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节约资源; 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F 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1-0028-02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4月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还专门发出了《通知》。笔者认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紧迫性、指导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首先,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恰似一柄庞大锐利的“双刃剑”:既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沉重的人口包袱。多么巨大的总量和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很小;多么微小的数字和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很大;乘、除之间,“反差”犹如天地。例如,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万亿元;但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0位左右。再如,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度电,全国一个月就是390多亿度,几乎相当于三峡工程电站设计一年发电量800亿度的一半。如果每人浪费1斤水,全国一天就损失65万吨水。一个饭粒本来不足挂齿,但如果每人浪费一粒饭,全国一天就损失约5万斤大米(笔者为此进行了计量测算)。反之,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斤水、一粒米,那就等于全国创造了一笔笔巨大的财富。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第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例如,全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量只居世界第53位。全国人均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石油只有8.3%,天然气只有4.1%,耕地不到一半,草场为二分之一,水为四分之一,森林为六分之一……因此,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必须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益的现象相当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例如,建国五十多年,GDP增长了约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约4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2003年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创造的GDP却只占世界的4%。目前,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只有40%。近几年,由于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例如,去年全国先后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蜡烛和应急灯在一些地方竟然脱销;今年电力形势更加紧张,第一季度缺电告急的省市就已经增加到24个。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亿元。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只有24种能满足需要。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势在必行,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全球有限的资源成为焦点问题之一。我国面对国内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大国,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如果依赖进口,不仅涉及国际市场上价格变化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涉及如何打破现有资源垄断格局、如何保障运输线路安全和运输能力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或者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就会受制于人,直接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然而,一些地方由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原因造成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产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群众苦不堪言。目前,全国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农村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还有4000多万“三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农民。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供水不足,其中114个城市严重缺水;一些城市对居民不得不实行限时限量供水。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当前我们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1.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国情教育。无论城市乡村,还是男女老少,都要全民参与,使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等国情特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防止和纠正那种在“地大物博”、“总量增长”面前忘乎所以的心态和行为。要求真务实,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从今天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地、节材等具体工作做起。
2. 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两个务必”教育。“谦受益,满招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历来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著称于世。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在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全国十三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我们的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党的远大目标相比,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胜利就好比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工作任务还很繁重很艰巨。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挥霍浪费、奢侈享乐;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长期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尤其要坚决制止和纠正那种脱离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穷大方”式的畸形高能耗和高消费,那种脱离广大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甚至损害国计民生的“富贵病”。同时,要努力恢复和创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公民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风尚,制定反对浪费的有关法规,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力量建设节约型社会。
3.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指针和重要保证;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妥善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愚公移山”的伟大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这一代人,既是在“前人栽树”基础上“乘凉”的“后人”,又要为“后人乘凉”当好“栽树”的“前人”;决不能一边“乘凉”、一边“砍树”,“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宜把有时当无时,莫到无时悔有时”;我们必须本着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手抓增产,一手抓节约”,确保各种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真正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良性循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和子孙后代,愧对历史责任。
4. 必须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符合国情、出于公心、勤俭办事、造福子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由广大群众和干部认可的政绩;而不是那种假公营私、急功近利、泡沫飘飘、债务累累的政绩,不是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败家子”作风。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政绩监督考核体系,把是否增加资源、节约资源的指标列入监督考核内容。尤其要敢于和善于鉴别那些似是而非的政绩观和假冒伪劣的政绩工程,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防止某些人把“搞政绩”变成搞腐败的敲门砖和护身符。(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原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 F 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1-0028-02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4月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还专门发出了《通知》。笔者认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紧迫性、指导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首先,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恰似一柄庞大锐利的“双刃剑”:既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沉重的人口包袱。多么巨大的总量和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很小;多么微小的数字和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很大;乘、除之间,“反差”犹如天地。例如,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万亿元;但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0位左右。再如,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度电,全国一个月就是390多亿度,几乎相当于三峡工程电站设计一年发电量800亿度的一半。如果每人浪费1斤水,全国一天就损失65万吨水。一个饭粒本来不足挂齿,但如果每人浪费一粒饭,全国一天就损失约5万斤大米(笔者为此进行了计量测算)。反之,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斤水、一粒米,那就等于全国创造了一笔笔巨大的财富。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第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例如,全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量只居世界第53位。全国人均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石油只有8.3%,天然气只有4.1%,耕地不到一半,草场为二分之一,水为四分之一,森林为六分之一……因此,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必须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益的现象相当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例如,建国五十多年,GDP增长了约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约4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2003年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创造的GDP却只占世界的4%。目前,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只有40%。近几年,由于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例如,去年全国先后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蜡烛和应急灯在一些地方竟然脱销;今年电力形势更加紧张,第一季度缺电告急的省市就已经增加到24个。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亿元。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只有24种能满足需要。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势在必行,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全球有限的资源成为焦点问题之一。我国面对国内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大国,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如果依赖进口,不仅涉及国际市场上价格变化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涉及如何打破现有资源垄断格局、如何保障运输线路安全和运输能力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或者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就会受制于人,直接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然而,一些地方由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原因造成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产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群众苦不堪言。目前,全国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农村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还有4000多万“三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农民。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供水不足,其中114个城市严重缺水;一些城市对居民不得不实行限时限量供水。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当前我们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1.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国情教育。无论城市乡村,还是男女老少,都要全民参与,使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等国情特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防止和纠正那种在“地大物博”、“总量增长”面前忘乎所以的心态和行为。要求真务实,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从今天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地、节材等具体工作做起。
2. 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两个务必”教育。“谦受益,满招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历来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著称于世。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在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全国十三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我们的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党的远大目标相比,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胜利就好比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工作任务还很繁重很艰巨。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挥霍浪费、奢侈享乐;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长期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尤其要坚决制止和纠正那种脱离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穷大方”式的畸形高能耗和高消费,那种脱离广大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甚至损害国计民生的“富贵病”。同时,要努力恢复和创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公民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风尚,制定反对浪费的有关法规,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力量建设节约型社会。
3.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指针和重要保证;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妥善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愚公移山”的伟大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这一代人,既是在“前人栽树”基础上“乘凉”的“后人”,又要为“后人乘凉”当好“栽树”的“前人”;决不能一边“乘凉”、一边“砍树”,“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宜把有时当无时,莫到无时悔有时”;我们必须本着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手抓增产,一手抓节约”,确保各种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真正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良性循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和子孙后代,愧对历史责任。
4. 必须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符合国情、出于公心、勤俭办事、造福子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由广大群众和干部认可的政绩;而不是那种假公营私、急功近利、泡沫飘飘、债务累累的政绩,不是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败家子”作风。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政绩监督考核体系,把是否增加资源、节约资源的指标列入监督考核内容。尤其要敢于和善于鉴别那些似是而非的政绩观和假冒伪劣的政绩工程,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防止某些人把“搞政绩”变成搞腐败的敲门砖和护身符。(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原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