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质量与效益密切相关。以传统的二元结构的农业生产转向三元结构的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农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探讨了种植业三元结构与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和内在规律性,然后以黑龙江省安达市在“十五”期间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三元结构在调整农业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三元结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农业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吕旭明(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财务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55HQ005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6-0056-06收稿日期:2006-03-16
农业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对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及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概况
1.发达国家农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往往根据其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及其实际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业结构。其农业结构主要是满足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均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上不尽相同,但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是发达国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进程可以说就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历程。经过不断的农业结构调整,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
发达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地域的自然条件、传统农业生产及经济水平,确定其农业生产,形成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较为均衡,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畜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种植业,即在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基础上,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主体的生产结构。例如英国,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而荷兰由于土地资源匮乏,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目前,温室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荷兰的温室建筑总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世界玻璃温室总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鲜花和蔬菜已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导。以色列也大体采用了同样的策略。由于农业资源匮乏,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型农产品[1](P22-24)。综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结构,目前都处于粮食作物均衡生产,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格局。
2.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林牧渔的农业结构,粮食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畜牧业等其他养殖业发展相对薄弱。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由于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所以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始终处于单一的纯农业型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业结构尚未得到合理的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偏重粮食生产的单一结构未得到合理的改变。为此,我国的农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饲料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我国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在70%左右,但也应看到,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共减少了3.18%,而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则分别增加了13.73%和12.97%。
二、三元结构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在理论上,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含在内);目前,我国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2]。我国地域广阔,农业资源环境不尽相同,从现实的农业生产情况看,各地域通常是以几种农业产出为主,而不能做到农、林、牧、副、渔业的齐头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趋势,1992年国务院发表了《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与对策》报告,作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将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一般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传统种植结构称作二元种植结构,把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种植结构称作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均衡发展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传统的自给自足或仅靠出口初级农产品的低效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将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的发展目标。抓好三元结构,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与“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相一致。搞好我国三元结构的建设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在承担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功能的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注重农业硬件的建设,如农业基础建设、土地改良、机械化、产业化等,更要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适应于循环经济的自然规律。我国提出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把农业建设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产业,而均衡、合理的三元结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生产布局,可促使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三者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粮食、经济作物的废弃物——秸杆通过氨化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既减少了废弃物,又解决了畜牧业所需的一部分绿色饲料问题。反过来,畜牧业中产生的大量粪肥又成为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肥料。这种天然的生物肥料改善了传统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力得到有效补偿。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向绿色食品方向发展。与畜牧业不同,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受气候影响较大,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获得更大的产出,就需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夏季可种粮食,冬季可建温室种植经济作物。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改善了土壤。因此,三元结构可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符合自然界、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也促进了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可提高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局面,粮食价格连续下跌,粮食产区开始出现“卖粮难”现象。而经济作物和畜产品在市场上则出现供不应求,以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肉牛、奶牛、家禽等为主的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转变,农业的总产值也得到了逐年提高。我国农业总产值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而这其中畜牧业的经济贡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三元结构的构建和发展将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元结构的发展不仅需要土地、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更需要专业技术,必然会使土地更加集中,在农业内部实现专业分工与协作、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三元结构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内部的行业分工细化,由此也产生了农业部门之间紧密协作的内在要求,专业分工与协作对产前和产后部门的依赖性较高,致使农业、加工业与商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加入到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中,既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质转移,又达到了延长产业链、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一个地区三元结构的构建并不是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产出为最终的目的,而是依靠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这一特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引进、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日用品生产等企业,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兴起。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能更有效的扩大产业群,最终实现产品梯次延伸,产业链条扩展。
三、安达市三元种植结构的经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历来居全国前列。自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粮食收入占60%至70%[4]。自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逐步加剧,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质量劣势,以及受世界粮食产量、价格等大气候影响,近年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所减退,在产粮区普遍存在产量越高,卖粮越难的现象,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农民种粮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为此,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模式,成为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课题。“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提出,旨在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并以安达市为示范基地,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点,以期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的战略转移,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畜牧业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且是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
1.安达市的实践模式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三大优质草原之一。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一直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模式。2001年根据黑龙江省“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实施了“十五”第一批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其资源及传统技术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在示范区内把粮、经、饲比例按442设计,将种植业劣势逐步转化为畜牧业优势。2002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92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畜牧业已成为其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数据资料来源于安达市农业委员会。。
2003年,安达市进行了第二批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在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下,实施了牛产业、菜产业发展战略。逐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主要种植品种已由低质低效的玉米向优质高效的蔬菜、瓜果、青饲料等转变,耕作方式也由单茬次耕作向多茬次种植和立体栽培转化。粮、经、饲比例调整到253,实现了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跨越。2005年底基本完成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奶牛示范区、肉牛示范区、优质青贮饲料种植加工示范区、种草改草示范区。目前,整个项目运转良好,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确立三元结构生产模式的同时,安达市在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农业结构总体方向,全力构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结构。
在畜牧业方面,加强奶牛、肉牛优良品种繁育,充分利用三元结构示范基地建设良好契机,使奶牛、肉牛实现规格化养殖、区域化发展、专业化推进的发展格局,在奶牛、肉牛建设上加大品系的繁殖力度,提高了奶牛、肉牛品质及生产性能,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奶牛之乡”和“肉牛基地”。在支持基地建设的同时,安达市开始把资金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上倾斜,先后投资2490万元,对拉动基地生产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形成了以红星、伊利等企业集团的乳制品加工,以山东巨野宜鼎集团为龙头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以龙鹅公司为龙头的大鹅深加工和以迪龙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制药加工四条产业链。在蔬菜产业方面,形成了以40万亩棚室和裸地蔬菜种植为依托,辐射大庆等周边市、县,及至山东、辽宁等省份的北方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在种植业方面,粮食作物围绕畜牧业进行调整,发展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生产,走过负增值途径,扩大产业关联度,将种植业劣势转化成畜牧业优势。三元结构的实施使安达市2005年再次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之列。
2.安达市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安达市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的调查,从中可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合理确定基地的范围和模式
安达市结合本地人口、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共建有五种示范区,按照区域各异的特点,适当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结构,辐射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
(2)转变政府职能
乡镇基层组织转变工作方式,其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指令型转变为指导型,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增加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减少农民的信息成本,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预测和抗风险能力,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另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内部消化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农民素质的培训
2004年,安达市为解决农户资金投入问题,协调贴息贷款1000万元;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帮助农户安装和调试机械设备、联系生产项目,协调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配置,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项目、扩大典型企业生产规模。为改变单纯转变农户经营方式,农民素质难以提高的局面,各乡(镇)积极组织宣讲团,现身说法,教育农民转化经营保守观念,推进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跨越。自2003年免费实施各种管理和技能培训工程。目前培训已达400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管理技能和科技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
安达市存在很多种、养大户以及青贮饲料大户,这些大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和带动了其他农民的奔小康、求发展、要致富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党员、退休的乡镇干部还主动、积极为本乡农民做典型示范带头作用。思想保守的农民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这些经营能人的差距逐渐扩大,更加主动地转换经营方式,积极学习他们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经营思想。随着经营意识的转变,其经济效益也逐渐转变。这种示范作用要比农村干部“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来动员农户转换思想更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三元结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农业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吕旭明(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财务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55HQ005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6-0056-06收稿日期:2006-03-16
农业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对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及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概况
1.发达国家农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往往根据其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及其实际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业结构。其农业结构主要是满足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均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上不尽相同,但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是发达国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进程可以说就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历程。经过不断的农业结构调整,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
发达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地域的自然条件、传统农业生产及经济水平,确定其农业生产,形成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较为均衡,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畜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种植业,即在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基础上,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主体的生产结构。例如英国,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而荷兰由于土地资源匮乏,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目前,温室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荷兰的温室建筑总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世界玻璃温室总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鲜花和蔬菜已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导。以色列也大体采用了同样的策略。由于农业资源匮乏,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型农产品[1](P22-24)。综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结构,目前都处于粮食作物均衡生产,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格局。
2.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林牧渔的农业结构,粮食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畜牧业等其他养殖业发展相对薄弱。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由于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所以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始终处于单一的纯农业型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业结构尚未得到合理的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偏重粮食生产的单一结构未得到合理的改变。为此,我国的农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饲料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我国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在70%左右,但也应看到,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共减少了3.18%,而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则分别增加了13.73%和12.97%。
二、三元结构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在理论上,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含在内);目前,我国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2]。我国地域广阔,农业资源环境不尽相同,从现实的农业生产情况看,各地域通常是以几种农业产出为主,而不能做到农、林、牧、副、渔业的齐头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趋势,1992年国务院发表了《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与对策》报告,作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将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一般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传统种植结构称作二元种植结构,把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种植结构称作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均衡发展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传统的自给自足或仅靠出口初级农产品的低效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将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的发展目标。抓好三元结构,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与“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相一致。搞好我国三元结构的建设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在承担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功能的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注重农业硬件的建设,如农业基础建设、土地改良、机械化、产业化等,更要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适应于循环经济的自然规律。我国提出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把农业建设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产业,而均衡、合理的三元结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生产布局,可促使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三者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粮食、经济作物的废弃物——秸杆通过氨化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既减少了废弃物,又解决了畜牧业所需的一部分绿色饲料问题。反过来,畜牧业中产生的大量粪肥又成为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肥料。这种天然的生物肥料改善了传统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力得到有效补偿。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向绿色食品方向发展。与畜牧业不同,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受气候影响较大,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获得更大的产出,就需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夏季可种粮食,冬季可建温室种植经济作物。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改善了土壤。因此,三元结构可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符合自然界、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也促进了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可提高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局面,粮食价格连续下跌,粮食产区开始出现“卖粮难”现象。而经济作物和畜产品在市场上则出现供不应求,以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肉牛、奶牛、家禽等为主的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转变,农业的总产值也得到了逐年提高。我国农业总产值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而这其中畜牧业的经济贡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三元结构的构建和发展将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元结构的发展不仅需要土地、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更需要专业技术,必然会使土地更加集中,在农业内部实现专业分工与协作、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三元结构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内部的行业分工细化,由此也产生了农业部门之间紧密协作的内在要求,专业分工与协作对产前和产后部门的依赖性较高,致使农业、加工业与商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加入到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中,既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质转移,又达到了延长产业链、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一个地区三元结构的构建并不是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产出为最终的目的,而是依靠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这一特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引进、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日用品生产等企业,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兴起。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能更有效的扩大产业群,最终实现产品梯次延伸,产业链条扩展。
三、安达市三元种植结构的经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历来居全国前列。自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粮食收入占60%至70%[4]。自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逐步加剧,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质量劣势,以及受世界粮食产量、价格等大气候影响,近年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所减退,在产粮区普遍存在产量越高,卖粮越难的现象,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农民种粮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为此,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模式,成为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课题。“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提出,旨在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并以安达市为示范基地,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点,以期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的战略转移,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畜牧业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且是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
1.安达市的实践模式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三大优质草原之一。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一直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模式。2001年根据黑龙江省“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实施了“十五”第一批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其资源及传统技术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在示范区内把粮、经、饲比例按442设计,将种植业劣势逐步转化为畜牧业优势。2002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92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畜牧业已成为其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数据资料来源于安达市农业委员会。。
2003年,安达市进行了第二批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在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下,实施了牛产业、菜产业发展战略。逐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主要种植品种已由低质低效的玉米向优质高效的蔬菜、瓜果、青饲料等转变,耕作方式也由单茬次耕作向多茬次种植和立体栽培转化。粮、经、饲比例调整到253,实现了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跨越。2005年底基本完成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奶牛示范区、肉牛示范区、优质青贮饲料种植加工示范区、种草改草示范区。目前,整个项目运转良好,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确立三元结构生产模式的同时,安达市在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农业结构总体方向,全力构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结构。
在畜牧业方面,加强奶牛、肉牛优良品种繁育,充分利用三元结构示范基地建设良好契机,使奶牛、肉牛实现规格化养殖、区域化发展、专业化推进的发展格局,在奶牛、肉牛建设上加大品系的繁殖力度,提高了奶牛、肉牛品质及生产性能,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奶牛之乡”和“肉牛基地”。在支持基地建设的同时,安达市开始把资金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上倾斜,先后投资2490万元,对拉动基地生产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形成了以红星、伊利等企业集团的乳制品加工,以山东巨野宜鼎集团为龙头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以龙鹅公司为龙头的大鹅深加工和以迪龙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制药加工四条产业链。在蔬菜产业方面,形成了以40万亩棚室和裸地蔬菜种植为依托,辐射大庆等周边市、县,及至山东、辽宁等省份的北方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在种植业方面,粮食作物围绕畜牧业进行调整,发展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生产,走过负增值途径,扩大产业关联度,将种植业劣势转化成畜牧业优势。三元结构的实施使安达市2005年再次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之列。
2.安达市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安达市三元结构种植示范基地的调查,从中可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合理确定基地的范围和模式
安达市结合本地人口、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共建有五种示范区,按照区域各异的特点,适当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结构,辐射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
(2)转变政府职能
乡镇基层组织转变工作方式,其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指令型转变为指导型,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增加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减少农民的信息成本,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预测和抗风险能力,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另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内部消化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农民素质的培训
2004年,安达市为解决农户资金投入问题,协调贴息贷款1000万元;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帮助农户安装和调试机械设备、联系生产项目,协调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配置,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项目、扩大典型企业生产规模。为改变单纯转变农户经营方式,农民素质难以提高的局面,各乡(镇)积极组织宣讲团,现身说法,教育农民转化经营保守观念,推进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跨越。自2003年免费实施各种管理和技能培训工程。目前培训已达400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管理技能和科技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
安达市存在很多种、养大户以及青贮饲料大户,这些大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和带动了其他农民的奔小康、求发展、要致富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党员、退休的乡镇干部还主动、积极为本乡农民做典型示范带头作用。思想保守的农民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这些经营能人的差距逐渐扩大,更加主动地转换经营方式,积极学习他们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经营思想。随着经营意识的转变,其经济效益也逐渐转变。这种示范作用要比农村干部“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来动员农户转换思想更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