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闻学;职业素养;感知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20-02
近几年,随着就业难度增加,大学毕业生“假就业”和“实习经历注水”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和用人模式的转变有关,更与大学教育有直接关系。如能在校期间就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就会好转。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培养四种职业习惯来实现职业素养提升。这是由新闻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和新闻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反映的特性决定的。
一、培养感知习惯
感知即对事物的感性认知,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事实源于生活,当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的价值标准,主观能动地把生活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但对于受众而言,接受新闻的过程,则是感性认知的过程;理性思考会不会有,到何种程度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养成他们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来接受新闻的习惯,是培养他们感知新闻的途径之一。
将感性认识置于首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尽管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对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却需区别对待。
首先,文本结构自由。新媒体往往不遵循传统新闻文本结构,运用看似灵活实则松散、自由的行文结构。将“吸引受众眼球”看作新闻的核心要素,忽视甚至放弃新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零碎不全”的,容易形成“错觉”,进而影响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内容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权威的消息源和审稿把关制度,导致其发布的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不仅不能失实,而且从业者必须懂得什么应当“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只讲“吸引受众眼球”,忽视正确引导舆论,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合格的。
传统主流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感知新闻的主要途径,要转变大学生接受新闻的习惯,感性认知是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困难的。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不能强求,而应引导。授课之前,依据课程内容,讲述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新闻,用新闻的新鲜、真实、权威来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并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接受的新闻,利用课堂的主动性、强制性进行感知,培养他们主要通过主流媒体获取新闻的习惯。
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2011年3月19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等等,将这些新闻案例与新闻基本理论融会贯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质。
利用课堂。与时代同步,与新闻事件同步,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既不会让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又让学生在阅读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知。
二、培养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是指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通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或思考问题的角度。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关乎新闻的真实、舆论的导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判断新闻事件。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无形的;有了语言,思维才能被“物化”。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没有语言难成新闻,但语言仅为新闻的“外壳”;新闻质量之高低,取决于思维品质之优劣。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进行。中国军团首日获得19枚金牌后,新华社记者杨明的文章《中国亚运金牌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各方蜂拥而至的意见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针对此,让学生何以形成有效的独到见解是进行思维习惯培养的良好机会,于是,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最新的赛事进展,学习杨明独特的思维视角外,笔者有意制造机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意脱离具体的个案来寻找在所有新闻采写中都能发挥作用的思维共性问题。通过辩证的思考找到某种观点的依据和产生根源,予以总结,继而梳理、提出与众不同但又能引起共鸣的个性观点。这种思维习惯对一名记者来说尽管弥足珍贵但又必须具备。
一次矿难,法学家想的是如何用法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社会学家想的是此类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心理学家想的是金钱对人的心理到底有何种影响。新闻工作者想的是如何通过舆论监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的思维,不但要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应具有职业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影响,让学生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官刺激,使其在处理具体的新闻事件时,更加冷静、客观和从容。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多方求证,防止以偏概全。辩证地认识事物,理智地分析素材,达到训练有素。
如果说,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接受还较为顺畅的话,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是一个较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三、培养生活习惯
按理说,生活习惯非常私人化,他人无权干涉。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些社会的浊流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他们实现社会理想的绊脚石。
首先,一些学生对性别角色飘忽不定的认识,影响其对社会角色的担当。走在大学校园里,“中性人”比比皆是,有人如此感慨当下社会:“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不仅是衣着打扮的问题,而且是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是担负责任、行使职责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大、更远的社会责任,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模糊不清,则很难在关系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有完好表现。对于这些观点,说教是苍白乏力的。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行启发、引导、讨论,更加有效。
其次,对新闻职业表面化的了解,影响其从业行为。很多学生把新闻工作者能出席各种场合的美好感受无限放大,甚至在生活中张扬、放任,忽视了新闻工作“光彩”背后的职责。为了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可将对此项内容的讲解融入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当学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种倾向时,可用提醒甚至是挫伤的办法来处理。
生活习惯中理应包含道德习惯的因子。将道德习惯单独列出讨论,是和当下新闻工作中道德问题凸显,新闻队伍中道德滑坡现象严重有关。
四、培养道德习惯
道德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忽略、忘记它的存在。
首先,客观条件决定道德问题在新闻行业中必须存在。在新闻工作领域,由于采访对象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这就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监控不可能是全程的。在采访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你情我愿的贿赂或者其他恶性事件,也很难处于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这就给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益条件,依靠仅存的自律精神,很难实现一池清水的理想境界。
其次,對现实案例进行换位思考,在道德教育中实现突破。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的各种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案件日渐增多。从2007年发生在北京的纸馅包子事件,到2009年轰动全国的封口费事件等等,都让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社会影响力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关于这类事件,各媒体也有详尽报道,不但可以进行新闻作品分析,而且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重要的、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采访环境之中,来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情况。因为这类事件的共性是利用权力追逐利益,利用公职追逐私利。
若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这四种习惯的培养进行杂糅,实现同轨并赢,对于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有益影响。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有力基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了解学科的社会职业要求,将教学、科研和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同步推动,共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20-02
近几年,随着就业难度增加,大学毕业生“假就业”和“实习经历注水”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和用人模式的转变有关,更与大学教育有直接关系。如能在校期间就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就会好转。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培养四种职业习惯来实现职业素养提升。这是由新闻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和新闻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反映的特性决定的。
一、培养感知习惯
感知即对事物的感性认知,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事实源于生活,当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的价值标准,主观能动地把生活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但对于受众而言,接受新闻的过程,则是感性认知的过程;理性思考会不会有,到何种程度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养成他们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来接受新闻的习惯,是培养他们感知新闻的途径之一。
将感性认识置于首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尽管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对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却需区别对待。
首先,文本结构自由。新媒体往往不遵循传统新闻文本结构,运用看似灵活实则松散、自由的行文结构。将“吸引受众眼球”看作新闻的核心要素,忽视甚至放弃新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零碎不全”的,容易形成“错觉”,进而影响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内容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权威的消息源和审稿把关制度,导致其发布的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不仅不能失实,而且从业者必须懂得什么应当“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只讲“吸引受众眼球”,忽视正确引导舆论,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合格的。
传统主流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感知新闻的主要途径,要转变大学生接受新闻的习惯,感性认知是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困难的。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不能强求,而应引导。授课之前,依据课程内容,讲述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新闻,用新闻的新鲜、真实、权威来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并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接受的新闻,利用课堂的主动性、强制性进行感知,培养他们主要通过主流媒体获取新闻的习惯。
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2011年3月19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等等,将这些新闻案例与新闻基本理论融会贯通,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质。
利用课堂。与时代同步,与新闻事件同步,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既不会让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又让学生在阅读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知。
二、培养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是指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通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或思考问题的角度。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关乎新闻的真实、舆论的导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判断新闻事件。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无形的;有了语言,思维才能被“物化”。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没有语言难成新闻,但语言仅为新闻的“外壳”;新闻质量之高低,取决于思维品质之优劣。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进行。中国军团首日获得19枚金牌后,新华社记者杨明的文章《中国亚运金牌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各方蜂拥而至的意见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针对此,让学生何以形成有效的独到见解是进行思维习惯培养的良好机会,于是,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最新的赛事进展,学习杨明独特的思维视角外,笔者有意制造机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意脱离具体的个案来寻找在所有新闻采写中都能发挥作用的思维共性问题。通过辩证的思考找到某种观点的依据和产生根源,予以总结,继而梳理、提出与众不同但又能引起共鸣的个性观点。这种思维习惯对一名记者来说尽管弥足珍贵但又必须具备。
一次矿难,法学家想的是如何用法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社会学家想的是此类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心理学家想的是金钱对人的心理到底有何种影响。新闻工作者想的是如何通过舆论监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的思维,不但要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应具有职业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影响,让学生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官刺激,使其在处理具体的新闻事件时,更加冷静、客观和从容。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多方求证,防止以偏概全。辩证地认识事物,理智地分析素材,达到训练有素。
如果说,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接受还较为顺畅的话,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是一个较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三、培养生活习惯
按理说,生活习惯非常私人化,他人无权干涉。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些社会的浊流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他们实现社会理想的绊脚石。
首先,一些学生对性别角色飘忽不定的认识,影响其对社会角色的担当。走在大学校园里,“中性人”比比皆是,有人如此感慨当下社会:“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不仅是衣着打扮的问题,而且是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是担负责任、行使职责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大、更远的社会责任,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模糊不清,则很难在关系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有完好表现。对于这些观点,说教是苍白乏力的。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行启发、引导、讨论,更加有效。
其次,对新闻职业表面化的了解,影响其从业行为。很多学生把新闻工作者能出席各种场合的美好感受无限放大,甚至在生活中张扬、放任,忽视了新闻工作“光彩”背后的职责。为了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可将对此项内容的讲解融入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当学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种倾向时,可用提醒甚至是挫伤的办法来处理。
生活习惯中理应包含道德习惯的因子。将道德习惯单独列出讨论,是和当下新闻工作中道德问题凸显,新闻队伍中道德滑坡现象严重有关。
四、培养道德习惯
道德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忽略、忘记它的存在。
首先,客观条件决定道德问题在新闻行业中必须存在。在新闻工作领域,由于采访对象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这就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监控不可能是全程的。在采访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你情我愿的贿赂或者其他恶性事件,也很难处于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这就给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益条件,依靠仅存的自律精神,很难实现一池清水的理想境界。
其次,對现实案例进行换位思考,在道德教育中实现突破。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的各种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案件日渐增多。从2007年发生在北京的纸馅包子事件,到2009年轰动全国的封口费事件等等,都让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社会影响力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关于这类事件,各媒体也有详尽报道,不但可以进行新闻作品分析,而且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重要的、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采访环境之中,来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情况。因为这类事件的共性是利用权力追逐利益,利用公职追逐私利。
若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这四种习惯的培养进行杂糅,实现同轨并赢,对于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有益影响。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有力基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了解学科的社会职业要求,将教学、科研和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同步推动,共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