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角:新凤霞
神奇咒语: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行动故事:
1.拾煤渣的穷孩子
1927年,一个小女孩出生在天津一户贫民家里。家里有7个孩子,父亲患肺病,靠卖糖葫芦挣一点钱,生活十分艰难。这个叫杨淑敏的女孩从小拾煤渣,砸核桃,装火柴,到纺织厂捡线头,或者给有钱人家做零活,挣一点钱帮助养家。她没上过一天学,不认识字。她喜欢看堂姐演戏,还偷偷地模仿唱段,学会了唱几出京戏。
2.为吃饱饭学唱戏
6岁那年,杨淑敏不顾父母的阻拦,要跟堂姐学京剧。她觉得学会唱戏,就能吃饱饭。冬天,堂姐向院子里泼了一盆水,水立即冻成了冰。堂姐说:“脱下棉袄,快跑圆场。”杨淑敏穿着单衣,在冰上跑圆场。她跑得满身发热,手指头却冻得紫红。夏天最热的时候,她在太阳底下练功,还要加上两件衣服。唱戏的不能怕冷,不能叫热,上了台再冷也不能穿棉袄,再热也要穿上厚戏装,这叫练意志。13岁时,她改习评剧。她聪颖俊俏,嗓音甜润清脆,加上勤学苦练,15岁时就在《点秋香》《花为媒》《杜十娘》等剧中饰演主角。她的艺名叫新凤霞。
3.流浪演出闯江湖
旧社会的民间艺人,跟师傅闯江湖,到处流浪,跑码头搭班唱戏。为了一家人的温饱,母亲陪着新凤霞闯荡江湖,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她们到过大西北的兰州、西安,去过山东的烟台、济南、青岛,河北的石家庄等地演出。为了吃饱饭,新凤霞什么班都搭、都敢唱,同时也练出了真本事。有一次,搭档的演员生病了,她只好独自一人唱一台戏。没想到观众特别喜欢,她连唱了几场。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她唱得真够累。
惊喜收获:
新凤霞刻苦练功,善于吸取前辈艺人和各个流派的精华,创造了新颖优美的唱腔,成为评剧新派的一代宗师。解放后,她来到北京,在天桥万盛轩演出《刘巧团圆》《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新戏。她的唱腔清新玲珑,善于运用华彩流利的“疙瘩腔”。她的代表剧目有《乾坤带》《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无双传》《凤还巢》《会计姑娘》《三看御妹》等。她甜润优美、雅俗共赏的唱腔,清纯自然的舞台风范,令无数观众着迷。
主持人语:
新凤霞和剧作家吴祖光结婚后,跟着丈夫有计划地学习,抱着字典认生字,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读《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著作,读谈艺术修养的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她还拜齐白石先生为师,学习画国画。“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凤霞备受折磨,身体致残,离开舞台。她坐在轮椅上学习写作,写了《新凤霞回忆录》等近30本回忆录、随笔和戏曲艺术论文集。她集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于一身,受到人们的钦佩和尊重。
(责任编辑 邓湘子)
神奇咒语: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行动故事:
1.拾煤渣的穷孩子
1927年,一个小女孩出生在天津一户贫民家里。家里有7个孩子,父亲患肺病,靠卖糖葫芦挣一点钱,生活十分艰难。这个叫杨淑敏的女孩从小拾煤渣,砸核桃,装火柴,到纺织厂捡线头,或者给有钱人家做零活,挣一点钱帮助养家。她没上过一天学,不认识字。她喜欢看堂姐演戏,还偷偷地模仿唱段,学会了唱几出京戏。
2.为吃饱饭学唱戏
6岁那年,杨淑敏不顾父母的阻拦,要跟堂姐学京剧。她觉得学会唱戏,就能吃饱饭。冬天,堂姐向院子里泼了一盆水,水立即冻成了冰。堂姐说:“脱下棉袄,快跑圆场。”杨淑敏穿着单衣,在冰上跑圆场。她跑得满身发热,手指头却冻得紫红。夏天最热的时候,她在太阳底下练功,还要加上两件衣服。唱戏的不能怕冷,不能叫热,上了台再冷也不能穿棉袄,再热也要穿上厚戏装,这叫练意志。13岁时,她改习评剧。她聪颖俊俏,嗓音甜润清脆,加上勤学苦练,15岁时就在《点秋香》《花为媒》《杜十娘》等剧中饰演主角。她的艺名叫新凤霞。
3.流浪演出闯江湖
旧社会的民间艺人,跟师傅闯江湖,到处流浪,跑码头搭班唱戏。为了一家人的温饱,母亲陪着新凤霞闯荡江湖,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她们到过大西北的兰州、西安,去过山东的烟台、济南、青岛,河北的石家庄等地演出。为了吃饱饭,新凤霞什么班都搭、都敢唱,同时也练出了真本事。有一次,搭档的演员生病了,她只好独自一人唱一台戏。没想到观众特别喜欢,她连唱了几场。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她唱得真够累。
惊喜收获:
新凤霞刻苦练功,善于吸取前辈艺人和各个流派的精华,创造了新颖优美的唱腔,成为评剧新派的一代宗师。解放后,她来到北京,在天桥万盛轩演出《刘巧团圆》《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新戏。她的唱腔清新玲珑,善于运用华彩流利的“疙瘩腔”。她的代表剧目有《乾坤带》《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无双传》《凤还巢》《会计姑娘》《三看御妹》等。她甜润优美、雅俗共赏的唱腔,清纯自然的舞台风范,令无数观众着迷。
主持人语:
新凤霞和剧作家吴祖光结婚后,跟着丈夫有计划地学习,抱着字典认生字,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读《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著作,读谈艺术修养的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她还拜齐白石先生为师,学习画国画。“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凤霞备受折磨,身体致残,离开舞台。她坐在轮椅上学习写作,写了《新凤霞回忆录》等近30本回忆录、随笔和戏曲艺术论文集。她集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于一身,受到人们的钦佩和尊重。
(责任编辑 邓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