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灯火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宵佳节的夜晚,徜徉于街市上影影绰绰的灯火,心中努力寻找着儿时乡村过节浓浓的年味儿。城市五彩斑斓的灯火,只为这一良宵点亮;喜气洋洋的气氛,只为扮美新年最后光景。老人们说,从腊八开始一直过年,总共要过上一个多月。但是过了元宵节之后,年真的过完了。
  多年来移风易俗悄然改变了人们的过年方式。烟花爆竹不必说,早已成了城市多年前的记忆。一切都回归了一种安静的祥和,回归了往日平淡往常的节奏。在城市久居多年,曾经儿时浓浓的家乡年味儿变得遥远而又触不可及。倘若思绪能长出翅膀,那就赶快调转方向回到儿时的元宵节,回归记忆中运河沿那远去的灯火。
  三十多年前在我的家乡南运河腹地,元宵节的社火是那样的热闹隆重。热闹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有天天过年的喜悦心情。都说高手在民间,异彩纷呈的农民文艺队伍,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登峰造极。环顾运河两岸村落,民间文艺队伍遍地开花。程庄子秧歌队、曲庄子落子队、赵官屯的高跷队、马集的小车会、唐官屯的舞龙舞狮队,还有八大帅等等,这仅是众多家乡文艺演出队的凤毛麟角。一到过年,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演出队员浓妆艳抹,描眉涂红,换上了古代武士、文官、宫女的服饰,带上演出的道具,活跃在街头巷尾、广场舞台上。观看的群众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一方演罢一方登场,林林总总的民间绝活总让家乡的大地上燃烧着佳节的激情。
  经过了过年几天走亲访友的疲惫,稍作休息的人们都盼望着元宵节的到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千古名句印证了元宵节不仅是岁月悠久的上元节,更是中国古老的情人节。观看元宵灯火除了携家带口、扶老携幼的一家人,更多的是热恋相伴的情侣、新婚燕尔的伉俪。特色文艺演出队统治了白天的热闹氛围,夜晚一场全村人的大联欢又将闹元宵的“闹”演绎得淋漓尽致。
  闹元宵放灯活动从年前就进行准备,村里的老艺人们扎好象征着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美好愿景的各种彩灯,再做上上千个简易灯盏。灯盏的制作工艺很简单,将裁好的牛皮纸包好一团团旧棉絮,就像包包子一样中间留出灯芯。一个个灯盏和小笼包一样大小,灯盏做好后用豆油浸泡五六天后捞出晒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后,等待着良辰佳节的来临。
  当元宵节落日后的昏暗笼罩大地后,一轮圆月挂在树梢,人们翘首期盼的热闹时刻马上到来了。夜色阑珊,由二十多人组成的放灯队伍首先集合在村委会,锣鼓队敲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民乐队吹起吉祥欢庆的乐曲。仿佛事先约定的号令一样,听到鼓点和乐曲,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向村委会聚集。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之后,放灯游行正式开始,队伍从村委会伴着鼓点慢慢地走出。锣鼓队前面开道,民乐队紧跟其后,后面跟着放灯队。小媳妇搀扶着老妪、老翁拉着少年、壮汉扛着孩子、妇人抱着幼子、情侣相偎相依、孩子们打着红灯笼紧随着队伍,并不断有人加入到队伍中,一列长龙般的队伍绵延了几百米。
  放灯活动就近入户,逐一挨家挨户地进行,不错过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除了当年守孝门户之外,每户红灯照门,张灯结彩,大门大开喜迎放灯队伍。锣鼓队率先走进院落敲打一番,把喜庆与吉祥送到主人家。主人拱手相迎,笑脸恭喜,送上微薄红包略表心意。主事人收起红包,算作放灯活动的经费。随后,放灯队用引火点燃了灯盏摆在了主人家室小门、出院大门的两边,寓意新年日子红红火火。主人一直送放灯队伍出院,浓重的豆油燃烧味道溢满了整个院子。因为这是喜庆的味道,家人们一直守着灯盏燃尽熄灭。
  除了每家放灯之外,行进的路两边也要每十步放一盏灯,一条条灯火照亮的街巷一直汇聚到烟花广场。烟花广场设在打麦场,四周早已布置一新。你看那红灯高挂,红红绿绿的暖色沁入心间,象征着新年的大吉大利;你看那黄灯铺路,星星点点绰约曼妙舞动,恰似繁星装扮的星光大道;你看那霓虹映树,枝枝条条勾染魔幻斑斓,宛若一丛珊瑚旱地而生;你看那灯照池塘,弯弯曲曲的轮廓在冰面上跳动,犹如欢快的鱼儿弄波戏水。
  一轮圆月在缥缈不定的云朵中时隐时现,照亮了夜空。空旷的打麦场上竖着高高的木架,木架的顶端架着高大的烟花。广场的四周人头攒动,红灯晃动。毗邻广场的房顶、墙头、猪圈、柴垛、树杈上早已人满为患,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见证一个辉煌璀璨的良宵。随着一声号令,长长的引信迸发出耀眼的火光,像一条火龙一样攀上了高高的木架,点燃了木架上巨大的烟花。巨型烟花喷射出五光十色的火焰,空中如天女散花坠迷双眼,又如浩瀚星河倾泻人间。人们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盛赞这如痴如醉的景致,哧哧的喷火声与嗷嗷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汇成了欢乐海洋。
  一阵烟花过后烟筒炸开,恍惚间,在烟雾的掩映下,梦幻般的天上人间景致飘然而来。一副喜鹊登梅的图案高空呈现,艳丽的色彩映红了人们的脸庞。忽而似一阵疾风吹过,喜鵲登梅图坠落下来,三阳开泰图案惊现人间。还没等人们从赞美中回过神来,紧接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八喜临门、马上封侯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化作一幅幅神笔飞扬的图案鱼贯而出,把新年最真挚的祝福全部呈现。人们不约而同地振臂高呼,掌声雷鸣,惊呼着艺人们精湛绝伦的设计。
  火树银花不夜天,良宵美景人无眠。烟花晚会达到了高潮,深夜凄凄寒风阻挡不了人们的盎然兴致。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过瘾之时,收尾的烟花接踵而至。在依依不舍中,在意犹未尽时,人们仍不肯散去,期待着下一个良宵。
  转眼时光经过了那么多年,那曾经难以忘怀的家乡元宵节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作者简介:陈德胜,天津静海人,系《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文苑》杂志签约作者。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树影婆娑,发出沙沙声  小鸟变得聒噪  微风亲吻过细长的  柳枝輕轻摇曳  突然坠落的星星在流淌的  河里,微微闪动  诉说春天的小秘密  它的柔情蜜意  生命的轮回从未停歇  也永不会就此停息  一场雪  一场雪改变了预定的行程  惴惴不安的窗户慢慢结了一层  薄薄的冰霜  玻璃里隐藏的泪水  与火焰,断断续续地挥发  最终,汇入小小的漩涡里  淤泥铺展开浓浓的忧伤  和恐惧  穿梭  来来回回
期刊
今天我上班时,发现科室飞进来几只苍蝇。它们在我的眼前飞来飞去,表现得很“猖狂”。或停留在桌子上,或停留在窗户上,或停留在诊断床上。它们上下飞舞,挑战我的耐性,干扰我的工作,气得我拿起苍蝇拍,对准一只苍蝇“啪”地拍下去,瞬间那只苍蝇粉身碎骨,其余的苍蝇被响声震得落荒而逃。  不一会儿,又有几只苍蝇陆续飞了进来,搅得我心烦意乱。此时正好没有病人,我决定关起门来扑蝇,让它们无处可逃。  因为有刚才的失误
期刊
已是深秋,南国难得一见的秋雨,在一个黄昏,没来由地淅淅沥沥下起来,给我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深秋气息。雨丝儿凉凉的,有微风拂面,我不撑伞,一任这难得的秋意浸润到我入骨的乡愁里。  在故乡大别山,秋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初秋,有凉风降暑;仲秋,有丹桂飘香;深秋,有红叶满山。往年,每到秋季,我总是和三朋五友,徜徉于山水之间,寻觅那随处可见的秋的踪迹。而今,身在异乡,在四季如春的南国,走在每一个角落,都是人工
期刊
时光流转,岁月葳蕤,不经意间踏入了晚秋。在老家小住几日,凭栏远眺,天高云淡,如碧海沧澜,清新气爽,沁人心脾,深秋旷野,婉约着秋天的韵味,柔情似水,恰如一曲空筝悠悠,令我心旷神怡。  自古逢秋皆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们都爱鸟语花香的春天,而我偏喜风华秋实的秋季。春天是美丽的,然秋季更秀韵,尤其是故乡的晚秋,天高地阔,野菊飘香,稻黍满目,树果累累,层林尽染,耐人寻味。  清晨早起,朝霞万丈,小鸟在老
期刊
生命脆若蝶衣,再显赫的声望,再华丽的外表,都无法掩盖生命的脆弱,不管你多么不舍,不管你怎样挽留,逝去的终将会逝去,就像那棵晚秋的树,风起,叶落……  ——题记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一年了!我一直不敢去念想,一直逃避着不愿去触碰这心中最深重的痛,几乎封存了关于父亲的一切记忆,但是每到父亲节,看到朋友圈里一篇篇赞颂和思忆父亲的短信铺天盖地袭来,一种不能自持的痛总会掠过心头,穿刺着我承满父爱记忆的心灵,
期刊
视频博主  她那双肥肉堆积成的厚脚丫踩在体重秤上,无视周围人惊讶或厌恶的目光,因为她知道她享受这样的体重。  世人常说,瘦才是女人应该做的,只有瘦才会有男人喜欢,只有瘦才是美。但她并不这么认为。  她是一名视频博主,每天都会拍摄自己的生活日常,其中大部分都是吃。如果只有瘦弱的人才能享受美食,那她第一个就会反驳。她从不在意自己吃的东西里面有多少热量,她只知道好吃还是不好吃。  很显然,她视频下方评论
期刊
幽静的阿治曼港湾,一向平静如镜,风起的时候,无论潮起潮落,都看不到汹涌的惊涛骇浪。海水冲击在岸边的礁石上,激起高高的浪花,哗哗啦啦地冲起,又哗哗啦啦地落下。这涛声是大海跳動的脉搏,从故乡的黄海之滨奔腾到我脚下的渤海湾,一声声撞击在心底。  清澈的大海,像巨型的金鱼缸,海水里透出亮晶晶的白色沙滩,沙滩由形色各异的贝壳组成,贝壳微小而圆滑,如同被人工打磨过,踩上去很舒服,没有黄沙粘脚和扎痛感。  晚风
期刊
柳村在一拐弯处,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树,它长在清水河边,老人们愿意在这棵大树下闲聊,有事没事还喜欢两人抱着树丈量,两人抱着刚好手拉手。小孩也喜欢在这棵大树下玩,因为可以更好地捉迷藏,并且在你追我赶的时候,有大树的保护,一时很难捉住人。年青娃们也最爱在这棵泡桐树下谈情说爱,因为在这棵大树下,他们感觉风景太美了,让人遐想,让人陶醉,简直就像《庐山恋》。  柳村的王爱玲和陈村的张木林是在这棵树下谈成的自由恋
期刊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那里有我最美的记忆。  外婆家所在的村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溪。西溪村在山之下溪之畔,是一个简朴而清丽的传统村落。由路廊进村,走上一条河卵石铺成的石子路,来到村子中段,步入一个台门,迎面就是外婆家了。这里的房屋布局呈“回”字形,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围成一周,中间空出一个接近正方形的“门堂”,各家各户的屋檐相连相通,下雨天在此绕行一周几乎淋不到雨水。朝南正中的一间是公用的堂屋,
期刊
抵达英德,正值初春,木棉初绽,雨意迷蒙。稀薄如沙的乳白色气流,犹如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天地间纵情奔跑,在青山绿水间穿梭游动。山朦胧水朦胧,却无法掩饰喷薄而出的春意。万千枝头,隐忍着凄风冷雨的拷打,就算泪滴串串,也拦不住点点绿意的展露。  定了下午的游船,要去游览浈阳峡。本以为这场雨下了一个上午会晴下来,不料午饭后,天色越发幽暗,雨越下越大。英德籍朋友说,浈阳峡是一定要游的。单凭唐代名相张九龄、诗人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