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中的“顺风耳”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4月22日凌晨4时,俄罗斯空军苏-25飞机在距目标40千米的地方发射了两枚DAB-1200反辐射导弹,击中了正在通话的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杜达耶夫和4个贴身保镖命丧黄泉。事后据法国专家们分析认为,俄罗斯情报机构利用装有无线电侦察设备的A-50预警机,截获了杜达耶夫的手机通信,分析了杜达耶夫电话的频率,利用简单的无线电测向法连续进行两三次定位,确定了通话位置后发射导弹。那么,无线电测向法是怎么回事?无线电侦察设备有什么神通?它们用到了哪些基本技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躲在暗处的“窃听器”
  
  人们常把侦察设备比作现代战争的耳朵。因为侦察设备在工作时,不需要自身发射无线电波就可以侦收到敌方无线电波的辐射,是无源的。就像人耳不能发声,但可以听到别人的发声。侦察设备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战场中有着雷达无以比拟的优点——隐蔽性。雷达就像战争中的“大嗓门”,虽然自己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无线电波)可以传得很远,却容易被敌方的“耳朵”听见,从而被导弹或炮弹攻击。由于侦察设备本身“不出声儿”,敌方很难发现侦察设备的位置,避免了被攻击的危险,同时又能先敌发现。这就是为什么侦察设备在现代战争中应用得越来越广的原因之一。
  侦察设备工作时像人耳一样,需要弄清楚它侦听到的“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叫作“测向”。这里所说的“声音”是个比喻的说法,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敌方通信设备的通话,发出的可能是真正能听到的“声音”——明话(没有加密的话音)或密话(加了密的话音)。在侦收到密话后,还需要解密才能获取敌方的战场情报。看过美国大片《风语者》的读者一定还记得,为降低被破译的风险,采用土著语作为密码的情景。第二类,就是敌方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一般都是加了密的数码形式。这两类信息的侦察,都叫作通信侦察(CSM)。另一类则是敌方雷达的辐射,听不到“声音”,因此叫作雷达侦察,又叫作电子侦察(ESM)。但这些方法侦察到的信息载体实际上都是无线电波信号,因此,测量它们的方向所用到的基本道理和方法是相同的,主要有最大信号法、比幅、干涉仪和到达时间差法四种。
  侦察设备在侦收敌方的无线电信号时,需要依赖天线。如果天线对某个方向上照过来的电波辐射反应最强烈,也就是接收机的输出信号最强,就表明天线对这个方向上电波的接收能力更好,我们称为“有方向性天线”。如果天线对任何方向上照过来的电波辐射反应能力相同,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强度都一样,这种天线称为“全向天线”。对于一个有方向性的侦察天线来说,接收电磁波的能力在空间的分布像一片片梅花瓣,其中一个花瓣特别长(就是“主瓣”)。当我们用它对准某个方向的敌方雷达时,侦察设备的输出就将大大强过这个天线的其它花瓣的输出,可以认定敌方雷达的所在方向。这种测向方法叫“最大信号法”,优点是简单。但是,我们事先并不知道哪个方向上会有敌方雷达,须接收天线旋转进行空间搜索,并对准雷达。如果敌方雷达在空间扫描,侦察设备的天线也在旋转,很有可能两者的主瓣始终无法相会。因此,预警机上基本不用这种测向方法。
  
  为克服上述测向方式的缺点,人们将多个天线组成一个天线阵,每个天线的指向都不同,合起来又能够覆盖全方位空间。由于天线阵中的每个天线在接收到同一无线电波信号时,接收机的输出强度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确定所侦收到的雷达辐射最有可能来自哪个方向,这就是比幅测向法。优点是同时有多个天线接收敌方的无线电波,天线不用旋转,因此,用的时间非常短。缺点是,每个天线都要有一个接收通道,设备要复杂一些。
  为进一步提高方向测量的准确度,人们发明了“干涉仪测向”法,这个名称来自于我们在高中物理中所学的“双缝干涉”现象:将一个光源从与之等距的双缝中射出,在远处的光屏上可以看到有的地方条纹较亮,有的地方条纹较暗,原因在于从双缝射出的两束光到达光屏的路程不一样,相位也不一样,在光屏上同相相加(波峰和波峰相加)的地方比较亮,反相相加(波峰和波谷相加)的地方则比较暗。干涉仪测向的道理与此类似,利用的也是波的相位。敌方通信或雷达辐射出的无线电波,本质上和光波一样,都是电磁波。从同一点出发的电磁波,分别到达两个不同的天线时,由于它相对这两个天线的方向不同,所以,走过的路程也不一样,到达天线时的相位也不一样。两个相位的差别,与辐射源(例如敌方的通信设备或雷达)相对于侦察设备的方位有关,测出差别,就测出了辐射源的方位。
  “到达时间差法(DTOA)”的基本道理与干涉仪测向类似,不同的是测到达时间差。因为如果敌方雷达距两个接收天线的方向不同,它所辐射出的电波被天线接收时,所走的路程不一样,在电波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到达天线所用的时间不一样。由于时间差比相位差测得更准,因此,测向也最准。当两个接收天线的距离(专业上称为“基线”)拉得越开时,电波到达这两个天线的时间差就越明显,测得就更准。因此,在预警机上应用时,把不同的接收天线分别放在飞机的极限位置,如翼尖、机头和机尾。
  辐射源的方向测出后,在预警机的显示屏上会显示出一条从辐射源到侦察设备的射线,端点是侦察设备,指向辐射源所在的方向,这条射线被称为“方位线”,取其英文名字字头缩写(LOB)的谐音,俗称“萝卜线”。
  美国的E-2C是世界上第一种配备无线电侦察设备的预警机,目前E-2D上的无线电侦察设备采用的就是比幅和干涉仪相结合的技术,分别用于对方位的粗略测量和精确测量。
  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时差测向技术的预警机是以色列的“费尔康”,“海雕”是“费尔康”的迷你版。由于时差测向技术与基线长度有关,可以想像,“海雕”的时差测向精度比“费尔康”低一些。
  
  交叉才能定位
  
  一般情况下,无线电侦察设备只能测出辐射源辐射电波的方向,并不能测出辐射源距侦察设备有多远,就像入耳听到一个很微弱的声音,它既可能是说话者在近处以较小的嗓门发出的,也可能是说话者在较远处以大嗓门发出的。
  为测出辐射源距侦察设备的距离,可以用三角定位法。对于预警机来说,在某个位置时,预警机可以测量出某一个辐射源相对于预警机的方向,形成一条萝卜线。由于预警机是运动的,当它飞到另一个位置再测量时,又形成一条萝卜线,两条萝卜线相交的交点位置就是辐射源所在。由于先后两次测量的位置连线及两次的萝卜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俗称“三角定位”或“交叉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三角定位法是针对辐射源固定不动的情况,如对地面雷达的定位。当辐射源运动时。如战斗机雷达,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定位,但需要获得 其它一些运动参数,目前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调谐的收音机——侦察设备对频率的测量
  
  测向是无线电侦察设备的第一大本领,第二大本领是可以对侦收到的无线电波进行频率测量。
  在进行频率测量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侦察设备的接收机看成收音机。当收音机调谐到某个我们能听到清晰声音的广播电台时,收音机面板上的频率数字就指明了这个广播的频率,这就是收音机测量频率的过程。侦察设备对频率的测量也可以用这种被称为“超外差”的办法。此时,我们把敌方的无线电电子设备所可能覆盖的频率范围看作一个很宽的门(比如说频率范围从2千兆赫到18千兆赫,相当于门的宽度为16千兆赫),侦察设备测量频率的过程相当于用一个较窄的频率范围(例如10兆赫)作为滑动的一个窗口,在很宽的门内滑动,当某个雷达或通信设备的电波信号频率落在这个窗口内时,接收机的输出会最强(就像收音机此时的声音输出最为清晰一样),这个频率就是电波信号的频率。
  超外差收音机式的测频方法只能接收持续时间很长的信号,因为窗口始终在滑动,只有敌方辐射源电波信号的持续时间足够长,才可能在某个时刻落入到滑动的窗口中。为测量持续时间很短的辐射信号,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永远处于等待状态的接收机,相当于同时开了很多窗口,不论信号何时出现,都可以落入众多窗口之一。被逮住的电波信号经过两条不同传输路径送入处理器,电波信号因不同的传输路程差异,在到达处理器时形成相位差,与信号的频率成正比,测出了相位差,就可以测出电波的频率。这种方法下,多个窗口对应多个接收支路,或者称多个信道,专业上就叫做信道化接收机。这种接收机理论上性能最好,但是设备最复杂。
  前面讲过,侦察设备相比于雷达,显著的特征是隐蔽性。此外,侦察设备还有一个明显区别于雷达的特征,就是所侦察的信号的频率,来自于什么方向,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都是侦察设备无法预先知道的。所以,不管是测向还是测频,侦察设备必须撒开一张大网,希望能够网住每一个可能来到的信号,不希望有“漏网之鱼”。例如,侦察设备的主要对象之一——雷达,有可能工作在超短波波段,波长为75厘米,也有可能工作在x波段,波长1.5厘米。而侦察设备所采用的天线,处于侦察设备的最前线,因此,要求天线必须在各个方向上、针对不同波长的电波,都要有很好的接收本领,专业上分别叫作“全向性”和“宽带性”,或者叫“宽开性”。
  
  建立“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库
  
  读者都知道,公安部门的办案民警侦察每一起刑事案件时,都会录下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并把它们放入到数据库中,以便为新的刑事案件提供对比依据。
  无线电侦察设备也需要这样工作,它将日常侦察到的敌方辐射源的“指纹”建立成电子情报库,如果在某一次作战时,截获了某一个辐射源后,会将它的“指纹”同情报库中的结果进行比对。当然,通信或雷达设备的“指纹”,指的是所采用的脉冲信号在多宽、多长时间发送一个脉冲(即脉冲重复周期),以及工作波长等信号特征。除了对截获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方向和频率的测量外,还对信号的细微特征进行分析,找到每一个可疑电波信号的“指纹”,这是无线电侦察设备的第三大本领。
  在打仗时,侦察设备的这个本领可以起到区分敌我的辅助作用。比如,通过长期侦察,知道了F-16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AN/APG-66的信号特征,而在某次战役中,侦察设备截获了一个信号,经与数据库比对,发现此时的截获信号与AN/APG-66雷达的信号特征相符,就可以判定这架飞机是F-16。
  
  遇到威胁的“乌贼”——威胁告警与干扰投放
  
  威胁告警设备既是战斗机也是预警机电子对抗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威胁,一是来自敌方雷达(特别是制导雷达)的照射,预警机或战斗机被锁定位置,敌人下一步即将发射导弹;二是已被敌方导弹跟踪。所以,威胁告警设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雷达告警,一类是导弹告警。
  雷达告警设备基本上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具有测向、测频和进行信号“指纹”分析功能的一套侦察设备。由于在发现威胁的情况下需要飞行员采取一定措施躲避,所以,还需要有一套告警指示部件和控制部件。对于不同威胁程度的告警信息,威胁告警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来提醒飞行员注意。
  导弹告警设备可以采用红外光方法。因为来袭的导弹总有自身的红外辐射或反射其它红外辐射源,为3微米至14微米。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紫外告警,利用导弹发动机的羽烟所具有的紫外辐射来确定导弹的来袭方向并发出告警。紫外告警一般工作在中紫外波段,这一波段的太阳紫外辐射受大气层阻挡到达不了低空,可以避开最大的紫外辐射源——太阳光对紫外告警设备的干扰。目前预警机上的导弹告警设备,对威胁导弹的响应时间在0.5秒左右,能在1度的方位角内定位,探测距离一般不到10千米。
  在雷达告警或导弹告警设备发现威胁后,战斗机还可以通过机动动作来躲避威胁,但预警机尾大难掉,必须采用别的方法保护自身。大海里的乌贼发,现自己的天敌时,会放出一股“墨汁”,以掩敌耳目,逃之夭夭。预警机采用的类似方法就是发射红外弹或箔条弹。
  当预警机被敌方雷达(如导弹的制导雷达)照射时,可以发射箔条弹。箔条弹内装有大量的涂锌或涂铝的纤维丝,长度接近于敌方雷达工作波长的一半。这是因为当导体的长度是电磁波长度的一半的整数倍时,对电磁波的散射最强。于是,当敌方雷达照射到箔条弹时,箔条弹能产生比敌方雷达照射到预警机时强5倍以上的反射,就像太阳光直射到玻璃上后产生的强烈反射会干扰人眼观察玻璃附近的物体一样,起到干扰敌方雷达的效果。箔条弹发射时,箔条束以20-40米/秒的速度射出,在高速气流作用下迅速扩散形成箔条云。
  当预警机被红外制导的导弹跟踪时,可以发射红外弹,使红外制导导弹在锁定预警机前锁定红外弹,降低导弹的跟踪精度,甚至使导弹的攻击路线偏离预警机而指向红外弹。
  俄罗斯前防空军总司令雅可夫列夫曾经说过,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利剑,而是拥有多远的耳目。他说的耳目,就是预警机。如果把预警机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到这一期为止,我们就把它的感觉器官——专业上称为传感器,基本上介绍完了。它的眼睛相当于预警雷达,是预警机的千里眼,其中,视力最好的是类似于蜻蜓复眼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二次雷达或敌我识别器,则是预警机的火眼金睛或照妖镜,可以区分出雷达所发现的飞机是敌是我。它的耳朵,相当于无线电侦察设备,可以侦收到敌方无线电设备所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方向、频率并且提取出它们的“指纹”。从这些感觉器官,我们可以看到预警机的神通之广大。
  可是,即使预警机本领再高,它都不可能孤军奋战。那么,预警机的感觉器官所发现的战场信息,是如何传给协同作战的其它单元的?请看下期:预警机和现代战场的“神经系统”——通信与数据链。
  
  编辑 何 懿
其他文献
斜角甲板与光学助降系统出现之前,着舰指挥官(或译作“看舰信号官”,Landing Signal Officer,LSO)一直都是航母甲板上扎眼的角色。他们衣着古怪,或是荧光艳丽的工作服,或是太平洋炎热战场下的赤膊上阵,他们站在舰艉,向准备着舰的飞机挥舞着网球拍似的信号板,或是旗语信号,或是模仿飞机的姿态。他们颇具个人特色的指挥引导技艺,不仅保证了航母舰载机回收作业顺畅,更是默默地一次次拯救着飞行员
在珠海航展航天科工的展馆内,FD-200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显然属于明星装备。本刊记者特别对航天科工集团二院FD-2000型号总指挥于韬进行了采访,从而对FD-2000的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记:请您光给我们介绍一下FD-2000的基本性能特点。  于:FD-2000属于国际上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佼佼者。说起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大家可能会想到美国的“爱国者”、俄罗斯的S-300。但实际上,F
主持人:各位专家好!首先请您二位谈谈何谓高寒山地?  郑宇:根据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所谓高寒山地,是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山地。我国西部边境地区,主要是中印边境地区的西中段,边界全长1050千米,就是典型的高寒山地地形地貌。我们平常所说的高寒山地地区,也就是特指这一地区。  在军事地理范围上,这一地区包括新疆方向的天空防区(天文点至空喀山口)、西藏方向的阿里防
無天于上2035[002猛兽]
技术早产的“世纪之鹰”——“快鹰”(Fasthawk)    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导弹技术发展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高超声技术,而提起这一技术又无法回避的一个名字就是“快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引领巡航导弹进入更高速时代的“世纪之鹰”。  高速导弹时代的来临早在1992年,美国海军部就从前华约成员国保加利亚的情报官员那里得知,苏联人正在加快研制超音速巡航导弹,已立项的就有五种之多,这包括以后蜚声海外的
越南VRS-M2D雷达系统.标准系统由天线车和工作站车组成,天线支柱采用液压起竖方式,与P-18M有所不同  越南VRS-M2D雷达天线的液压支柱底座,可见其可向后折叠收缩  近年来,越南开始在全境内部署多型国产雷达,用以替代原来的老旧苏式雷达,这些雷达与同时引进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雷达共同构成了越南国土防空预警探测体系。其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就是由VRS-2DM和VRS-M2D等型构成的VRS系列雷达
1979年2月25目,震惊世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西线柑塘之战开战的紧张时刻,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患急病回京治疗,中央军委旋即令张锤秀副司令员代理军区司令员指挥作战。1980年1月正式任命张锤秀为昆明军区司令员。从那时起,直到1985年10月,张司令员不负众望,殚精竭虑地指挥了西线的自卫反击及骑线拔点作战,为巩固祖国的西南边疆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张老将军已于2009年8月14日离开了我们
為和平用途而研究、生产和使用核能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发展核武器与否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还是涉及到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控制。然而,两者在技术上的联系却又十分密切。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核活动究竟是在和平利用核能,还是在借机发展核武器,抑或兼而有之呢?是否制备核装料是前提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
哈佛大学推出了全球范围内首个完全柔性、完全自主运动、自带燃料、无需电池的软体仿章鱼机器人,并将其命名为“八爪怪”。它的“身体”由水凝膠、电活性聚合物、颗粒性材料和弹性体组成,能在从低压到超高压的较大压力范围环境下保持物理活性。    “八爪怪”采用医院常用的消毒剂——高浓度的双氧水,作为燃料。整个动力系统包括双氧水储存器、双氧水注入口、控制燃料流动循环回路的柔性控制器、铂催化反应室、四肢上的排气孔
◎ 美国B53核炸弹  美国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美国必须具备保持和认证核武库安全、安保和有效的能力。”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再未研发过新核弹头,其最新的核弹头W88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投入现役的。换言之,平均25~30年前开始生产的核弹头早已超过原来的设计寿命。  如果说1992年宣布暂停核试验前,美国发展、保持核威慑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武器设计、核试验以及从相邻设计中吸取教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