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于跃的作品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我看了许多的展览,既有中国画也有源自西方的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和其他媒介的作品。随着视觉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这些源自西方的艺术更加关注对现实存在的表现,注重形式语言,其视觉效果更具感染力,其作品似乎形而下;而中国画对现实存在的表现似乎是在产生距离,不关心受众的感受,其作品似乎以求形而上。如果将中国画与其他媒介的作品放在同一个空间展出,缺失视觉感染力的往往是中国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也许,今天的中国画更加注重技法的表现,缺失整体的形式语言,即画面构成的整体性与精神上的震撼力……也许,这几百年来中国画表现过于程式化?……
  中国画与源自西方的绘画最大差异不是技法和媒介,而是中国画舍去了外在的“震撼力”,从语言形式到技法表现都在追求精神和形式上的内敛与平淡,力求通过润物无声去感染受众,让其在宁静中体悟绘画中赋予的精神寄托。
  “重质轻文”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审美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的历代艺术家,因此,绘画主题和表现内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水墨画(或文人画)的范畴内显得不那么重要。历代的中国画家已经千万次地重复了相同的绘画主题与表现内容,尤其是在中国画最重要的核心题材山水和花鸟画方面,绝大多数艺术家不但不追求表现内容的创新,反而心甘情愿地沿用前人创造出的既有模式和技法,但在“质”上,即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建构上,历代优秀的艺术家却从不妥协,都在中国艺术审美的框架内追求自我风格,如此独特的演进模式使中国画与源自西方的艺术在创作模式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于跃的这批荷花作品虽然使用了与前人相同的题材和源自宋代的技法,似乎有意回归到上述的创作模式,但试图创作出不同于前人的自我语言,进而寻求自我的境界。读于跃的这批荷花作品,不难看出他舍弃了诸多的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和内容,这种对舍弃之提炼难度超乎常人之想象。舍弃恰恰是抽象绘画之精髓。这也许是他在此前数年对抽象绘画探索后回归具象绘画的开端。他将画面的构成和绘画技法做到极简,而对细节的描写精致入微,从而使画面的语言做到单纯而不简单,这或许是对传统中国画形式语言和技法的重新解构,亦或是他探索具象绘画新语境的开始。
  如果于跃的新作依然使用这种源自宋代的传统技法,但是在创作题材上寻求突破,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找更加具有当代性的本土视觉符号;如果能够将这种传统技法与当代题材融为一体,互为表里,表现又恰到好处,我相信其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当代感受,而且不失为对中国画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2012年4月5日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入,在学校管理的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也成为教育各界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
因特网不但是一种信息能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传播媒介,而且还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作为特征,基本消除了歧视,实现地位平等地参与。现在,互联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公安机关虽历经了数次的机构改革,但是,至今为止我国公安机关仍然普遍存在机构不合理、警力紧张等诸多问题。2005年12月,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号十方,山水画家,兼修花鸟、书法。涉及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曾研修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高研班。现为黑龙江省画院专职画家、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黑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主编《中国艺术交流》杂志,中国艺术交流网艺术主编,并出版《砚田心路》、《山水悟道》、《墨问耕耘》等画集。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文化强国》入选十五位画家之一,《中国商人杂志》最具艺术投资价值的二十位画家之一。
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销售,而且与每一个消费者密切相关,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高质量的产品不仅体现着国家拥有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