙事视角的巧妙处理,人物形象的精心设置和崇高感之于历史的重新构建三方面来阐述电影《我的长征》之叙事策略,在为受众提供多维审美视角的同时,以期为国产电影叙事表达提供可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教学环节组成。而专业实习是深入、全面了解一个专业和相关职业的最好方式。在高等学校的实习教学中,虽然实习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最好的实习方法。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实习方法也很多。但经过对自己多年来指导学生实习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社团实习法”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最好实习方
雷蒙德·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奠基者,其一生治学的卓著建树在于,针对电视所带来的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影响,有创见性地给出了基于科技与社会这一因果核心的理论支撑。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中的三观——地域观、表象观、操纵观——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崛起,虽然其基本理论仍然适用,但是,由后现代视角观察,其三观已经逐渐式微。而针对威廉斯电视理论三观给出后现代新解,对于规训中国电视理论研究,与规范中国电视产业发
《人民的名义》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作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反腐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多年的空缺,电视剧切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这一时代命题,且尺度之大、演技之精湛使得该剧不仅收视率破了中国电视剧近十年的记录,且引来了主流媒体和民众的一致好评。但与此同时,观众面对这样的“反腐大戏”到底是凑了个热闹、看了个痛快,还是真正与该剧的主创人员形成了共鸣,达到了思想认识上的同等高度?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