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观点和方法层出不穷,从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教育”, 从北大曹文轩教授的“自然语文”到四川大学李华平教授的“正道语文”,从语文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到“慕课”“微课”,从“专题阅读教学”的如火如荼到“辩论社”“演讲社”等课外语文社团的方兴未艾……语文教学改革已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在我心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是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佳句,文正公用洗练的笔触、开阔的视野,描绘了一幅万物上下相容、動静相宜、冷暖相契、日月与共的和谐画面。
  窃以为,这是否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追求的一个境界呢?一堂课犹如一幅春和景明图,课堂上师生顺畅地表达、沉静地思考、个性化地写作、多层次多角度地思想争锋。“听、说、读、写、思” 是语文课堂的常态,就如同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雾、雨、雷、电都是生命的常态一样,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就如同万物由小到大生长一样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由此,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更不能限定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学习相伴人生”将成为每一个人成长的必要。而语文课的作用在于既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以利于其终身学习语文。
  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1.变规范的模式化讲解为自由的粗放型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因此课堂不是车间,而是池塘、原野,学生的学习生命应该像动、植物生长,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入了凯洛夫的“五个环节”理论,即组织教学、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这一模式引进后被模仿、改造成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此模式因其极强的操作性适应了当时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因其重教轻学,以课本知识、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被禁锢。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由的粗放式探究”就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尊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不用“挖坑导学”的方式非要让学生得出标准答案而压抑学生的个性。这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所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探究,因此,应该对结果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2.变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为渗透式的熏陶渐染
  曾几何时,语文课要向理科课学习,许多教师提倡语文课要有标准答案意识、训练意识、知识点意识……殊不知,语文是个性化的,是艺术,是美,很难找到一种“万能”的方法读懂一类文章或一个作家的文章。如果非要寻求一种捷径来学习语文,那就是尊重语文的天性,顺其自然。否则,僵化的肢解语文恰是在戕害语文。这就像要求自然界的所有树木都必须长成白杨树的样子,所有枝杈都必须向上,否则就不美。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垂柳,那她无疑就是个丑八怪,何来“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赞赏?因此,把语文学习知识点化、模式化只适用于基础知识的识记,而不适用于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习就像一颗大树的生长,需要外界适宜的阳光、水分,更需要大树自身的根系努力地汲取土壤里的养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不清楚哪一天阳光的照耀让它长高了一厘米,也不清楚哪一天的雨水让它长粗了一厘米,但是我们知道它长得参天离不开一天天、一月月自然界的滋养,就是这样的日积月累,一颗大树、一片森林,拔地而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学习有两条途径:课内与课外。但学习的原则相同,那就是采用渗透式的熏陶渐染,一蹴而就、寻找捷径的方法是万万不可的。
  语文其实是“人”学,语文课堂若只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能算是基本合格的课堂。如果哪位语文教师能从“人”的角度、“美”的层面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这样的教师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师,这样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此时,不禁想到《侍坐》中描绘的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理想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人与自然均以生命的状态存在,有温度的环境必将催生有温度的生命。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理解方面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生成,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基础上有所感触,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具体说来,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文本,仔细探讨学生的错误之后选择合适的错误点,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了解文本的内蕴。  一、假设错误观点,促进思考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假设错误观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内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其中太阳能的使用与仿生建筑的应用研究也已经开始。文章结合仿生建筑和太阳能相融合的形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文章主要探讨了在节能服务中,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有效应用,阐述了组成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每个子系统,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此系统在节能服务中的具体应用,以便能够有效达到将客
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
成为公共服务型档案馆是档案馆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很多档案工作者、学者和专家对怎样成为公共服务型档案馆、档案馆应该怎样服务、档案馆如何拓展服务、怎样有效的开发档案资源进而更好的搞好档案服务和档案馆的人本服务等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但对档案馆工作的服务理念却很少讨论,笔者认为,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对于理解档案馆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怎样更好地为公民服务至关重要。什么是档案馆工作的驱动力?在公共服务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有必要也有责任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教师带动学生在当今社会,高中生越来越多地接受来自西方的文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著名人物.曾因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而“闻名遐尔”.也曾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要消灭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北伐战争中.吴佩孚战败.走下了中国的
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符合高中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设计。因此,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能够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设计微课主题  为了确保微课科学合理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师首先必须对微课的主题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微课内容整体突出
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事关资金能否合理安全高效利用,事关企业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宝鸡峡工程局实际,介绍了该局近年来加强财务经营管理的措施、成效和体会,可供有关
教师助学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助学助什么?什么时机助?这是目前很多教师深感困惑和棘手的问题。其实,助学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