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工厂互博的现象。
近日,蒙牛乳业原奶收购单价每公斤直降1元的报道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尽管蒙牛乳业在山东胶东地区降价收奶的事件以蒙牛让步暂时终结,但其中所牵扯到的产业问题却依然缺乏应对之策。
当前国内外资本采用自建或合建的形式大举进入奶源市场,原奶降价一词似乎与行业背景不太相符,相关乳业从业人员表示,价格问题受市场规律的影响,但是中国的产业模式不健全,上下游之间不能达成利益协同,因此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奶农的利益就会受损,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是诸多问题的根源,奶荒或者过剩皆由此而起。
鲜奶收购价每公斤突降1元
“原奶价格有较强的波动性,2014年以来,国内、国际奶价均有较大降幅,我公司收奶价格亦会据此进行调整。”蒙牛乳业相关人士9月24日对外表示,“我公司与山东莱西个别奶站在收奶价格上的争议已妥善解决,双方已继续合作。”
时间推至7月底,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山东省即墨市向各养殖场宣布,自8月1日起,山东地区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购价格从7月份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
据了解,当地奶农于2012年2月1日与蒙牛乳业签订了三年期的《生鲜乳购销合同》,2014年5月29日,双方又重新签订了一份五年期的《生鲜乳购销合同》。而两份合同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并在“随行就市”定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根据供给关系”条件。
照上述合同,蒙牛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做出降价决定,并未违反合同规定。但是,奶农认为,当时雀巢在当地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鲜牛奶收购价格为3.9元-4.05元/公斤,伊利为4.2元-4.3元/公斤,光明为4.1元-4.2元/公斤,蒙牛为3.5元/公斤明显违背合同中的“随行就市”约定。
几经博弈,蒙牛方面做出让步,自9月16日起,收购价格在3.5元/公斤的基础上上调0.4元/公斤,双方继续购销合作。事件看似已经平息,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蒙牛已经交付了8月份的奶款,单价在3.4元-3.5元/公斤,而奶农仍希望向蒙牛方面追讨8月份的供奶损失。
乳业专家雷永军表示,成本的增加、厂家的压价,对于奶农是严峻的考验。但对于企业来说,面对进口奶粉及原材料的价格下降,出于利润考虑,他们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进口乳粉,而非国内的生牛奶。这对于奶农来说,就要面临利润变薄甚至折本的风险。如何平衡企业和奶农之间长期利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销割裂导致原奶博弈
“牧场和工厂的分体模式,势必会产生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表示,“国外大多是牧场和工厂互相参股,这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即使一方亏损,还可以另一方来反哺,这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而国内仍是双方对立,很难实现共同盈利。”
根据山东省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山东省2013年乳制品总产量同比下降14.34%,2014年上半年仍呈下滑势,1-6月,全省累计液态奶产量为109.61万吨,同比下降6.7%,仅6月份就下降23.24%。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日前也披露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进口乳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08%。2014年上半年国内进口乳粉同比增长75.2%至68.2万吨。
“去年10月进口奶粉价格涨到55000元/吨,今年初下滑到40000元/吨,8月份已经降至24000元/吨。今年初奶粉进口商和乳企预计价格会在40000元/吨的基础上反弹,谁知签订大单后价格继续下探。”一位乳业资深人士解释道,目前个别规模大的进口商已经因此出现巨额亏损。
囤积的高价进口乳粉需要消化,且还要承担误判造成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乳企必须降低原奶收购成本。
“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在收奶的过程中,肯定是优先收购规模较大、品质更有保障的牧场的原奶,在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规模较小的散户。”王子恒认为,在原奶需求基本能被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向散户压价。
目前,对于日产10吨-100吨鲜奶的大型奶牛养殖场来说,因为具有规模优势,价格相对稳定,降幅也相对较小;而中小奶牛养殖场则没这么乐观,收购价格完全由乳企说了算,由于原奶过剩,乳企还会以“异味”等主观性很强的理由来限收、拒收。
据有关资料,奶牛养殖场和乳企只是单纯的购销关系,多数是通过签订合同来完成交易,国内90%以上的原料奶都供给乳企,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单一的原奶销售渠道,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畸形布局待解
此次事件以蒙牛提价0.4元/公斤收尾,看似奶农在价格争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从长期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前景堪忧。
业内多位分析人士称,蒙牛此番在胶东半岛掀起的鲜奶收购降价风波,恰恰是长期以来国内乳业格局混乱的缩影,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终究不适合中国奶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从上游奶牛养殖业来看,养殖成本并不因原奶价格波动而变化,占比近八成的饲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涨。“饲料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生产加工出来的牛奶当然不会比国外便宜了。”分析人士点破了进口奶袭扰国内市场的玄机。
不难发现,对于原料奶这方面,蒙牛和其他乳企在价格拐点前后并没有踩上点,目前面临着库存高企和消化难题。半年报显示,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25.8亿元相比,增长72.9%。
宋昆冈日前也表示,“我国已经进入高奶价行列,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高奶价已成为制约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究竟有无破局之举呢?一位乳业资深人士介绍称,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奶业的经验就值得大陆参考,即大力发展本土巴氏鲜奶,适当进口常温奶。
这对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结构而言,将会是颠覆性的改革。长期以来,乳品巨头企业为了解决北奶南运的难题而抢占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便于保存、突破运输半径限制的常温奶。
再从养殖户来看,马云20亿元投资伊利牧场、恒大成立恒大牧业等,都证实了乳企巨头对规模化养殖和大型牧场的需求。“这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国内奶源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规范乳业产业链,”王子恒认为,“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工厂互博的现象。”
“而农户的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以片区重组起来,形成规模中等的合作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经营,来加强与企业合作中的话语权,要么就退出市场竞争”,王子恒说。
编辑 王豫刚
近日,蒙牛乳业原奶收购单价每公斤直降1元的报道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尽管蒙牛乳业在山东胶东地区降价收奶的事件以蒙牛让步暂时终结,但其中所牵扯到的产业问题却依然缺乏应对之策。
当前国内外资本采用自建或合建的形式大举进入奶源市场,原奶降价一词似乎与行业背景不太相符,相关乳业从业人员表示,价格问题受市场规律的影响,但是中国的产业模式不健全,上下游之间不能达成利益协同,因此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奶农的利益就会受损,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是诸多问题的根源,奶荒或者过剩皆由此而起。
鲜奶收购价每公斤突降1元
“原奶价格有较强的波动性,2014年以来,国内、国际奶价均有较大降幅,我公司收奶价格亦会据此进行调整。”蒙牛乳业相关人士9月24日对外表示,“我公司与山东莱西个别奶站在收奶价格上的争议已妥善解决,双方已继续合作。”
时间推至7月底,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山东省即墨市向各养殖场宣布,自8月1日起,山东地区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购价格从7月份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
据了解,当地奶农于2012年2月1日与蒙牛乳业签订了三年期的《生鲜乳购销合同》,2014年5月29日,双方又重新签订了一份五年期的《生鲜乳购销合同》。而两份合同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并在“随行就市”定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根据供给关系”条件。
照上述合同,蒙牛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做出降价决定,并未违反合同规定。但是,奶农认为,当时雀巢在当地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鲜牛奶收购价格为3.9元-4.05元/公斤,伊利为4.2元-4.3元/公斤,光明为4.1元-4.2元/公斤,蒙牛为3.5元/公斤明显违背合同中的“随行就市”约定。
几经博弈,蒙牛方面做出让步,自9月16日起,收购价格在3.5元/公斤的基础上上调0.4元/公斤,双方继续购销合作。事件看似已经平息,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蒙牛已经交付了8月份的奶款,单价在3.4元-3.5元/公斤,而奶农仍希望向蒙牛方面追讨8月份的供奶损失。
乳业专家雷永军表示,成本的增加、厂家的压价,对于奶农是严峻的考验。但对于企业来说,面对进口奶粉及原材料的价格下降,出于利润考虑,他们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进口乳粉,而非国内的生牛奶。这对于奶农来说,就要面临利润变薄甚至折本的风险。如何平衡企业和奶农之间长期利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销割裂导致原奶博弈
“牧场和工厂的分体模式,势必会产生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表示,“国外大多是牧场和工厂互相参股,这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即使一方亏损,还可以另一方来反哺,这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而国内仍是双方对立,很难实现共同盈利。”
根据山东省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山东省2013年乳制品总产量同比下降14.34%,2014年上半年仍呈下滑势,1-6月,全省累计液态奶产量为109.61万吨,同比下降6.7%,仅6月份就下降23.24%。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日前也披露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进口乳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08%。2014年上半年国内进口乳粉同比增长75.2%至68.2万吨。
“去年10月进口奶粉价格涨到55000元/吨,今年初下滑到40000元/吨,8月份已经降至24000元/吨。今年初奶粉进口商和乳企预计价格会在40000元/吨的基础上反弹,谁知签订大单后价格继续下探。”一位乳业资深人士解释道,目前个别规模大的进口商已经因此出现巨额亏损。
囤积的高价进口乳粉需要消化,且还要承担误判造成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乳企必须降低原奶收购成本。
“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在收奶的过程中,肯定是优先收购规模较大、品质更有保障的牧场的原奶,在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规模较小的散户。”王子恒认为,在原奶需求基本能被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向散户压价。
目前,对于日产10吨-100吨鲜奶的大型奶牛养殖场来说,因为具有规模优势,价格相对稳定,降幅也相对较小;而中小奶牛养殖场则没这么乐观,收购价格完全由乳企说了算,由于原奶过剩,乳企还会以“异味”等主观性很强的理由来限收、拒收。
据有关资料,奶牛养殖场和乳企只是单纯的购销关系,多数是通过签订合同来完成交易,国内90%以上的原料奶都供给乳企,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单一的原奶销售渠道,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畸形布局待解
此次事件以蒙牛提价0.4元/公斤收尾,看似奶农在价格争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从长期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前景堪忧。
业内多位分析人士称,蒙牛此番在胶东半岛掀起的鲜奶收购降价风波,恰恰是长期以来国内乳业格局混乱的缩影,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终究不适合中国奶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从上游奶牛养殖业来看,养殖成本并不因原奶价格波动而变化,占比近八成的饲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涨。“饲料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生产加工出来的牛奶当然不会比国外便宜了。”分析人士点破了进口奶袭扰国内市场的玄机。
不难发现,对于原料奶这方面,蒙牛和其他乳企在价格拐点前后并没有踩上点,目前面临着库存高企和消化难题。半年报显示,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25.8亿元相比,增长72.9%。
宋昆冈日前也表示,“我国已经进入高奶价行列,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高奶价已成为制约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究竟有无破局之举呢?一位乳业资深人士介绍称,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奶业的经验就值得大陆参考,即大力发展本土巴氏鲜奶,适当进口常温奶。
这对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结构而言,将会是颠覆性的改革。长期以来,乳品巨头企业为了解决北奶南运的难题而抢占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便于保存、突破运输半径限制的常温奶。
再从养殖户来看,马云20亿元投资伊利牧场、恒大成立恒大牧业等,都证实了乳企巨头对规模化养殖和大型牧场的需求。“这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国内奶源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规范乳业产业链,”王子恒认为,“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工厂互博的现象。”
“而农户的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以片区重组起来,形成规模中等的合作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经营,来加强与企业合作中的话语权,要么就退出市场竞争”,王子恒说。
编辑 王豫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