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层面分析当前学生价值取向变迁的新特点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本文所说的中国文化暂指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更是个模糊的概念,即使我们把西方仅理解为西半球的欧洲、北美,也仍然包括很多特色各异的民族文化。为便于与中国文化作比较研究,本文中的西方文化限指北美、西欧文化中带共性的核心部分。
  
  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结果分析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
  
  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也主要围绕着群体与个体价值取向而展开。大学生问卷调查共进行3次,分别在2005年、2006年及2007年。接受调查的学生人数每次200人,接受调查的学生以石河子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为主,涉及的学科专业除外语类以外,还有理、工、文、医、管理等各大门类。因而,我们大体可以看到一些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向。以下各项是互相密切关联、彼此交叉重叠的,但为了有所侧重,故分项探讨。
  
  1.家庭与个人调查结果
  (1)你将来工作以后,是否愿意最先考虑孝敬父母?是(80%);否(20%)。
  (2)你大学毕业以后能否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是(28%);否(72%)。
  (3)你将来成家后是否打算继续与父母住在一起?是(9%);否(91%)。
  评析: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孝道被视为道德之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爱人”应以爱父母作为起点。古代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上。家庭成员辈份的高低与尊严、地位及权力并无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无孝文化,父母在,儿女非但没有“不远游”的义务,相反“远游”倒会受到鼓励。显然,当今中国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上接受了西方个体本位观念。
  西方文化的冲击波对于促进当今中国青年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有着积极意义,91%的人打算成家后不再继续与父母同住,72%的人不愿作出“父母在,不远游”的承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冲破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及冲淡维护家族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也许是体现平等、自由及效益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这股冲击波最终把中国人几千年来营造的“孝道”大坝彻底冲垮的话,那是令人痛惜的。值得欣慰的是,80%的大学生愿意在将来工作以后最先考虑孝敬父母。余下的20%虽是不大的比例,但它代表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人群及跃跃躁动的趋势,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
  
  2.依存与自立调查结果
  (1)你对事物发表看法时,是否在乎别人的反应?是(79%);否(21%)。
  (2)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穿着的评论?是(82%);否(18%)。
  (3)你在确定恋爱对象之前是否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是(42%);否(58%)。
  (4)你在作出某一行动决策时,更喜欢:随大流(40%);标新立异(60%)。
  (5)你在将来择业时更喜欢:稳定的、可靠的单位(28%);能发挥自己潜力的单位(72%)。
  (6)你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合同式关系,来去自由(84%);家庭式关系,忠诚认同(16%)。
  评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互相依存的观念,人们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力求实现并维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贾玉新(1997)认为,“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西方文化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强调自立精神。在欧美,成年公民(一般以18岁为界)都倾向于自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常不求助于他人或社会团体。美国《独立宣言》不仅宣告民族的独立,更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西方的年轻人上大学、选专业、谈对象、找工作都完全自主决定,不喜欢他人包括父母干预。他们在发表意见或作出行为决策时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及评说。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立的倾向,这对于克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鼓励参与竞争、敢于开拓创新、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显然有着积极意义,所以较容易得到中国大学生的赞同和接受。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60%)敢于标新立异,在作出行动决策时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六成多大学生(60%)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挥,克服依赖心理,在将来择业时不再青睐稳定、值得依靠的单位。更多的人(84%)不再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忠诚认同的家族式关系,而更喜欢便于流动、来去自由的合同式关系。近六成的大学生在作出类似确定恋爱对象等重大决定时不再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然而,传统中国文化“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起着重大作用,对人们的言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79%~82%)仍然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言(发表看法)和行(穿着等)的反应和评论,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当今中国大学生如能取两种文化之长,在“个人自立”与“人际和谐”中找到平衡点,则是十分可喜的。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害人际和谐为代价而追求个人自立的价值观不应该得到鼓励。
  
  3.人生观与行为准则调查结果
  你愿意把下列4项中哪一项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及行为准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主观为己、客观利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05年 4%;69%;29%;0。
  2006年 3%;48%;46%;7.2%。
  2007年 0.5%;31%;68%;14%。
  简析:传统的中国文化突出孝道,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注重人们互相依存的和谐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儒家认为,“仁”是最高人生境界,“克己”是最佳德行,“修身养性”是最有效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目的和理想。从总体上说,传统中国伦理弘扬的是带“利他”倾向的人生观。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Individualism是一切行为的准则,Self actualizatio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Independence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Personal Rights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从总体上说,西方道德推崇的是带“利己”倾向的人生观。该项问卷调查表上所列的4种类型,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绝对“利他”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表现了“利他”性递减或“利己”性递增的趋势。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可代表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他”人生观,后两种类型则大体反映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己”人生观。
  调查表上所提供的几组动态的数据很明显地揭示了2004年以来当今中国大学生人生观变化的总体走向,即持“利他”人生观的人逐年减少,而持“利己”人生观的人逐年增加。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近万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无一人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行为准则,而到了2007已有14%的人赫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轨迹的新特点
  
  1.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大学生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重物质待遇的倾向、重实用性的倾向;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体现为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带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2.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青年价值观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有的追求权势,有的追求名利,有的追求金钱。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多元化,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贡献社会依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
  
  3.价值主体由集体向个体转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奉献价值与索取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核,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并能对个体形成道德要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正在形成。
  
  4.价值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变
  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逐渐淡化,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务实、更加功利;从关心政治转向关心经济,从追求远大理想向现实奋斗转变,体现了务实、求进、求真的时代特点。
  
  5.价值标准由统一向差异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价值主体已出现多层次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多元化的。在当今中国大学生也属于不同的阶层、群体,由于所处的生存发展条件不同,利益,需要和立场不同,其所持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6.价值认知与实践行为的矛盾化
  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去设立价值目标,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中特定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经常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足够和及时的满足与支持,因而在具体行为中出现某些困惑和与观念的不一致,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方巍.当代大学生成才价值的地位几表现[J].当代青年研究,1995.
  [2]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黄盈盈.从数据看青年的价值观取向——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1(10).
  [4]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其他文献
现代远程教育是现有教育体系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刚刚起步,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对此还比较陌生,还习惯于上课的铃声,教室的桌椅、板凳和黑板,因此教师与学生如何尽快适应远程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得以迅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现代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及其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即文字、卫星电视、音像教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也在迅速攀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巨大压力,给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和学校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问题能否引起高度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其影响    (一)社会因素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一个科技高新化、信息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一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1]。他们在成长的背景、教育的环境、学习的经历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1.成长的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和东西文化的交融,先进的科技产品最先惠及当代大学生这一批人,他们相对于父辈们更加“见多识广
工业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迅速发展,为了降低工业以太网成本、提高效益,本文采用引脚少、体积小且高效的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设计工业以太网节点。在工业以太网系统正常工作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大学肩负着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任,大学教育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以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1]。  高校应在市场
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及其测序成本的下降,使得从基因组、转录组及表观遗传组更细致全貌地分析人类疾病成为可能,这也大大推动了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进程。目前,全基因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市民社会的兴起以及和谐社会的倡导,公民意识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角色赋予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属性。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历程中,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高校在实现大学生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亦起到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