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1589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56个民族的长期生活与生产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却一直在强势主流文化的边缘“游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诸多外来冲击,导致文化传统逐渐衰落,甚至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且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将其看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后,已经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且也拥有一定的经验与成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环境与舆论氛围
  我国在最近几年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区都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与展览活动等,以便更好地为民众展示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依旧有很多人对其感到陌生,所以,只有加大宣传力度与宣传范围,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最大程度的宣传,才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与舆论氛围[1]。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但是全民的保护意识却未能在这一个长期保护过程中觉醒,因此,立法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整个保护过程中,政府占据绝对的核心主导地位,但是仅仅凭借少数的应急办法和法律是无法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护的,只有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并为其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立法并非盲目,必须站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监管相应的保护机构,认识到法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在制定过程中,确保新法律同以往的法律相互回应,才能全面、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护工作需因地制宜
  1.合理利用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减少。再加上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质不同,其发展运行规律存在差异性,使得保护同样也存在独特性与复杂性。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对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加强,避免用短浅、狭隘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只是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去盲目地开发与破坏。目前,必须严厉禁止出现“重开发、请保护”,甚至是开展破坏性开发等不合理的现象,只有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地区实际发展、一个妥善的方式,才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一点工作做到位,才能进一步分析其传承问题。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进程当中,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整体化工件,是保护与传承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生态空间的建立,这样才能够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
  二、培养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空间与条件
  为了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培养传承人,并且为其提供传承的空间和条件,才能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发扬带徒传艺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目的在于传承,而传承的最佳方式就是带徒传艺,这开始于农耕文明时代,属于千百年沿袭至今的传承机制,能够利用非物质传承人的传帮带的作用,而传统模式下的带徒传艺又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依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基本的方式,同时,也需要学徒本身的灵性与无形,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工业的生产不同,无法通过社会上的讲座与学习班等方式来进行人数相对较多的统一学习,需要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相互面对面的传授,并且还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揣摩、学习以及练习才能逐渐被掌握。这就需要一个从选徒弟开始,到最终的出师,而其中的授徒无疑就成为最核心的步骤。
  (二)加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以及保护理念还无法被全社会完全的接受与认知,如果仅仅依靠政府与民众的自觉是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提出的要求,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根据需要”改成“必须”,将政府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出来,从而才能将原本的扶持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之上[3]。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发展。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度的加大,如何杜绝其被滥用和流失就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02):75-84
  [2] 冯晓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J].知识产权,2010(03):15-23
  [3] 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09):07-20
其他文献
In Ireland, in 2008, pig feed manufactured from recycled human food became contaminated with dioxin and this led to a global recall of all Irish pork products p
小浪底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系统是采取国际管理模式建立的对施工区环境进行保护管理的系统,这一举措在我国尚属首次.该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保护控制系统.系统的正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的作用之下,当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也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着一定的改变。本文从电视新闻传播的现状分析,立足于互联网发展,从自媒体角度出发探究当下电视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互联网;发展;方向  一、引言  电视新闻传播一直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伴随着国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但是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这些被人怀疑其价值甚至最后被抛弃的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其实在真正的画家眼里,艺术和非艺术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所谓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是假艺术的危机,甚至只是广告和画廊的危机。”这位画家明确指出,这些所谓的艺术,实际上是假艺术,非艺术。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鹅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
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相互模仿和攀比,严重削弱了原创性;时尚化和流行化使现代陶艺的艺术生命缩短,加速了更新换代;消费享乐主义还阻碍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大众化,使得小部分人群消耗了绝大多数陶艺作品等等。这一切由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倾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主流,但不加以重塑和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所谓中国现代陶艺的重塑,意指中国现代陶艺由功利性向伦理主义的转变。从某
现代陶瓷艺术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它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现代文化的精本文从现代陶艺材质的运用及发展、个性与内涵、形式美追求、多元化创作风格这四个方面谈论了从传统中求变、求新的中国现代陶瓷艺。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广博深厚而绚烂多彩的陶瓷文化,并对其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有质朴纯净而蕴涵勃勃生机的原始陶
唐宋时期青花用的钴料大多来自国外,国内的钴矿藏没有得到开采,由于进口钴料价格昂贵、数量较少。因此,主要用于官窑,民窑青花由于受到原料的限制,始终不能得到发展。第二由于当朝的统治者。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崇尚蓝色与白色,而恰巧青花瓷兼具蓝色与白色这两种颜色。因此,青花瓷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喜爱而得到蓬勃发展。元代民窑青花的主要产地是景德镇,景德镇自元代烧制成功青花瓷以来,日渐兴旺。元代青花的发展
20世纪初,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物质空前丰裕的时代。这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的鼓励消费,以消费来刺激商品的大量生产,从而必然地产生了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观念下,消费不再只是简单地对物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而且逐渐转向对物的附加价值,包括文化艺术价值的消费,也就是说,消费不再只是消费物,而且还消费符号意义。消费主义从此成为盛行于西方的新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影响下,艺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