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锻炼语言能力。可据我在教学中所见所闻,唱读是农村小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语气助词等的变化。如:“径自,”有的同学读成了“经自”;又如“埋怨”,有的学生读成“maiyuan”诸如此类,在小学生中是最常见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
所谓“人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训练重点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1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2 重音。一句话的发音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3 语气。这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作者的话一般用叙述的口气来读,速度适中,但有时要随着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来变化语气。如在教学《花的勇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当作者“只见绿地不见花”时,引导学生用“失望”的语气读;当“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引导学生用“吃惊”的语气来读;当“要离开前仍然不见花儿冒出来”,引导学生用“遗憾”的语气来读;当“再次见到花的原野”时,引导学生用“惊奇”的语气来读;当读到“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时,引导学生用“震撼”的语气来读,这样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就融为一体了。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青年人的话要用高昂、明快的语气来读,小孩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描写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朗读时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恰当处理。
四、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1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 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同学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5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五、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语气助词等的变化。如:“径自,”有的同学读成了“经自”;又如“埋怨”,有的学生读成“maiyuan”诸如此类,在小学生中是最常见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
所谓“人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训练重点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1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2 重音。一句话的发音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3 语气。这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作者的话一般用叙述的口气来读,速度适中,但有时要随着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来变化语气。如在教学《花的勇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当作者“只见绿地不见花”时,引导学生用“失望”的语气读;当“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引导学生用“吃惊”的语气来读;当“要离开前仍然不见花儿冒出来”,引导学生用“遗憾”的语气来读;当“再次见到花的原野”时,引导学生用“惊奇”的语气来读;当读到“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时,引导学生用“震撼”的语气来读,这样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就融为一体了。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青年人的话要用高昂、明快的语气来读,小孩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描写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朗读时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恰当处理。
四、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1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 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同学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5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五、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