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把体育运用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美、感受美、培育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不可推托的责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美育 途径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发现出美来。”体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就在于以其独特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激活学生的灵感, 通过观察、想像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美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把美育运用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美、感受美、培育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不可推托的责任,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崛起
传统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把升学和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教师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使教学成为简单的从体能到体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长此下去,“积郁成疾”,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家第斯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随着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种大趋势下,应试教学必然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非强制性的情感教育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创新力。
体育美育讲求无声无息地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但体育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和美实施的非功利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尤其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非功利性一面,把美育融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超越应试教育的狭隘功利观,还体育课以本来面目,让她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二、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和特点
(一)体育教育内容中美育的形式
1、形体美:通过系统而科学的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机体的健美发育,从而获得匀称的形体、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皮肤、健康的气色。这种美正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力、美”三者在人体之间的有机的结合,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动美: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战术都是人体美的表现形成,娴熟的运动与身体美、精神美相辅相成,形成了运动健儿的完美形象。运动过程中,人体之间的和谐自如、轻松协调、富有韵律的有机组合,都能给人类以美的享受。
3、环境美:由于体育教学多采用室外教学,与体育训练有关的场地、优美环境和器材等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物质基础,所有的优美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舒适、愉快、产生美感享受,而且对学生优良气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艺术美
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手势、眼神、信息反馈以及教学节奏等。教师的教学艺术美主要表现在:
1、仪表、教态美: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美,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愉悦的,教师的仪态美也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美的程度。
2、语言美: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准确、明朗、流畅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方法美: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时,如果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也会达到美的效果。
(三)体育美育的特征
1、潜移默化性:体育美育存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体育过程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美育的氛围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孔子曾用风来作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那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百花盛开。因此,体育美育的首要特征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感染学生。
2、愉悦性:体育美育使人在优美的形体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视教—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结构,是由施教者、审美媒介和受教育者几方面因素组成的,尤其是教,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系把体育知识与美学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以后的运动训练中自主的体会美感。
(二)适时导—启迪审美想象
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正如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能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把体育中所蕴含的美揭示出来。
(三)强化练—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他们体育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具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人,将运动各种艺术形式,创造出比体育现实更集中、更强烈的艺术美。而多数人只能将审美意识反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舒畅、活泼、紧张、热烈的氛围,形成学生的良好心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全身心地进人学习角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浅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齐世娟,杨虹.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
[3] 于福林.美育渗透之于体育教学[J].黑河教育,2008.3.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美育 途径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发现出美来。”体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就在于以其独特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激活学生的灵感, 通过观察、想像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美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把美育运用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美、感受美、培育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不可推托的责任,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崛起
传统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把升学和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教师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使教学成为简单的从体能到体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长此下去,“积郁成疾”,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家第斯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随着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种大趋势下,应试教学必然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非强制性的情感教育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创新力。
体育美育讲求无声无息地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但体育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和美实施的非功利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尤其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非功利性一面,把美育融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超越应试教育的狭隘功利观,还体育课以本来面目,让她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二、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和特点
(一)体育教育内容中美育的形式
1、形体美:通过系统而科学的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机体的健美发育,从而获得匀称的形体、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皮肤、健康的气色。这种美正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力、美”三者在人体之间的有机的结合,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动美: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战术都是人体美的表现形成,娴熟的运动与身体美、精神美相辅相成,形成了运动健儿的完美形象。运动过程中,人体之间的和谐自如、轻松协调、富有韵律的有机组合,都能给人类以美的享受。
3、环境美:由于体育教学多采用室外教学,与体育训练有关的场地、优美环境和器材等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物质基础,所有的优美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舒适、愉快、产生美感享受,而且对学生优良气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艺术美
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手势、眼神、信息反馈以及教学节奏等。教师的教学艺术美主要表现在:
1、仪表、教态美: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美,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愉悦的,教师的仪态美也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美的程度。
2、语言美: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准确、明朗、流畅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方法美: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时,如果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也会达到美的效果。
(三)体育美育的特征
1、潜移默化性:体育美育存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体育过程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美育的氛围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孔子曾用风来作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那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百花盛开。因此,体育美育的首要特征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感染学生。
2、愉悦性:体育美育使人在优美的形体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视教—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结构,是由施教者、审美媒介和受教育者几方面因素组成的,尤其是教,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系把体育知识与美学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以后的运动训练中自主的体会美感。
(二)适时导—启迪审美想象
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正如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能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把体育中所蕴含的美揭示出来。
(三)强化练—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他们体育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具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人,将运动各种艺术形式,创造出比体育现实更集中、更强烈的艺术美。而多数人只能将审美意识反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舒畅、活泼、紧张、热烈的氛围,形成学生的良好心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全身心地进人学习角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浅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齐世娟,杨虹.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
[3] 于福林.美育渗透之于体育教学[J].黑河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