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CD25+T细胞联合CD154单抗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649666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联合应用CD154单抗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Lewis大鼠脾脏CD4+CD25+T细胞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对照组;B、C组单独术前回输体外激活的CD4+CD25+T细胞或术后腹腔注射抗CD154单抗;D组联合应用CD4+CD25+T细胞和CD154单抗.每组大鼠12对.术后7 d各组处死6只受体,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 D组受体生存期(52.00±10.64)d明显长于B、C组(P<0.01);移植肝内CD4+CD25+T细胞比例(16.43±4.28)%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而淋巴细胞浸润数量[(3.47±1.21)%×106]和CD8+T细胞百分比(14.19±3.02)%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移植肝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6.44±1.83)ng/L低于B、C组(P<0.05),IL-10(43.72±7.55)ng/L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70.06±46.91)ng/L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 联合应用CD154单抗能明显增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我们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来源于野生型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基因敲除的小鼠的肝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增殖的影响,以及共孵育一段时间后培养液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
期刊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疗法对血管吻合口急性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切断兔颈总动脉,进行原位端端吻合,向吻合口血管腔内注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EGF165(治疗组)和真核载体pcDNA3溶液(对照组),使之在腔内滞留30 min,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吻合口组织的VEGF165基因和其蛋白的表达,同时进行吻合口病理形态学检测和同位素Cr-5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分流、断流和断流加分流等多种,门奇静脉阻断术(PD)以其创伤小、治愈率高、效果好,而成为一种常用术式[1,2].但这种手术术后常出现胃动力障碍,胃液滞留(发病率为14%~40%),给患者带来食后饱胀,腹泻等并发症[3].为了剖析这一并发症,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
期刊
我们设计针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hTERT的shRNA表达质粒,转染人胶质瘤细胞U251,探讨RNA干扰治疗胶质瘤的可行性。
期刊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1].外周循环来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EPC),对血管损伤后再内皮化和促进缺血组织内源性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2].这些结果提示EPC与缺血性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期刊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多采用主动脉瓣置换术,但瓣膜置换后破坏了心脏的整体形态结构,术后须长期抗凝,尤其不适用于儿童[1].相比之下,主动脉瓣成形术式保留了自体瓣膜的完整、左室功能恢复较好、手术死亡率低,无须终生抗凝,但存在术后瓣膜残存返流和再手术率较高等问题.我们以健康猪离体心脏为研究对象,观察用自体带乳头肌三尖瓣后瓣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的闭合情况,为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期刊
自从Carl Langenbuch时代以来,研究者们在胆道外科实验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大大促进了临床胆道外科的发展.结石与肿瘤,一直是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主题.然而,近年来随着肝脏移植在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逐渐成为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此外,在诸多胆道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Oddi括约肌(SO)也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显然,针对上述主题,
期刊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未成熟心肌预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0只新生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为5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心脏缺血预处理组(E1组),蛋白激酶C(PKC)阻滞剂chelerythrine(CLT)+心脏缺血预处理(E2组),mitoKATP阻滞剂5-hydroxydecanoate
目的 筛选与胆囊癌(GBC)细胞运动、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的基因,探讨胆囊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微阵列技术检测两个分别来源于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并具有不同运动侵袭能力的胆囊癌细胞系全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基因芯片中待检的15类5 832个基因中,2倍以上表达差异基因共261个,去除分类重复,上调基因78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7个;下调基因69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4个.应用逆转录-聚合
我国心胸外科的实验外科发展迅速,研究水平也逐年提高,有的课题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并初步进入临床试验观察阶段;有的课题虽对临床至关重要,但由于实验步骤程序复杂,或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至今仍进展缓慢滞后.应该指出,实验外科并不等于就是"动物实验",其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两个方面.在动物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随机、对照和盲法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均属实验外科范畴.下面就部分已崭露头角但尚需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