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云冈说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二零零四年春,爱人杨俊芳和她同学闫琰,随着导师张明远回同考察云冈石窟,我随行。那日天气很好,但石窟里却冷似冰窖。张明远教授多带了一什灰布外套,提兜里装了两个馒头,一瓶水,在第18窟一呆就是一整天。我是颇耐不住枯寂的,见她们一个专注,两个迷惘,也没人说话,便悄悄勾了爱人和同学出来。随便看了几个窟之后,三人到外面的削面馆吃了一顿午餐。消遣够了,才又返回18窟。张老师还在原地没动。
  晚间吃饭的时候,张老师批评爱人:你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随后接着就谈石壁上两个比丘的头像,好像是发现了些什么。如今我已记不确切。当时我对张老师的认真很不以为然,对于学者不厌其烦的考证,往往头晕。大学毕业后我居留大同,拉拉杂杂到云冈十几次,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我看的是后山的堡,天上的云,山野的马,石窟内风化的纹理,最多在第10窟的爱奥尼亚柱式前盘桓几圈,找些很古的诗意。总而言之,并不以自己的无知为羞愧。
  但实际上,发现自己是艰难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恐怕也如此。因为发现自己的同时,恐怕也在放弃自己。
  让我放弃一些浅薄认知的,是在二零一一年之后。当时,大同古城重修,云冈石窟山堂水殿再建,爱人有感而发,创作了一幅长七米,宽两米的国画作品《魏都》。为了尽量尊于历史原貌,爱人做了很多功课,我也跟着做了一些知识的梳理。作品杀青后,在云冈石窟陈列馆展出。此时,云冈的山堂水殿也完工。昙曜广场立起一尊黑色昙曜雕塑,是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所作,高僧面容如刀砍斧劈,瘦容嶙峋,历史的凌厉与含混好像都在里头。受此触动,我在二零一二年动笔写了一首近三百行的长诗《拓跋》。在这首诗里,我第一次在精神层面,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云冈。
  不是我想要写它,而是武周山这一块大石头,横在拓跋氏入主中原的路上,让我不能忽略。因为在这里,拓跋鲜卑氏遭遇了在文化命运上的一次大选择。拓跋氏的这个选择,最终也成为我写作上的选择。
  在这选择之中,我注意到两个少年,一名老僧。第一个少年是拓跋珪,也就是北魏道武帝,平城的缔造者。
  二
  二零一一年,我陪诗歌启蒙老师栗洲森游览云冈,在第三窟窟内窟外,他流连甚久。栗老师是个诗人,对历史并无兴趣,为什么偏偏钟爱于此?我记得栗老师貌似说了句,他感受到一种“模糊不清”的东西。
  返回之后,我脑补了这一课。在李恒成先生编著的《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一书中,有着两句醒目的黑体字:“云冈石窟的第一斧,便是从这里开始开凿的。”“北魏皇窒云冈石窟的创造,始也第三窟,终也第三窟。”指挥凿下这第一斧的人,是法果和尚;指使法果和尚开凿云冈石窟的,便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而第三窟,终北魏平城时代,也未能真正完工。这里面那些有血有肉的存在证据,已随着石头的风化,变得模糊不清。巧合的是,指使开凿石窟的道武帝拓跋珪,本身也是个模糊不清的人。
  关于道武帝,我感兴趣的不是他的赫赫武功,而是自代国灭亡到重兴代国、开创北魏之间的这十年时间。这十年时间,在史籍中几乎是一个空白,而空白,偏偏是最值得思量的。代国灭亡时,拓跋珪年仅六岁,据称与母亲贺兰氏流亡部中。而我宁愿相信史学家李凭的说法:拓跋珪是先被迁往长安,学习汉家典籍,接着流亡蜀地,受到了良好的汉文化熏陶。
  因为逆转拓跋氏命运的重任,最后落在了这个少年的头上。因此,他的经历绝不会是苍白的。拓跋珪的身世也模糊不清,他到底算拓跋什翼键的儿子还是孙子,史学界也有两种声音。他身份的这层恍惚色彩,与整个鲜卑族的尴尬处境何等相似。家恨国恨,都在一个人身上。他的流亡命运与部族的命运同等迷惘。遥想当年,鲜单人从大兴安岭逶迤而来,历经九难八阻,似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终极探寻。这种探寻是命运的探寻,也是文化的探寻。
  五胡乱华时代的北方,是历史冷却不了的屠宰场。车辚辚马萧萧之中,是一种什么力量,给了一位少年选择的勇气?只能说,是他在史书中消失的那个十年,在汉家土地上流离失所的十年,给他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这之中,有儒家的影响,也不乏佛教的影响。
  公元386年,刚满16岁的少年拓跋珪重兴代国。此时的他,心理年龄恐怕已远远不止16岁。他像一个老者一样,重新审视这片故土。对他而言,此刻并非元叙事时代。因为他遇到的不是一片新大陆,而是一个历史负担极重的区域。更重要的任务不是新建,而是消解历史的负担。他建号北魏、迁都平城、离敞部族,部分地放弃游牧。消解的同时,他也必须找到道义和正统。他的眼光瞅准了一个地方,来安置鲜卑拓跋氏的生命之根。
  这个地方,就是武洲山北崖,今日的云冈。拓跋氏的发祥地,是兴安岭的一处名叫“嘎仙洞”的石室。想当年,拓跋珪的先祖们一路南迁,拔出的根带着伤,在匈奴故地颠沛,几成无根之木。而武洲山北崖的这个天然洞穴,正是北魏朝野及僧俗人等心目中的西来灵鹫。游牧者的图腾,几经周折得以安置。
  我总觉得,云冈石窟第一斧的开凿,礼佛并非拓跋珪的本意。今后的灭佛兴佛,几次运动,云冈石窟之所以屹立不倒者,全在于,这窟,象征着拓跋氏的第一次涅檗重生。
  让北魏的早期帝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重生,即将开启一个大文化时代,不仅仅是关于拓跋。
  三
  在說第二个少年之前,我想谈谈一名老僧,昙曜。因为他的名字是跟云冈石窟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他跟拓跋珪一样,也是谜一样的人物。
  昙曜的面容,无论实际上是怎样的,我还是十分认可吴为山对他的塑造。透过吴为山的这尊昙曜雕塑,我总能想到西域的风沙、龟兹的壁画、丝绸之路上的杀伐。这样风雕雪刻的头颅,才符合那样的时代。
  关于昙曜,史籍记载颇为简略。我只知道他原在凉州修习禅业,“摄行坚贞,风鉴闲约”,后来不知为什么受到北魏太武帝长子拓跋晃的礼遇。太武灭佛的时候,很多沙门还俗,但昙曜依然“独坚固道心”。正因这种坚守,才有了后来文成帝“马识善人”的故事。也就有了武洲山大规模雕凿石窟的真正开始。   至于昙曜生于何年何地,何族,早年有何经历,貌似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正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感兴趣的不是昙曜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托钵而行,踉踉跄跄,步人平城的整个西域僧们群。
  公元四、五世纪,整个中国北方响彻着两种声音。一种是五胡诸国的厮杀之声,一种是掺杂其间,由西向东而来的传经诵经之声。这后一种声音,让冰冷的历史多了几分暖意。历史十分幽默,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爱动刀兵,动刀兵的同时又常常崇尚佛法,甚至为了一位大师争来争去(比如鸠摩罗什),干戈不休。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也曾将凉州僧徒三千人,宗族、吏民三万户迁到平城,其中不乏长于造像的工匠和著名的高僧。在这样的乱世,僧侣们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想来着实让人头疼。
  昙曜是这些僧侣中的一名。他们从龟兹、克孜尔、敦煌,到远在丝绸之路最东端的平城,往来频繁。他们与王公贵族打交道,也与普通的善男信女打交道。他们出世,也入世。他们奉小乘,行的却是大乘。他们传播佛教,却不小心将整个亚欧大陆置于一种艺术文化的统一体之中。而这个统一体,在云冈石窟的宏大巨制上得以体现。
  以昙曜为代表的僧侣们从西而来,他们带来了亚历山大东征时,马背上携着的地中海风格,带来了犍陀罗风貌,经过西域诸国的同时,顺道带来了古丝绸之路的风情。对这些东西,兼容并蓄的北魏王朝一概收纳,再加点中原气象,便成就了云冈石窟。
  起源于佛教哲学或信仰的一系列活动,最后成为了洲际间的大文化交流。而哲学本身,在这之中也得以证得。那便是:众生平等,无我无他。什么胡,什么汉,什么正统,什么蛮夷,什么王公贵族,什么平民百姓,最后终归丁一。
  四
  我想说的第二个少年,当然是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5岁登基,23岁亲政,直到驾崩时才32岁,算得上是一个少年皇帝。
  拓跋宏是对整个中华文明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因为他的迁都改姓一系列措施,避免了汉文化在横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大迁移大征服中断裂,直到衍生出大唐。这一点,余秋雨在《从何处走向大唐》一文中有令人信服的阐述。
  而我关心的是他的少年时代,以及一位少年皇帝与一个王朝、一座石窟艺术宝库之间的关联。不用多讲,开凿于拓跋宏时代的云冈石窟第5-15窟,已经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繁华与思考。那是一个文化、艺术、宗教、民族的大融合大狂欢时代。东方的廊檐结构、方形的窟制,希腊的柱式、西域的风情,以及石壁间或消瘦、或圆润,或高鼻深目,或面阔目细的形象,无不展示出一个自信、开放、自由的乐土。
  这祥和,是亦真亦幻的。对于拓跋宏来说,这是一个大狂欢的时代,也是一个大迷惘的时代。拓跋成就了北魏,但北魏,仅仅是拓跋吗?我是谁?我又能成为谁?
  我相信,当少年拓跋宏站在平城的一座山头,他能够感受到历史吹来的凉意。这凉意,一半来自祖先,一半来自未来。
  作家侯建臣在《平城,曾经的历史风尘》中写道:“争夺、残杀、仇恨、贪婪……这些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祖母、父亲、兄弟、臣民……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在他的周围消失过。挣扎与死亡、恐怖与陷阱、出路与胡同、亲情与阴谋……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远离他的视线。他远离了凡琐与低俗,却肩打着责任;他登上了顶峰,却承受着更大更强的风尘。”
  这就是拓跋宏在后宫渎书、在民间探访,在与祖母、群臣较量的时候,掠过心头的雾霾与挣扎。
  好在,拓跋宏还是一个少年。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为什么强,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他的勇气和精力,远远高于老年人。他不故步自封,甚至莽撞。但历史偏偏反复证明,这种莽撞又常常会成为一种刚健,比如秦皇,比如漢武。拓跋宏亲政的时候,拓跋旧部势力和守成思想已尾大不掉,它们就像锈迹,腐蚀着北魏这个刚刚壮大的王朝。这时候,需要一种刚硬的东西,也需要一种胆略,就是勇敢地放弃自己:
  南下吧,让胡和汉的血液流在一起。让我变成你,让你成为我。
  勇敢的放弃自己,这是一种智慧。拓跋宏的这种智慧,很可能就是来源于盛极一时的佛教。
  所以我这样以为:少年帝王,身在还处于少年期的王朝,又遭遇了佛教传播力极强的少年时期,成就了少年的云冈。
  鲜卑的魏王朝,要等到公元557年北周代魏,才算真正结束。说孝文帝时期是魏王朝的少年,应该不为过。佛教自汉开始传人中国,南北朝时期进入极盛,也正好处在少年期。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巧合,而这个巧合,在云冈石窟的千凿万斧中得以印证。克孜尔石窟还是早期的拿来主义,多少算是牙牙学语。龙门石窟成熟到完全汉化,其瘦骨清像多了点儒家的迂弱。而处在少年期的云冈石窟却是大胆、刚健、包容、自由,允满了一种按耐不住的生命力。
  它像一个亚欧大陆各民族艺术的大派对。这场派对,已狂欢了1500多年。这种自由开放,无我无他的包容,达到一种真正的,精神层面的大一统。
  而这种精神,一直传到大唐。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空,才能发现自己。一个人如果真正发现了自己,也许就会放空自己。
  一个王朝也如此。艺术亦然。
其他文献
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40年来,改革的方向有赖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而改革的力量则蕴藏于民间,这股力量原始而有生命力,以萤火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  他们是以小岗村18位签下生死状的村民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农民。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新闻周刊》两度将年度致敬献给这个群体:2011年,致敬中国农民;2017年,致敬城市建没者。  中国有7亿多农民,他们勤劳、隐忍而坚毅,农村改革
期刊
一  康养产业,目前已经成了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在360导航网站,点击“康养产业”一词,就有181万多条相关的信息。  不过,人们对康养中心,即过去俗称的养老院,总是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成见:一个远天塞地的偏僻所在,一些死不死活不活的萎靡老人,几个没什么康养技能的粗笨雇工,甚至,还有个别虐心的对待老人的特别传闻……养老院长期以来的落后、僵化甚至有些恐怖的形象,使得当代很多家庭本来应该叫难以分身照应、
期刊
每次走进老家大门,眼前那些残墙断壁、塌倒了许多年的土屋子废墟都让我一阵阵自责。我只得半闭着眼睛,撑起疲乏酸困的双腿,硬着头皮进去,再往院子里边走去。那边有三间房子是完好的,那里现在只有一个人在,是我妈。妈还在这一片破败中,唯一的齐整里默默守候着,我知道妈守候的理由。  可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个院子是完整的,院子也很大。北面是三间老式的清代瓦房,还是有些气派的。其他三面是小西房,大西房,井房,羊圈,
期刊
依顿代尔示范基地座落在果尔本北偏东,距市区20多公里的一个坡度平缓的小山包上。是一个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供孩子们掌握知识,认知自然的乐园。我们一到基地,就受到女主人的热情接待,她介绍了基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个基地建设历史较早,其中有一座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经过重新装修,更加漂亮典雅,成为孩子们熟悉大自然和各种动植物的教学所场。经常会有学校老师、家长领着孩子到这里看羊、看鸡、看牛,认识各种
期刊
这里是北魏,  这里是平城,  这里是大同。  这里是聚合,  这里是繁盛,  这里是熔融。  世纪的大同民族融合,成就繁华都市  平城大同,自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七月定都,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作为都城达97年之久,前后經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的开拓建设,吸引了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北方少数族人群,以及欧亚其他地区的域外人士在此生活。因此,五世纪的大
期刊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北魏皇帝拓跋宏(孝文帝)带领百万大军南下,准备跟南齐火并。当时正值雨季,据传孝文帝专爱挑下雨、道路泥泞的时候行军。又闷又热,又得赶路,百万大军被这一举动搞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大军稍作休整,又是一个雨天,孝文帝宣布“复驱军南进”(魏书·高祖纪下),就是继续走去淮河跟南齐萧家父子干。  随行的代北鲜卑贵族看到这百万大军,从出兵时的军容浩荡到现在一个个哭爹喊娘,心想
期刊
走近堡子湾,听天籁回想和远古呼唤!  堡子湾是什么印象?是得胜堡?是饮马河?是青砖灰瓦亦或是方山永固陵渗透出来的万古沧桑?都不是!堡子湾折射的是一個地域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堡子湾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不仅是古代一所边塞贸易之地和边关通道,更是彰显着政府对边关文化和古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不经意见感受到的淳朴民风和挥之不去的惬意山水画。那些平时看起来自我陶醉的幸福或痛苦,
期刊
看电影《山河故人》是几年前的事了,但电影中的精彩画面历历在目,总是让人无法释怀,感慨万千。《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拍摄的风格另类的电影,他一改过去的记实风格,用含蓄且有寓意的细节与独特的画面,以小见大,精确而深刻地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一把小小的钥匙,贯穿电影始终。有两个人涉及到了钥匙,一个是梁子,一个是晋生的儿子到乐。梁子感情受挫,心灰意冷,怀着怨气,抛弃了钥匙,离开家乡。当因病生活没有
期刊
我知道我的心在向往何方  那颗满含着感激  满含着爱的心  始终是爱在指引着前行  我知道前行的路上  有荆棘有忧伤有渴望有梦想  我还知道这路上  有祝福有希望  我其实要写《母爱在路上》,回头一想,我身边那么多人给予了我那么多爱,才让我的生命如此精彩。这爱啊,行进在我生命的每一天,伴随着我生活的每一秒。但是,种种的爱,谁能说哪一种爱能陪着我们一辈子呢?要说一辈子,那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感觉,实实在
期刊
一  国际功夫巨星成龙今年又来大同了!陈道明、徐克、吴京、徐帆、李宗盛、周华健、王大陆、刘亦菲、景甜、佟丽娅、孙楠、张靓颖、刘亦菲及加拿大编剧、导演保罗·哈吉斯,俄罗斯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美国演员艾德里安·布罗迪,日本演员仓田保昭,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总代表伊莎等名家大腕来了,数以万计的影迷来了……盛大的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又一次在北国古都大同激情而华美上演。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过就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