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课程设置新编、评价体系的完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转变到建立影像图像库以方便学生课余时间自学等方式对医学影像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希望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R-4
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不断进行的工作,随着近年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专科,如X线、CT、MRI、介入射学、超声学、核医学及放射技术学等[1]。而医学影像学教学仍然沿用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以下缺点:①以机器设备为主线分多门课程讲授,如X线、CT、MRI、介入、超声、核医学及放射技术学等均为独立的学科,分别由不同的教员授课,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基础内容重复;②授课人数众多,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要求也不同;③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先讲理论课,然后再阅片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业余时间没有更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复习及预习,学生只能看课本,内容枯燥。以上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必要的影像学知识,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从2013年秋季开始,对我医学影像学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步骤如下。
一、 修订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完善评价体系我校影像教学面对的是十多个专业或学制,有五年制影像本科、五年制临床本科、三年制影像硕士研究生等,由于层次不同,学时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专业的大纲要求差别不大,如果一种专业一个大纲,将会造成大纲编写繁杂,使用极其不便。传统的教学大纲一项就有11种,非常复杂。而且每年教师轮流授课,更是给备课带来困难,学生、教师意见很大。改革以后,我们按不同专业需要的医学影像课时数将大纲分为三套,即288学时教学大纲、54学时教学大纲和36学时教学大纲。根据国家教委的大纲精神要求,将不同专业对号入座,分别归入上述三类,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偏离教与学的方向。
二、 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分几个分支,包括普通X线、CT、MRI和介入放射学等,每个系统由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承担,授课内容均包括概述、病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鉴别诊断等,基础内容重复多,且相互间缺乏联系。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发展,原有各个分支发展极不平衡,甚至部分陈旧技术已被新技术取代,另外,又出现了许多必须依靠各个独立学科协同解决的问题,这就对医学影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传统的四门课程合为一体,统称医学影像学。改革以往以机器进行分类的做法,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概述、病理、临床表现等基础内容就不再重复,最大限度利用了教学资源,纠正了以往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 以往影像本科专业的学时较多,而临床专业的学时少,致使影像专业的学生临床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临床专业的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日新月异的影像学知识,这些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导致了以下两个后果:①影像专业的学生临床知识由于内容多、时间短而掌握不全面,影像与临床就不能很好地联系;②临床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了影像专业课,但像是走马观花一样,知识根本掌握不牢,将来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练应用 ,所有的检查一律只看报告。改革了课程设置后影像专业由于减少了重复内容,保证重点内容,课时明显减少,效果反而提高;临床专业为了适应影像等特检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像学课时数适当增加,影像知识掌握牢靠,反过来又促进了临床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水平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水平评价是对作为教学指导的教师水平的评价,由学院督导团的专家按照教学评估指标给每个教员打分。而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标准。
五、 我们建立一个大型考试题库,其中包括理论题1500道,影像图片80份,题目难易程度分层次,选题灵活,覆盖教授内容。将教学改革后的学生成绩与改革前的相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为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六、 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以往理论课由一名教师讲授,课堂上主要采用讲解式教学,学生是接受学习。而阅片实践课为了保证效果往往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一般25-30人一组),每组需要一名助教,基本采用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理论课上教师讲过的诊断要点去对照片子,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么,遇到问题老师负责答疑,且一般实践课都是根据教员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的自习课上,有时学过理论后的两个星期才能安排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脱节。而改革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理论课后的实习实践课程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看片,同种疾病的片子看过几张以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己总结,即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学生将总结的疾病征象归纳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讲解、总结最后学生再回到实践中去对比,直至掌握,这样做省时、省地又省人工,更重要的是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七、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大型医学影像阅片库,使学生业余学习有了用武之地,随着PACS系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通过和临床共享的影像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氛围,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基于此,我们收集了上百份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将这些典型病例图片放至影像实习实践实验室电脑上,供学生自学。
实践证明,现行的教学改革,以其层次分明的教学大纲、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方便快捷的大型图片库网上浏览以及完善的检测体系,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玉忠,张雪林,文戈,等.医学影像学综合教学改革实施效果·492·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年6月,8(3)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626-628.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R-4
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不断进行的工作,随着近年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专科,如X线、CT、MRI、介入射学、超声学、核医学及放射技术学等[1]。而医学影像学教学仍然沿用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以下缺点:①以机器设备为主线分多门课程讲授,如X线、CT、MRI、介入、超声、核医学及放射技术学等均为独立的学科,分别由不同的教员授课,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基础内容重复;②授课人数众多,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要求也不同;③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先讲理论课,然后再阅片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业余时间没有更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复习及预习,学生只能看课本,内容枯燥。以上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必要的影像学知识,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从2013年秋季开始,对我医学影像学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步骤如下。
一、 修订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完善评价体系我校影像教学面对的是十多个专业或学制,有五年制影像本科、五年制临床本科、三年制影像硕士研究生等,由于层次不同,学时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专业的大纲要求差别不大,如果一种专业一个大纲,将会造成大纲编写繁杂,使用极其不便。传统的教学大纲一项就有11种,非常复杂。而且每年教师轮流授课,更是给备课带来困难,学生、教师意见很大。改革以后,我们按不同专业需要的医学影像课时数将大纲分为三套,即288学时教学大纲、54学时教学大纲和36学时教学大纲。根据国家教委的大纲精神要求,将不同专业对号入座,分别归入上述三类,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偏离教与学的方向。
二、 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分几个分支,包括普通X线、CT、MRI和介入放射学等,每个系统由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承担,授课内容均包括概述、病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鉴别诊断等,基础内容重复多,且相互间缺乏联系。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发展,原有各个分支发展极不平衡,甚至部分陈旧技术已被新技术取代,另外,又出现了许多必须依靠各个独立学科协同解决的问题,这就对医学影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传统的四门课程合为一体,统称医学影像学。改革以往以机器进行分类的做法,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概述、病理、临床表现等基础内容就不再重复,最大限度利用了教学资源,纠正了以往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 以往影像本科专业的学时较多,而临床专业的学时少,致使影像专业的学生临床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临床专业的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日新月异的影像学知识,这些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导致了以下两个后果:①影像专业的学生临床知识由于内容多、时间短而掌握不全面,影像与临床就不能很好地联系;②临床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了影像专业课,但像是走马观花一样,知识根本掌握不牢,将来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练应用 ,所有的检查一律只看报告。改革了课程设置后影像专业由于减少了重复内容,保证重点内容,课时明显减少,效果反而提高;临床专业为了适应影像等特检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像学课时数适当增加,影像知识掌握牢靠,反过来又促进了临床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水平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水平评价是对作为教学指导的教师水平的评价,由学院督导团的专家按照教学评估指标给每个教员打分。而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标准。
五、 我们建立一个大型考试题库,其中包括理论题1500道,影像图片80份,题目难易程度分层次,选题灵活,覆盖教授内容。将教学改革后的学生成绩与改革前的相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为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六、 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以往理论课由一名教师讲授,课堂上主要采用讲解式教学,学生是接受学习。而阅片实践课为了保证效果往往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一般25-30人一组),每组需要一名助教,基本采用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理论课上教师讲过的诊断要点去对照片子,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么,遇到问题老师负责答疑,且一般实践课都是根据教员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的自习课上,有时学过理论后的两个星期才能安排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脱节。而改革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理论课后的实习实践课程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看片,同种疾病的片子看过几张以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己总结,即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学生将总结的疾病征象归纳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讲解、总结最后学生再回到实践中去对比,直至掌握,这样做省时、省地又省人工,更重要的是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七、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大型医学影像阅片库,使学生业余学习有了用武之地,随着PACS系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通过和临床共享的影像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氛围,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基于此,我们收集了上百份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将这些典型病例图片放至影像实习实践实验室电脑上,供学生自学。
实践证明,现行的教学改革,以其层次分明的教学大纲、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方便快捷的大型图片库网上浏览以及完善的检测体系,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玉忠,张雪林,文戈,等.医学影像学综合教学改革实施效果·492·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年6月,8(3)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626-628.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