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中国现代散文,应缘物明情,因情知理。物(景、事)是散文的载体,是解读散文的密码。“情”是散文的魂魄,散文中表达的“情”或深或浅,或隐或显,即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物(景、事)抒情,寓情于物(景、事)。“理”是散文中闪耀的智慧之光,能使情感升华。考查角度很多,有的考查物(景、事)的内容与特点,有的考查情感表达的内涵和技巧,有的考查蕴涵的哲理,有的考查情与理结合的作用与好处。下面是散文家柯灵题为《乡土情结》的散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 从文中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分析 第一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整合有关物(景、事)的内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的“开始体会”“不可分割”“种在小小的心坎里”和“彼此了然”“濡染着同一的风习”这些表示“烙印”的字眼中推断出四个要点。
  第二题考查散文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阐释情与理结合的作用和好处。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但没有揭示其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已触及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第四段进行理性分析,认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
  答案 1. 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2.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散文有关情与理类的题,应有以下意识:
  切入意识 解题筛选类题应有切入意识,其方法可以概括为“找三点”。即先找提问点,再找相关点,最后找选择点。如第一题首先在阅读材料中找到第二段中的“童年的烙印”,这是提问点。然后找相关点,以提问点为中心,向前向后检索。最后找选择点,方法是根据问题逐句分析,排除无关内容。这段话共七句,第一、二句只说童年是起点站,第七句是提问点,都不是选择点。剩下的四句话为选择点。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四条就是“童年的烙印”的具体内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形成答案。
  分步意识 解答鉴赏评价类的题应具备分步意识,其方法是按步有序作答。如第二题,第一步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初步明了“情”。第二步分析“情与理”的关系,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的交叉关系点:一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答出要点就不难了。
  【练习】
  再读上面的散文,回答下面问题。
  1.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感情,蕴含着理性的散文。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破译出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诠释出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全文亦情亦理,情与理有机融合,和谐而统一。
其他文献
排列组合问题内容抽象,题型多样,解法灵活,不易掌握.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容易因为概念不清、考虑不周、忽视条件、建模不当、思维混乱等出错.现将排列组合问题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归纳,供大家参考.  1. 误用“加法” “乘法”原理  例1 有4名同学去争夺3个项目的冠军,不允许出现并列冠军,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错解 完成这件事分四步:(1)第1名同学去争夺冠军,有3种不同结果;(2)第2名同学去争夺
期刊
高考中对于运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解题的例子近几年屡见不鲜. 本文结合高考中的一些典型试题,旨在归纳一下统一定义的灵活应用,帮助同学们领略一下运用统一定义解题所发挥的巨大功能.   一、求解参变量  和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有关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它的几何特征上,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焦点弦等,  题目中若有这些图形的出现,则暗示着可以用定义思考.  例1 (2010全国Ⅱ理12)已知椭圆[C:x2a2+
期刊
祖国,是一曲永不落幕的乐章,每个音符,都那么令我为之心动,为之向往。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捧起一把芬芳的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聚拢一朵奔腾的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一本发黄的《上下五千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祖国啊,你是我心中永不西下的红日,你冲破黑夜,照亮我勇往直前;你是我魂牵梦萦的思索,带着你的理想,你的伟岸,将我与世界融合。我要赞美你,赞
期刊
“连贯”要求语言的表达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考查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先看下面两道题:  例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期刊
通过2014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电化学的命题点侧重于考查大家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题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明确教材的基础知识,准确把握电化学的高考命题点。  一、原电池原理的考查  例1 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回答下列
期刊
一、弱电解质的概念  1. 定义  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比如:CH3COOH、NH3·H2O等弱酸、弱碱。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为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2. 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1)弱酸与弱碱或者少量的盐。  (2)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时,与强电解质做导电实验。  (3)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如将锌粒投入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前者大。
期刊
在蛋白质类的计算问题中,关于蛋白质类的公式其实并不多,主要的公式有2个:  一个是“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另一个是“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数×氨基酸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18”。  当然,要熟练掌握这2个公式,首先明确这2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充分理解了这2个公式,才能做到灵活运用。另外,对“蛋白质的结构”的掌握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很多计算问
期刊
亲爱的孩子:  我们为你骄傲。  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有两个天使长伴在你左右:我和你的父亲。我们宠爱着你,关怀着你,让你在尽可能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然而我们却一直担心你是否足够坚强。  望着你成熟中略带稚气的脸,我们很是欣慰,因为你长大了,要知道,经历过磨炼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忘不了那一天,你哭着冲进家门,在房间肆意宣泄着泪水,我们很担心,也很心疼。但你丝毫不理睬我们的关心,拒我们于千
期刊
鉴赏诗歌,单谈“诗言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不够的,还要从知人论世入手。高考试卷曾有过的现代诗歌鉴赏题,其选项往往联系诗人和时事发掘诗歌的深层意蕴。因此,只有了解“人”和探究“世”,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请看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第10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期刊
对于现代散文中的实与虚,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  那么如何解读散文“虚实相生”的特点呢?  一、理解散文托物寓意的表达方式。《森林中的绅士》是一篇托物寓意、意蕴深刻的散文。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是令人景仰的。文章描写了森林绅士豪猪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后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