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科普讲座活动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中关村园区S206教室举办了科普讲座活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应邀作了主题为《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的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200余人参加活动。
  吴国盛认为,国人对科学的误解源于文化的差异。科学是舶来品,中国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概念,中国人只能以中国文化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它。科学在中国所受推崇远甚于西方,这种过分推崇缘于国人最初接触科学的特殊时机,中国近代的痛苦遭遇让国人求学西方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人心中,“技”就等同于科学,而“坚船利炮”则是科学最具体的形象,保家卫国和为国争光是引入和发展科学的目的所在。
  由此,中国人所认识的科学有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吴国盛认为,将科学与技术混淆,继而以军事技术为技术代表,是国人对科学的两个方面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则与“科学”这一源自日本的译名有关,“科学”一词对“科”的侧重皆因日本引入科学时西方科学正处于职业化、专业化时期,这一译名并未体现西方科学的根本精神。
  继而,吴国盛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科学不是一种智力现象;第二,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依赖的。吴国盛解读“人文”:“人”是理想人性的设定,“文”则是达到理想人性的教化方式。吴国盛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农耕文化,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以血缘为构成社会秩序的原则,血缘文化奉行“情至上”,从而将“仁”作为理想人性,以“礼”为教化;而在科学之源的古希腊,迁徙为常态,构成秩序的原则不是血缘而是契约,而契约文化的前提是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成为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性,为达“自由”而追求不变与同一,因此以“科学”为教化方式。
  在澄清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并指出科学的文化根源之后,吴国盛指出要在古希腊文化中理解科学。希腊科学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为了自身的、无功利性的“无用”之学;二是内在性的、自推的演绎的知识。吴教授总结道,自由是认识并追随理念的逻辑,是科学的根本目标,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根本在于缺乏对自由概念的认识。
  在互动环节中,吴国盛特别指出,科学是由文化带来的,它并不代表治理权,回溯科学的文化根源,也是为了明确自身的位置,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强势文化之时该如何恰当应对。(责任编辑:董艳苹)
  (来源: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供稿)
其他文献
采煤机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主要设备之一,它的正确选择关系到采煤工作面的安全、高效、高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我国在对中厚、缓倾斜煤层,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
提取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影响着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成本。本文介绍了包括微波萃取(MAE),超声提取(UAE),超临界萃取(SFE),半仿生提取(SBE)、免加热提取(HFE)和酶提取(ETE)在内
成倍增长的移动应用程序预示着移动客户端时代的来临,公共图书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如何在新时期立足,扩大图书馆的用户范围,实现图书馆与用户的完美结合成为新的挑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