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改革。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教育战线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课程内容、课时等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执行,教学方法普遍采取灌输式受教法,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学结果时效性差。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本身对此课程有淡化情绪,在一项对某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人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在他们的世界观中,相信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的占32.78%,其余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仰;在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上,有19.23%的学生关心祖国前途,18.06%的学生有集体主义思想,同时有21.07%的大学生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还有18.73%的人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在人生价值取向问题上,有26,7%的学生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29.26%的大学生把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将权力的大小或者是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这些表明,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这巨大的难题,即怎样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这一群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学生引入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使他们信服、心服这门学科,并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和一般的专业教育不同,从国家角度来说,它起着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人格、智慧、道德等的教育。因此,在当前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急需一套配套的改革方案。
一是课程设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1996年开始,就进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压缩课程门类和授课学时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改革和完善。课程设置的配套教材亟待解决;课程内容设置应在原有基础上有创新,改善其本身的枯燥意味,加强与现实结合的新内容、新案例。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马列课本身较其他课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加上以往的程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方法急需更新。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设疑引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究难,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通过“参与式”教学,如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教材;通过“例证式”教学,让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如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节中的两部类的交换,就可以采用“例证式”方法,体会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通过“互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如学生轮流上讲台等形式。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淡化的问题。
三是载体多样化问题。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在课堂上依靠一份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多维性、共享性、即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的多样化,使其教学资源共享,打造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正如台湾华东大学罗宝凤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是一段关系的联结,这种联结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重新建构,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损,还会让双方互动,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但要起好这个作用,就必须用一套新的改革配套方案进行改革,解决好当前它所存在实效性差、学生淡化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问题,以达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琳俐,杜磊.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教法改革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2] 陈 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12)
[3] 唐国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创新[J]. 理论建设 2008.(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课程内容、课时等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执行,教学方法普遍采取灌输式受教法,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学结果时效性差。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本身对此课程有淡化情绪,在一项对某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人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在他们的世界观中,相信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的占32.78%,其余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仰;在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上,有19.23%的学生关心祖国前途,18.06%的学生有集体主义思想,同时有21.07%的大学生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还有18.73%的人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在人生价值取向问题上,有26,7%的学生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29.26%的大学生把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将权力的大小或者是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这些表明,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这巨大的难题,即怎样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这一群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学生引入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使他们信服、心服这门学科,并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和一般的专业教育不同,从国家角度来说,它起着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人格、智慧、道德等的教育。因此,在当前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急需一套配套的改革方案。
一是课程设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1996年开始,就进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压缩课程门类和授课学时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改革和完善。课程设置的配套教材亟待解决;课程内容设置应在原有基础上有创新,改善其本身的枯燥意味,加强与现实结合的新内容、新案例。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马列课本身较其他课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加上以往的程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方法急需更新。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设疑引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究难,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通过“参与式”教学,如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教材;通过“例证式”教学,让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如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节中的两部类的交换,就可以采用“例证式”方法,体会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通过“互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如学生轮流上讲台等形式。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淡化的问题。
三是载体多样化问题。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在课堂上依靠一份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多维性、共享性、即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的多样化,使其教学资源共享,打造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正如台湾华东大学罗宝凤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是一段关系的联结,这种联结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重新建构,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损,还会让双方互动,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但要起好这个作用,就必须用一套新的改革配套方案进行改革,解决好当前它所存在实效性差、学生淡化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问题,以达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琳俐,杜磊.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教法改革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2] 陈 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12)
[3] 唐国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创新[J]. 理论建设 2008.(5)