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010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美育限定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领域内,这就限制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范围。其实各学科从不同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自身美育的优势,尤其是历史学科,因为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历史教学中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美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
  历史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宝库。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美育通常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既包括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祖国的壮丽风光,又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秦朝修筑的气势恢弘的万里长城,埃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字塔等。欣赏自然美,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丰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所谓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灿若星辰的民族精英、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他们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他们是心灵美的光辉典范,展现出人类创造历史的执着追求、闪光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足以震撼学生心灵,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所谓艺术美是指各种富丽堂皇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雕塑、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价值连城的绘画、书法、文学戏剧作品等等。艺术美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强大的穿透力,陶冶和净化着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创造出审美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追求美
  历史虽然已经飘逝,不能直接感知,但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历史遗迹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通过文物、模型、地图、图片以及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历史教学。这些直观教具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形象,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氛围,而且可以以事物的外在美来揭示事物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时,可播放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片,指导学生观察兵马俑的阵容和肖像特点,在学生感受、感叹兵马俑阵容的严整宏伟、肖像的栩栩如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形象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实质,引导他们将兵马俑的庞大阵容与秦国富国强兵的内在史实联系起来,还可以引导他们将兵马俑拱卫秦始皇陵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激发审美想象力,激励学生探索美、追求美。
  3.通过跨学科整合渗透,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等,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涉及其他学科,比如涉及语文、美术、音乐、地理等。传统的历史教学难以用相关学科专业的语言把教材中蕴涵的美生动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对学生审美教育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呢?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通过整合、相互渗透、交叉,得以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譬如文化史教学中教师要引进美学理论,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当然,教师还可借助学生的才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如让学生吟颂唐诗宋词、鉴赏名篇名画、演奏音乐家的名曲,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创造美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美、创造美的舞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受到美的强烈感染和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编演历史剧(角色扮演)、写小论文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让他们分别扮演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各组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出谋划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中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发挥表演,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情感的体验,同时也实践了一次创造美的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展览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瞻仰名人故居、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怀抱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我曾利用暑假让学生以自愿分组的形式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一组社会调查的内容是走访本市的风筝制作艺人,他们倾听了民间艺人讲授风筝制作的历史和制作技艺,欣赏了色彩纷呈、美妙绝伦的风筝,并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了风筝,之后写出了很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民间艺人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艰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思维,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时,教师对历史教材美育因素的挖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活动展开的形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自己的言行展示美、创造美,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内需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期刊
期刊
研究目的: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配置现况的调查分析,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药品政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药品装置、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加强药品管
期刊
社区社会组织是立足社区,服务居民,满足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基层社区社会力量的发展,促进基层政府部门的转型升级,而且能够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卫勤保障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国防生作为我军军医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是衡量我军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他们虽然经
【摘要】"世异时移,变法宜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广大教师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也随之改变。学案导学就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教师主导为辅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难点。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有相当大的
为限定川滇黔地区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选择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和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热液矿物进行流体包裹体及氦氩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1)天宝山矿床为中低温、中等盐度流体成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盆地卤水;会泽矿床为中高温、中等盐度流体成矿,成矿流体也主要来源于盆地卤水,但具有不同性质流体混合特征;(2)两矿床硫化物3 He/4 He值范围介于0.02~0.32Ra,证明成矿流体以地壳流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